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三從四德是什麼,女子都要遵照么

九錫之禮誰受過,加九錫是什麼意思

  在民間撒播着這樣一個說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子在古代的職位是很低下的,都是重男輕女,現在的少數地方依舊存在這樣的徵象。人們常說女子無才即是德,但女子也要遵照三從四德。本期民族文化帶你來看看什麼是三從四德。

民族文化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遵守關係,與漢代提倡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係上就是“從父”、“從夫”。“從”有多重寄義——聽從、隨從、遵守、追隨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物化女人),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根據孔子的註釋是指怙恃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一樣平常生涯照顧周密,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自告奮勇,像西華文帝時淳於緹縈說服文帝破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怙恃之命”也是“從”和孝的显示。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必須遵夫命。溫柔賢惠的妻子則是指輔佐丈夫。

  “從夫”從女子出嫁就最先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配偶之義今後始”;母親囑咐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根據丈夫的輩分、名分獲得支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能逃,夫命不能違”,必須聽從、敬重丈夫,鹿車共挽。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相敬如賓”,被贊為“相敬如賓”。

開筆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行開筆禮

  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一樣平常生涯,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主要的職責。“從夫”尚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示意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夫死從子”既丈夫死後,女子必須遵子命,賢妻良母則是指撫育輔佐兒子。是女人從夫的一種延續,父死子承。本質:尊者卑,卑者尊,尊者反過來向卑者孝順。用處,防止太子未成年後,被外戚操控,防止女天子泛起。

  四德演化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性(德)、言辭(言)、容貌(容)、身手(功)的培訓和修養,包羅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以是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肩負婦女角色的修養。

  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質料)、治絲繭、織布制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事情(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

  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厥後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根據鄭玄的註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裔一直不停在做出新的註釋。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範是特準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發生的,而且隨着社會的轉變也有一些轉變。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線明確劃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遵守男性的“三從”道德規範。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的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手藝。“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責罰交互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若干人口,滿族的漫衍情形
民族衣飾瀏覽:俄羅斯族衣飾圖片
民族衣飾:烏孜別克族衣飾圖片

溝通的禮儀,聊天技巧讓你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