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服飾特點及其圖片展示
鄂溫克族,是東北亞區域的一個民族,我國的漫衍主要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鄂溫克族自稱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從遊牧生長到定居,也不停在大山林中遷徙,固然,這也和鄂溫克族的祥瑞物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鄂溫克族文化中領會一下吧。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生長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
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紀錄指的就是這裏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生長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逝,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小都異常喜歡和珍愛馴鹿,將它們視為祥瑞、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妙和高尚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時,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祥瑞物。
馴鹿簡介:
鄂溫克獵民在耐久的馴鹿歷程中和它們確立了很深的情緒,看待馴鹿就犹如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只給它們取好聽的名字,還給予各樣呵護。每到節日,便像服裝自己的女兒一樣為馴鹿梳妝,披紅掛花,還要掛上亮晶晶的銅鎖;若是偶有一頭鹿不幸死去,他們都市憂傷得失聲痛哭。
惠東客家民居特點及其民俗風情
根據古老的習慣,馴鹿照樣鄂溫克人嫁娶的聘禮,男方求婚時,首先要帶來若干頭高峻優美的馴鹿;娶親時新娘也要帶回數目相等的馴鹿,有的甚至還要多一些;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牽着馴鹿在新搭的帳篷周圍轉幾圈,示意人丁興旺、馴鹿結實。
“逐草而居”的遷徙是鄂溫克獵民遊牧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涯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因獵民點周圍的食物只夠吃10至15天,這就決議了遷徙的頻仍(若拖的時間太長,馴鹿覓食越走越遠,不只會加重尋找馴鹿的難度,還容易泛起丟失)。林中遷徙,異常艱難。他們在這茫茫林海中得以生計、延續和生長,這自己就是一個事業。
遷徙前,獵民們先將馴鹿集中在一起,並將部門能夠乘騎和馱物的馴鹿繫上籠頭,拴在四周樹上,一樣平常較忠實的馴鹿用來馱人,較生性的馴鹿用來馱物。
這時獵民們最先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羅子”(“撮羅子”在鄂溫克語中為屋子之意)上的籠罩物。遷徙前的最後一項事情,是獵民們要將獵民點的所有用火息滅。獵民的生涯中一刻也離不開火,一樣平常要在“撮羅子”內外各設一個火堂,用來做飯和取溫和,還要點幾堆火為馴鹿熏煙趕蚊蟲。
遷徙最先了,隊伍正中是年輕婦女牽着馱物馴鹿走在前面,一戶接一戶,隊伍後面是騎在馴鹿上的老人和兒童,隊伍兩側是擔負追趕馴鹿的大人和孩子,獵民的幾條獵狗也加入了遷徙隊伍。
你可能也喜歡:
“撮羅子”是鄂溫克族傳統民居
民族衣飾瀏覽:鄂溫克族衣飾圖片
鄂溫克族民間傳統體育流動都有哪些?
鄂溫克族祭敖包是什麼節日
土樓是哪個民族的,土樓都有哪些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