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飾:珞巴族服飾圖片
“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着又鵝黃”,信託許多人不知道這個“鵝黃”。,可不要明白成鵝的蛋黃啊,否則會被笑死的,在民族文化中又稱額黃、鴨黃、約黃、花黃等,那麼到底是什麼器械呢我們一起領會一下這個花黃吧。
花黃也稱花子,是古代婦女臉部的裝飾品。它是用彩色光紙、綢羅、雲母片、蟬翼、蜻蜒翅甚至魚骨等為質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粘貼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差異,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羅勝”、“花靨”、“眉翠”、“翠鈿”、“金鈿”等名目。起自秦代,至南北朝隋唐時始成為盛行的婦女面飾。“對鏡貼花黃”可以註釋為對着鏡子梳妝。
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那時釋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玉人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加倍盛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着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若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民間傳統獨特的染色工藝:扎染
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着又鵝黃”,經由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盛行,如宋彭汝勵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生長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但這種潮水並未大局限的在漢地盛行。
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仙顏。有一天,她在宮裡玩累了,便躺卧於宮殿的檐下,那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已往,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加倍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往後,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
壽陽公主這種服裝被人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想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接納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逐步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您可能也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中原民族故事:炎黃戰蚩尤傳說
上古神話傳說:刑天舞干戚
為什麼說,“娶妻當得陰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