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之首:龍生九子之囚牛簡介
龍文化自發生以來,在這八千多年的歷史中不停生長,從一個理想的生物釀成一個有形狀的栩栩如生的龍形象,這生長的歷史中,關於龍也有了許多的神話傳說,那麼,都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領會一下吧。
傳說一: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醫生在洞庭湖畔倘佯。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鬱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日夜水分,一片漆黑。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若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若何相同江海?應龍怎樣以尾劃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履歷?
日光無處不到,燭龍若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神樹為何閃灼光華?
這位士醫生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吻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勇敢地提出了嫌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走他那敏銳的眼光。由於傳說昔時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蹊徑,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蕩。
傳說二:
在屈原的時代,對龍敢於疑問的人事實是少數,由於龍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這類問題,卻一直在歷史的山谷中激起迴響。當我們徜徉於九龍壁前,閑步於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內時,威武神奇、神志各異的龍的形象,使人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受,真像它們就要噴雲吐霧、騰空而去。但科學與理性告訴我們,龍是一種虛構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門組合而成。
漢代學者王充就曾指出過,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龍的這種形象是若何形成演變和生長的?要回覆這類問題,需要我們把眼光移向遙遠的史前時代。
睚眥必報,龍生九子之睚眥的傳說典故
我們的先民從猿轉化為人類時,面臨的是十分艱辛的自然環境。由於生產能力的低下和知識的落伍,原始人類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從自然界中獲取賴以生計的食物和其它資源,一方面又對壯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發生崇敬與敬畏,這樣便逐漸發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術。
原始宗教以為自然萬物都是有靈的,而且冥冥之中,另有主宰自然界的“神”。這個(或多個)神掌握着宇宙間的一切權力,可以福佑人類,也可以責罰人類。但人們可以通過巫與神相通,求得神的呵護和輔助。
在原始宗教中,對動物的崇敬是其主要的內容之一。人類最初的經濟流動是狩獵,因而動物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感興趣的工具。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動物果腹,還要逃避那些對自己生命組成威脅的兇猛動物的襲擊。
在這個歷程中,原始人對某些動物的體態,如鱷、鯢、蛇、鳥及某些昆蟲等,以及這些動物奇異的能力,如可以飛翔於天空、潛游於水底,可以無足而行,可以蟄伏而屆等,發生了崇敬和理想。
傳說三:
對動物的崇敬和對自然徵象的崇敬,成為巫術流動中的極主要的內容。原始人類往往把狩獵的樂成與失敗、是否遭到猛獸的危害與主宰自然界的神聯繫起來,看作是神意志的表達,而這些動物就成了神意志的體現。由此發生了原始人的獻祭流動,即在狩獵歸來后,先要以獵獲動物的一部門祭神,對神的賜予示意謝謝,然後才食用。
在這種流動中,獻祭的動物就成為人與神聯繫的中介,在這些動物身上表達着原始人對神的祈望和崇敬之情。當原始人類由狩獵經濟向農業與畜牧業經濟過渡后,雖然獵獲動物作為食物泉源的主要性逐漸削弱,但在獻祭中以動物為祭物這一點並沒有轉變,動物依然作為人與神相同的工具。
由此,獻祭的動物也逐漸神聖化。
這種獻祭流動最初可能是簡樸的,但逐漸演化成一種莊重的儀式,而且普遍地應用於種種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項,如部族成員疾病、殞命,部族之間的衝突,狩獵、耕作採集、遷徙等等。儀式上除了以動物作為祭物外,還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禮器。
在這些祭器和禮器上,原始人類以極為虔敬的心情,繪出或刻出他們所崇敬的種種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雲、動植物等。這些彩繪或鐫刻雖然是一種摹擬,但不少摹擬,稀奇是對動物的摹擬舉行了誇張,在誇張中體現了締造者的宗教看法。因此,這些由摹擬而形成的圖案、飾紋或鐫刻不僅與原型動物有了某種差異,而且具有了神聖的宗教寄義。正是在這種具有宗教性的動物形象中,泛起了最初的帶有龍特徵的動物紋飾,專家們把這種紋飾稱為原龍紋。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一處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發現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殼擺塑的“龍”的圖案。在甘肅也出土過繪有鯢紋的彩陶,在東北的遼河流域發現過距今5000年的玉“龍”,山西出土過帶有“蟠龍紋”的彩陶。固然,這種“龍”與今天我們見到的龍形象另有很大的差距。
你可能也喜歡:
中華民族的象徵,龍文化的起源
權威的象徵,龍文化之龍的形成
沙村龍文化節:中止了68年的“龍燈巡遊”
揭秘西方的龍文化及中西方的龍文化對比
吉祥獸代表之一:龍生九子之蒲牢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