玉皇大帝的來歷,你聽說過嗎
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從傳承上來講,硯卻居領銜職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台甫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
洮河石硯: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料於深水之中,以是異常憂傷,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悅耳,有綠洮、紅洮兩種,而綠洮稀奇珍貴。
唐代洮硯製作對照盛行,與那時的端、歙、澄泥稱為天下四台甫硯。紋理不多,傳世的作品也較少。洮河硯多為鐫刻大面積的圖意,它以線刻后填黑,清晰感強,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質樸。如宋代「洮河石蓬萊山方硯」。
洮河硯是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被簡稱為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獲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文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為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樸而無火氣。
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不涸。總之,無論鑒賞,抑或適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為中國三台甫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眼見精品洮硯,難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於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端硯: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着名的適用工藝美術品。用於字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到達「溫潤如玉,眼高而活,漫衍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端石產於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
《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聽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接納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品級。它生產自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名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以是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小我私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岩口,云云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氣進入取石。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云云,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云云發墨,真是好的器械必須經由淬鍊才氣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採凈盡,明朝以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麼好了。
端石的開採是異常艱難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可看出採石歷程是異常艱難。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緣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讚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明身手。
端硯另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聽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實在所謂「眼」即是硯上石紋,倒紛歧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添硯的可瀏覽性,但長出眼的地方欠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端硯的石質能到達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着親熱不能分的關係。端硯石品中有蕉恭弘=叶 恭弘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憂傷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樣平常產於水岩。
清朝頂戴花翎的由來和意義
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仔細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恭弘=叶 恭弘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恭弘=叶 恭弘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恭弘=叶 恭弘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於發墨,主要產於志坑。
端石中另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命名,有鴝鵒眼、烏鴉眼、鸚哥眼、象眼等;按其神志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另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鐫刻藝術中起着裝飾美化作用。
具有瀏覽價值,被文人視為至寶。古代文人以石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犹如人的眼睛,另具匠心,以此以為判別端石質量崎嶇的尺度。實在,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不外起了裝飾效果,令昔人稱寶,視為珍藏。
端硯製作歷程較為龐大,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維料、制璞、鐫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蠟等等工藝歷程。清代端石硯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行使何種雕法都要全心推敲,刻劃適合。保持了端硯的古雅、質樸,古色古香、形態自然的特點。
歙硯:
始於唐開元年間。據宋洪邁《歙硯譜》的紀錄,說明在唐朝開元年間,恭弘=叶 恭弘姓獵人逐獸至長城裡,見迭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據五代陶谷《清異錄》的紀錄,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麟月硯各一,歙產也。歙硯初產時間,應是開元之前,約莫公元700年左右。歙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產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故得名。其特點是色如碧雲,聲如金石,溫潤如玉,墨巒浮艷。歙硯的品種有羅紋、眉子、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多種,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異者為上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獲得一方長約尺余的歙硯,硯前刻有山峰36座,巨細間錯、延伸至邊,當中琢成硯池,池中碧水漣漪,妙趣橫生,他竟然以此硯換得蘇仲泰一座豪華宅邸!歙硯多次被作為"國寶",送給外國貴賓。歙硯的名硯有"龍尾硯、眉子硯、龍潭石硯、金星硯、廟前青石、歙紅"等。
歙硯著名是在南唐時代,由於歙硯石色青瑩、石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元宗的喜歡,故歙州設置了硯務,並選硯工能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搜羅佳石,為御府造硯。之後李後主所用的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成為天下之冠。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石品許多,大致分為眉紋,是歙硯石中花紋之一。眉紋石按其石紋可分為七種,以雁湖、對眉子最佳。歙石中另有羅紋,石紋如絲羅形狀,可分金花羅紋,操作數羅紋、松紋羅紋等。金星紋理也是歙石的一個品種,是硯石中融有穀粒的結晶物,撒布硯面,在光線照耀下,熠熠發光,犹如天空星斗。
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古代稱為,羅紋硯,石紋有如羅絲細膩,其色青瑩,紋理慎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眉子硯,石紋像甲痕如人畫眉,各處成對。雨點金星硯,星如雨點,燦然各處。
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的製作與端硯的製作差不多。造型多樣化,工匠專心立意后取材,到達歙石正經、設計雅觀大方、渾樸特點。如北京故宮珍藏的「歙石竹節硯」、「歙石魚子竹節硯」。
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的質料製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製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鬱勃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絕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着名產地。澄泥硯造型質樸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於澄泥硯的一種。
澄泥硯始於晚晉唐初之山西絳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製作方式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製所成。佳品堅實過於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鱔魚黃、蝦頭紅、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製法因昔人不容易教授秘方於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厥後製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你可能也喜歡:
娘舅和外甥的關係,為何娘舅職位紛歧般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歷史上的三位首領:堯舜禹的關係
音樂會着裝禮儀,要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