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畲族人的流動有什麼?節日若何過

畲族文化詳解:景寧畲族傳說故事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散住民族之一。他們也許多的傳統節日,在節日中的流動也十分稀奇。那麼,你領會畲族人的流動到底都有哪些嗎?在節日里他們又是怎麼過的呢?和小編一起到畲族文化中領會一下吧。

畲族文化

  年節:
  也稱春節,是畲族最盛大和熱鬧的節日。從陰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最先過新年了。祭灶神后,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合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糍”吃“黃金糍”是畲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畲鄉撒播“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攔糍甜粘粘”的順口溜,示意畲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蜜的意願。

  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畲民最歡欣的時刻,一邊恣意地享受鮮味佳肴,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后,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月朔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恣意歡欣“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危險兒童。

  月朔早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畲村不約而同打開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相互祝賀新年大吉,晚輩向尊長賀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裡“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加入種種娛樂遊戲流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韆等。流動一直連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竣事。

中國地區文化差異,各地自有獨特之處

畲族文化

  二月二:
  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盛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系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流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著名。

  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艷服服裝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停於耳,平靜的山村馬上成歡欣的海洋。稀奇是斜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犹如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回蕩,越唱興緻越濃,通宵達旦,熱鬧特殊。

你可能也喜歡:
民族醫學奇葩:畲族醫藥
延續根脈的:畲族族譜
畲族祥瑞物:畲族綵帶
畲族四大姓,畲族姓氏文化

納西族特殊服飾之一:納西族七星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