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造紙術是誰發現的,造紙術是什麼時刻發現的

中國最偉大發明之一:古人造紙的過程

  說道中國的四大發現信託人人一定在教科書上也都看過,也都基本知道是哪四大發現,那麼小編就不閑話多說,今天要說的是造紙術,那麼同硯們造紙術是誰發現的呢?李時珍?清虛子?照樣畢升呢?別猜了都不是,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是誰發現的吧。

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現之一,紙是漢族勞悅耳民耐久履歷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卓越的發現締造。中國是天下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悅耳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謄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目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解釋晰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着淵源關係。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善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質料,經由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質料容易找到,又很廉價,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勛,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漢族勞悅耳民耐久履歷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謄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樣平常由經由製漿處置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織的組合,開端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天下上最早發現紙的國家。憑證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拙,且數目少,成本高,不普及。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悅耳民就已經明白養蠶、繅絲。

  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置次繭的方式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羅,頻頻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手藝厥後生長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手藝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手藝生長起來的。

從無到有的技術,造紙術的演變過程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手藝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領會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手藝環節眾多,因此一定有一個生長和演進的歷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漢族勞悅耳民耐久履歷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現的初期,造紙質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那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釋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那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拙,夾帶着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外面不平滑,還不相宜於謄寫,一樣平常只用於包裝。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現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月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由科學剖析判定,為西漢麻紙,年月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華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輿圖殘片,解釋晰那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手藝已基本成熟。

  【竣事語】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善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謄寫質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普遍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甚至整個天下的文化生長。

您可能也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的優點是什麼?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若干?
火藥是誰發現的,古代哪個職業的人發現晰它
四大發現之火藥用於軍事是什麼時刻

指南針最早的形式叫什麼:司南——勺子般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