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板凳龍的演變:形成了村落文化習俗性
毛南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怪異的文化的民族。今天,要通過毛南族文化先容的是關於毛南族的歌曲極其音樂特點。那麼,你是否已經有所領會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做一個加倍深入的相關領會吧。
毛南族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及師公、道公音樂。主要用於宗教流動。師公音樂也用於演唱民間故事。師公音樂主要來自民歌中的歡和比,旋律性較強。道公音樂大部門為念誦性的曲調。
師公演唱時的伴奏樂器有嗩吶、簫、笛、牛皮腰鼓、長鼓(又名黃泥鼓)、小鼓、小鑼、鈸、木魚和碰鈴等。道公演唱時則只用襲擊樂器伴奏。20世紀50年月以來,在師公音樂和民歌的基礎上逐漸生長成毛南戲,受到群眾的喜歡。
按傳統習慣毛南族音樂分為:“歡”“比”、“耍”、“排見”和“梭儂”5種。
福建土樓建築特色 有什麼奇特
1、歡:亦稱“喂歌”,因有牢靠襯詞“喂”而得名。一樣平常在男婚女嫁、祝賀生日和新屋完工等喜慶節日里唱。分“歡條”和“歡草”兩種,均為男聲或女聲二重唱。
歡條的歌詞以5字8句為一首,接納勒腳歌形式(亦稱三節歌,即每首歌詞由8句組成,演唱時分成3節,要疊唱成12句,其順序為1234,5612,7834),押腰腳韻。此外,凡偶句歌詞皆疊唱。
其結構為兩對相似的上下句組成的復樂段,第1段終止於羽音,第2段終止於宮音,從而形成同宮系統的羽、宮調式交替。低聲部主唱,高聲部自偶句的後半句中加入。歡草是喂歌的轉變形式,5字4句為一首,每首歌最先必須以第4句作為歌引,並重複一次,然後按歌詞重新至尾演唱直至竣事。
2、比:亦稱“嗨歌”,因有牢靠襯詞“嗨”而得名,是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唱的山歌,音樂較晴朗歡快。有單聲部和二聲部兩種形式,單聲部的有“比探情”、“比高腔”兩種。
二聲部的又分5字句的“比單”和7字句的“比條”,以及它們的變體“比草”等。歌詞都是勒腳歌形式。音樂則是上下句組成的樂段,終止均落羽音。“比草”的歌詞由8句組成,每句3、5、7字不等。曲調由8個樂句組成,字密腔少,速率較快。
你可能也喜歡:
民族風情:毛南族衣飾圖片
紛歧樣的舞蹈,毛南族打猴鼓舞
顯著地域性特徵的毛南族民居
毛南族放鳥飛是什麼節?當天做什麼
毛南族分龍節為什麼一定要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