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白族衣飾圖片,充滿“風花雪月”的色彩

最愛紅色的土家族服飾圖片

  文化是民族之間交匯、碰撞出來的效果,白族就是這樣形成的。白族崇尚白色,衣飾以白色為主色,這就是白族的由來之一,白族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本期中國傳統衣飾帶你來看看白族的衣飾。

中國傳統衣飾

  白族挑花工藝品。盛行於雲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暮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綵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樣平常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厚實,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綉蝴蝶。

  白族金屬工藝品。盛行於雲南大理等白族區域。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恆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制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飾、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籤、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

  白族女人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另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另有種種戒指、耳飾、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現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種種名貴手錶。

  衣飾工藝品。盛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區域。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田雞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綉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頭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田雞、佛像或種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繡球,在帽尾綴銀鈴。

面對剪綵禮儀,應該怎樣做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盛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種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歲數增進,花紋圖案不停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綵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繡頭巾。盛行於洱源西山、喬后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綵線挑花,中央綉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盛行於大理周城區域。用白布以靛藍扎染。質樸、明快。

  多層頭巾。盛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樸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周,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暮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男子頭飾簡樸。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玄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龐大,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髮型隨歲數轉變而轉變。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辮髮纏繞為飾,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暮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

你可能也喜歡:
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的關係與區別
解惑:哈薩克族和漢人通婚嗎?
【都會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在會議禮儀方面,都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