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流動有哪些

滿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講究有哪些

  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有着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流動,那麼在阿昌族中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習俗流動呢?接下來就追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流動有哪些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陰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根據傳統的習慣,掃除庭院,衡宇,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紮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隻肥雞,擺在祭桌上,想念祖先。

  這一天,阿昌族人還要接回出嫁的女人,全家團圓。飯後,男子穿着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玄色長褲;婦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系有銀鏈、銀須、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人人群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舞蹈,熱鬧異常。

  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相傳,良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妻子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刻,她總是把顆粒豐滿的種種穀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刻,送給別人。由於她經常輔助村裡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手藝,因而受到人們的戀慕和尊重。

  一年八月,妻子婆在即將收穫前死去。人們為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平民服就脫離了人世而感應傷心。於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馥馥的飯菜,把她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

  以後,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摒擋得干清潔凈,用昔時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一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妻子婆死後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里,千是每年陰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行使媳婦回外家過撒種節的時機,交流農種物品種,以到達增產豐收的目的。

  會街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聚會,多在每年陰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釋教,會街原屬宗教聚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戰勝了重重難題,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議九月十五日返回人世。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釀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女人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里,胸前並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飾等首飾。會街時代,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里的藝人用竹木全心編扎的,一樣平常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裏,雙手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艷服服裝的小伙子揮舞,演出種種動作。

  會街最先,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小蜂擁着耍白象,舞青龍的行列,敲鑼打鼓繞寨一周,然厥後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央。馬上,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邁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着,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海浪一樣升沉。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延續三次。情緒到達熱潮,鑔聲延續的“鑔鑔鑔”地打着,拿着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拍手迎接。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伙子也加倍起勁。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流動有哪些

  窩羅節
  
窩羅節是梁河區域阿昌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陰曆正月初四,梁河區域的阿昌族從四周八方搜集在一起,圍繞着“窩羅”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窩羅舞。“窩羅”台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着兩塊約6米高的牌樓,牌樓頂端中央架着一把偉大的木刻滿弦弓箭,意示人類始祖遮帕麻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樓頂端繪着光澤四射的太陽,右牌樓頂端繪着皓月碧空。太陽月亮下面繪製着阿昌婦女衣飾的種種彩色圖案,意示遮米麻給阿昌人民紡織的龍衣鳳裙。

  節日從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生長到讚揚黨、讚揚社會主義、讚揚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涯。節日時代,各民族代表隊演出節目,還舉行阿昌族的傳統體育刀舞、棍術、拳術以及對歌、春燈等流動。節日歡快盛大,熱鬧異常。

中國2020年探火星 任務有三 錯過需要再等待兩年

  火炬節
  
阿昌族都偏激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炬節在陰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戶撒區域的阿昌族的火炬節在陰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進窪
  
漢語稱“關門節”,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閑時期,在一樣平常情形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涯,此間還不能舉行娶親嫁娶。

  出窪
  
漢語稱“開門節”,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涯宣告竣事,恢復正常的生涯。出窪要舉行盛大的聚會。

  燒白柴
  
陰曆十二月舉行。為使佛像溫和,各佛寺所屬群眾,晚上在佛寺四周,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料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溫和,求佛保佑。

  換黃單
  
陰曆十月,各佛寺所屬群眾,將做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並將舊黃單取下,以示虔敬。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流動有哪些

  潑水節
  
阿昌族的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日期相同,但過法紛歧樣。每年清明節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潑水節的劈頭。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節日艷服,采來鮮花,女的插在頭上,男的別在胸前。下晝四時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搜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戶撒刀,後面幾小我私人跳着象腳鼓舞,陣容赫赫,一起鳴槍,向山裡進發。上山後,放完鞭炮就採花(桑劍花、杜鵑花之類)。人人手拿鮮花,在山上恣意歡跳。人人跳夠了,又敲着象腳鼓回村。村裡的婦女早已準備好蘇子粑粑。當聽到採花隊伍鳴銅炮槍報信時,馬上挑選十來個女人端着蘇子粑粑往村外迎接。採花的男子向女人們獻花,女人們請他們吃粑粑,然後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裡,他們把采來的鮮花紮成花塔、花轎,圍着花塔和花轎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澆花水。男子敲着象腳鼓、蘆鑼、鈸鑔,扛着彩旗在前面開路,女人們在後面排成一條龍到河裡挑水澆花塔和花轎。並用清水噴洒花轎里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腳鼓到井邊相互潑水祝福。潑水異常講求文明禮貌:男:“今天澆花水?”女:“澆給點。”男:“你的衣服象鮮花,怕給澆髒了?”女:“你一澆,我的爛衣服就更好了。”

  配合協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領上澆一點清水,女的照樣澆一點還禮。從不委曲,更不相互追逐,為所欲為的亂潑。潑水節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流動。他們相互潑過水后,就邀約到山坡上對唱。歌詞內容厚實,天上地下,花鳥蟲魚,無所不及。如《十二屬扮混名》男:“二月里來什麼開?花中綉出什麼來?什麼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女:“十月里來茶花開,花中綉出酉雞來。小雞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人人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對到斜陽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伙子看中哪個女人,到了深夜十二點,又到她家門口吹葫蘆蕭,女人若對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門打開,讓小伙子進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女人對歌:男:“草地相連水相交,今晚重逢非生疏。”女:“郎是細雨從天降,妹是清風就地生。”男:“結交要學長流水,莫學露珠一早晨。”女:“你我犹如板栗樹,風吹雨打不運根。”

  第四天晚上,小伙子相約去串村。他們剛進這個村,就被這個村搜集在一起的女人們請到一姑外家去安睡。女人們則到另一姑外家去,照着來的小伙子的人數,一個殺一支雞,然後,煎、炒、煮、燉……做成八樣菜,以她們高明的烹飪手藝,引起小伙子們的戀慕。

  到了夜裡兩點,一個碗裝一個雞頭,一個碗盛滿米酒,一雙筷子,一人一套擺上圓桌,女人才去請小伙子進餐:“來串的小伙子啊,我們做了點飯菜,請去嘗一嘗。”小伙子原本是去“串”的,一來就請去睡覺,豈能睡得着!躺在床上睜着眼睛,豎著耳朵,靜候發落!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於是裝着欠美意思不開腔,女人們見沒消息,再請一遍,小伙子人才齊聲說:“我們厚臉皮去吃吧!”人人起來隨着女人們走。

  入席后,相互說些客套話,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對歌到天亮。小伙子要回村了,臨走前,把事先湊好的雞錢藏在牆縫裡或是壓在碗下,留給女人們去找。然後,各人拿着自己碗里的雞頭告辭女人……他們通過這一流動,播下了戀愛的種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一會街的一項主要內容。阿昌族信小乘釋教,耍白象迎接他們最信仰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世。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造了全街,把會街集中到國慶節時代的三天中來過。盛大的封建宗教聚會,釀成了要白象歡慶佳節的流動。白象用木料做架,紙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裏,雙手往返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眾人繞着白象跳象腳鼓舞。

傣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