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教育思想之商鞅文化教育改革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製為焦點頭腦的主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在法家的治國之道中,勢術法連繫是一大主要頭腦。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到法家文化中領會關於勢術法連繫的主要內容吧。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劃分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頭腦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慎密連繫的頭腦。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勢力,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律的計謀和手段。
主要是察覺、防止圖謀不軌,維護君主職位。現代學者劉木魚(劉鐸)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衛意,在乎君政,政之所為,在乎一道”。
戰國初期,封建制在各諸侯國相繼確立,應經濟、政治、頭腦領域周全轉變僕從制的需要,發生了新興田主階級的法家學派。這一學派的頭腦家在理論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亦各有別,但都主張以“法”治國。
講學於稷下學宮的齊王法家,繼續生長了管仲的頭腦,吸收了黃老之學,主張法禮並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較為溫順的法治理論。《管子》中的法家著作和帛書《經法》、《十六經》、《稱》、《道原》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而秦晉兩國的法家則主張嚴刑峻罰,否決禮義說教,專重於法、術、勢,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力並天下。他們是法家中猛烈而徹底的一派,政績顯著。歷史上通常把秦晉法家視為先秦法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培養智術之士,韓非的教育思想
秦晉法家的首創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盡地力之教”,主張鼎力生長農業生產,調整租谷,創“平糴”法,兼顧農人與市民的利益。
他還網絡那時諸國刑律,編成《法經》6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法經》為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與李悝同時期的吳起先在魏國舉行兵制改造,后又在楚國舉行政治改造,“明法審會,損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打破舊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強迫舊貴族徙邊墾荒,獎勵“戰鬥之士”。
厥後,商鞅在秦執行兩次變法,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封疆,破除井田制度;認可土地私有,獎勵農戰,凡勤於耕織而多繳粟帛者可改變原來身份;有戰功者可授以爵位;執行郡縣制;主張用嚴刑重罰以杜絕犯罪。
然則他傾軋道德教養,輕視知識文化的作用。他用生長看法看待歷史,提出“反古者不能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治世紛歧道,便國造孽古”。
你可能也喜歡:
有關法家的故事,法家寓言故事賞析
法家頭腦的焦點是什麼:以法治國
李斯是法家的嗎,李斯的代表作有哪些
法家的名言警句,有哲理的法家名言
法家文化了解:法家倫理思想內容之人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