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歷史上的南遷讓納西族的生涯習俗改變?

藏族愛情故事傳說,藏族人的風月愛情

  適者生計,在一個地方只有堅持下去才可以獲得堅持的勝利,可是明知不合適頑強的待下去才是最錯誤的做法。在歷史上有着不少的遷徙,納西族同樣是在6世紀左右舉行過南遷。

  那麼,本期看看歷史上的南遷讓納西族的生涯習俗有何改變。

納西族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泉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漢代文獻中的“氂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納西族的先民。

  納西族的棲身習俗在差其餘歷史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遷。納西族在古代曾有過“穴居”之習俗,之後又有過與遊牧生涯相順應的羊毛氈制帳篷棲身的習俗。納西族隨着由“隨畜遷徙”的遊牧民族演變為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后,棲身方式也發生了轉變,最先製作較牢靠的木結構民居,從而泛起了井乾式的木楞房。

羌族白石崇拜:信仰神的代表和象徵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乾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凌駕地面的灶台稱為“格古魯”,中央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睡眠均在這個灶台上。火塘雙方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傳統的木楞房直接以圓木為質料,製作時先平齊木料,在兩頭砍出接口,然後將圓木首尾相嵌,巨細頭均齊,組成四周圍牆。然後架起檁條,直接鋪上長形木瓦,用石頭緊壓木板。圓木間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瀘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絕大多數由四個衡宇組成巨細不等的四合院。

  一幢是正房,左面是經堂,右為畜圈,正房劈面一坊為兩層樓。正房為全家就餐、主婦休息及儲存糧食雜物的地方;劈面的樓房上分為許多小間,是“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院內房間結構較為龐大,有主室、上室、下室、后室、客棧等。

  自明代始,在麗江納西族中已建蓋有雄偉壯觀的瓦房,但多數是土司和頭目的住宅及寺觀廟宇。從清代起,隨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生長,漢、白、藏等族的修建手藝不停為納西人所吸收,被稱為“三方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磚木結構瓦房修建在麗江城鎮和壩區、河谷區農村普遍盛行起來,併發生了極有特色的民居庭院。

你可能也喜歡:
雲南納西族圖騰:田雞崇敬
麗江納西族走婚習慣先容
納西族婚俗,麗江唯一無二的風情
雲南納西族火炬節的特色流動與習俗

土家族分佈在哪裡?西南哪省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