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華封三祝的意思,及其寓意
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毛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雖然毛南族人口希罕,但他們的文化已經令人享譽海內外了。下面一起來毛南族文化里看看吧。
蜂鼓,因其鼓體態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鳴樂器,盛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每當慶祝豐收和歡度節日之際,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艷服,在蜂鼓的伴奏下歡歌暢舞。
蜂鼓歷史悠久,它和朝鮮族的長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僅叫作杖鼓,另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時使用普遍)之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蜂鼓鼓身用黃泥捏成,然後入窯燒為陶瓷,兩頭粗大,中央細小,全長50—64厘米,鼓腔一端呈圓球狀,鼓面較小;另一端呈喇叭狀,鼓面較大。鼓腔兩頭相通,中央細如蜂腰。鼓兩頭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於圓形鐵圈上,鐵圈周圍置鐵鈎,通過繩索聯絡繫緊,並可調治鼓皮的張力,以改變音高和音色。
汽車座位講究
演奏蜂鼓時,將鼓系以綵帶橫掛在腹前或置於鼓架上,圓球狀一端鼓面置於左側。既可用雙手拍擊兩頭鼓面,也可左手執竹木鼓棰敲擊、右手拍擊。球狀一端鼓面發出響亮明亮的高音;喇叭狀鼓面發出深沉渾樸的低音。它常與小鼓、鑼、鈸、鈴等民間樂器一起用於合奏,也為師公戲、師公舞、蜂鼓舞等民間歌舞和曲藝伴奏。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起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群眾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演出的民間舞蹈。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的內容,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厥後,毛南族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關於三兄弟的傳說演釀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摯情緒,撒播到厥後就成為毛南族的文化經典—“猴鼓舞”。毛南族對去世的老人出葬時除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親人外,還必須用“猴鼓舞”來表達對親人的眷念,因其節奏歡快、動作滑稽,故而逐步演變到毛南族的一些歡慶節日中,成為毛南族的傳統舞蹈。
你可能也喜歡:
歷史悠久的商山四皓碑林園
細說:天主身邊的七大天使
你知道意大利人的禮儀禁忌有什麼嗎
關於學習的故事,囊螢映雪的典故
成語:一琴一鶴形容什麼,以及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