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龍頭魚身,龍生九子之螭吻簡介

最美的詩篇:關於春夏秋冬的古詩各60句

  螭吻,龍生九子之一,一樣平常被以為是龍的第九子,生平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其特點是龍頭魚身,口潤嗓粗。那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龍文化中詳細領會關於螭吻的內容吧。看看其龍頭魚身的由來和寄義都是什麼。

龍文化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后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樣平常被以為是龍的第九子。生平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漢族宮殿修建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氣擁有。

  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放置在漢族宮殿修建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牢靠之。土壤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世,真有點“青雲直上”和“一人得道,一人得道”的意味。

  螭吻的寓意: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修建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牢靠之。

畫面有千秋,描寫春夏秋冬的成語各100個

  從遠古圖騰崇敬的演變來看,魚釀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隨着起了轉變,釀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許多,有的龍特徵多一些,有的魚特徵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於此。後裔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螭吻的傳說典故: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早先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鴟吻增多,外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着一柄寶劍,立於修建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聽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認真看護衡宇修建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螭吻的史書中的紀錄: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漢族民間也稱鰲龍。

  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紀錄:“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你可能也喜歡:
龍生九子是哪九子,你記得住嗎
龍生九子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長壽和祥瑞的象徵:龍生九子之霸下簡介
威武的象徵:龍生九子之狻猊簡介

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漢服文化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