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流動 習俗流動

瑤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習俗活動是什麼

  布依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民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而在布依族也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布依族中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民間的習俗流動呢?接下來就追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流動 習俗流動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區域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陰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0多個縣甚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加入,規模可謂盛大。關於節日的來源,傳說是古代這裡有對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倆人早有戀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立戀愛。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告失敗,於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縱火銷毀山官宅第,並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日,把查郎射殺老虎的地方看成歌場。

  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後,象徵白雲繚繞,取意干清清潔,清清白白。節日里扶老攜幼,三五成群,趕往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艷服英姿,而且帶着定情信物,躍躍欲試,希望獲得查郎與白妹那種忠貞不渝的戀愛。節日流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日間在歌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應“花米飯”(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現實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探友,吃湯鍋。傳說湯鍋起源於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厥後是虎骨燉牛肉湯,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取代。近年理由於商品經濟的生長,人們在節日遊樂外,還增添了旅遊購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知足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勤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過就最先為年節做準備。到了陰曆臘月尾,家家戶戶更是忙着殺豬、熏肉、灌香腸,婦女們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給家人縫製新衣_新手帕。在外地事情的男子和已婚年輕婦女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圓。

  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製成的麥芽糖等果品在家裡“送灶神”,請它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管人們說些好話,多多賜福與人世。送灶后,人們要準備香、燭等祭神用品,請“先生”寫對子,不僅大門上貼,連側門、窗戶都要貼上畜興旺一等對聯,以示人們對幸福簽好生涯的憧憬和連求此外,不少人家還要在大門上貼上門神,在家裡的牆上貼滿種種喜慶的年畫。三十晚上是最熱鬧的日子。布依族從三十到月朔是不相互串門的。人們。都在家中燒起一爐熊熊炭火,全家老小圍火而坐。他們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相互祝福,高喜悅興地吃團圓飯。

  大年頭一也很有考究、人們都在家裡北各式彩燈,、晚八林林總總的彩燈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陪襯出了一派紅紅火火的節日氣氛。過了大年頭一,人們最先串門賀年,小孩子們須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們對尊長的尊重,又可以獲得老人們賞給的壓歲鐵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節,青年男女三三兩兩相約去“趕表”,以歌聲來表達被炸的戀慕,或聚在一起在嗩吶.現身、根荒、姐妹蕭、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銅鼓剛把”等歡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當地習慣,到這一天才氣“煮生”,即先燃起香燭,將生肉供祖宗,然後將生雞、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後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區域正月十五過完年,還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二月二
  
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央的全民性的祭獻流動。解放前,凡有布依族漫衍的區域,險些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收支,更早一些時刻另有專人守候。每年凡到這一節日前,由村寨輪流肩負祭獻的承頭戶,挨家網絡祭獻所需的器械或捐錢,天黑前把祭品(包羅雞、豬肉、種種熟榮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內,然後由承頭戶認真祭獻。祭畢,由祭獻者在老人房共享這些祭品。但在祭獻或進食的歷程中,有一條傳統的禁忌必須嚴酷遵守,那就是不許任何人在這種場所講話、發出笑聲,更禁絕放屁。聽說要是在祭獻中有人發作聲響,就會招致祖先對看守種種野獸的失靈,到時,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會遭受野物的偷襲和咬吃。如那一個沖犯了這條禁律,就必須肩負所有重祭的一切用度。

  有些村寨,習慣上還要在那天上,虐誠地在大門上放一個雞蛋,並面臨祭“老人房”的偏向示意敬意,到了深夜則由祭獻人分頭到每家門上取回。在此歷程中,都不能發出任仍聲響。祭老人房的后两天,一樣平常均不許干農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約到寨外山野鎮靜處唱歌對換玩耍。無論是聚居區或雜<居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蓋老人房和從事這一祭獻流動,看成是與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能分的、具有“配合心理素質”的傳統显示。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流動 習俗流動

  三月三
  
三月三是傳統的民族節日。區域差異。節日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貴州省貴陽市馬當區域的布依族,將每年的陰曆三月三稱為“地委會節”。據布依族老人講,開春以後,地蠶危害莊稼,啃食包穀苗等農作物。於是,在三月初三,他們將炒好的包穀花帶到坡上去祭地蠶。他們在山坡上邊唱山歌邊吃包穀花,聽說這樣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們的嘴,使他們不能咬種子和禾苗。有的區域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相近幾個村共建社們,暫且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家之日,外人阻止入村。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嶺區域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區域布依族人民要省墓。有的區域這天聚會唱歌嬉戲,舉行社交流動。

  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里,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后都爭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糍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器械打開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艷,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陰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同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四月八
  
傳說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以是也稱“牛王節”、“牧童節”。黔西區域也稱為“秧節”,“開秧門”。貴州荔波一帶,每逢這個,節目要做黑糯米飯敬“牛王”;望溪縣要吃。四色糯米飯;有的區域不只要做糯米飯還要殺雞備酒祭祖,並用鮮草包糯米飯喂牛,給牛沐浴,讓中休息一天,示意人們對耕牛的敬服和酬勞;個體區域還要舉行鬥牛、賽馬等娛樂流動、米花節採花節又稱“女兒節”,是甘肅省文曇搏贈區域藏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相傳蓮芝女人聰穎智慧,勤勞智慧。她教會人們墾荒種糧,紡線織布,又采來百草為國民除病,不幸於五月端陽在採花途中遇險殉難。為了紀念她,人們將五月初四定為“採花節”。

  屆時,藏族女人在兄弟的陪同下,紛紛進山採花。五月東風,花開各處,杜鵑、芍藥、構把、草梅、貝母、酒麴等鮮花爭奇鬥妍,花如海、歌如潮,令人心曠神怕。女人們頭戴味香色艷的鮮花環,手捧花束。圍着篝火且歌且舞,通宵達旦。黎明時分,女人們服裝得盛飾艷抹,邊走邊舞,向蓮芝女人作別。採花的隊伍進寨時,艾老鄉親們盛意迎接、款待。女人們則給人人贈禮物。晚上,全寨又把採花的女人和小伙子們請到一起,互敬瓊漿,祝福康健、祥瑞。

  查白歌節黔西南興義一帶布依族民間節日。時間為每年陰曆六月二十一日。相傳,布依族的查郎和白妹相愛,財主搶走了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悲憤交加,在陰曆六月二十一日縱火銷毀了財主大院。並跳在猛火中殉情了。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人,把查郎受害的地方命名為“查白”,把自妹殉情的日子定為“歌節”。若干年來,每當陰曆六月二十一日“查白歌節”時,布依族青年男女從四周八方群集在查自地方舉行盛大歌會。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棲身區域差異,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區域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區域六月十六日或陰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

  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流動。除加入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小,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着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后,由主祭人率領人人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種種娛樂流動。

  斜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馥馥瓊漿和飯菜,相互約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身世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抵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流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種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

  花包的邊緣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相互投擲。其方式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禁絕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悅目。若是小伙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女人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戀愛的信物,小伙子將耐久保留。

赫哲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有哪些風俗活動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差異,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月,布依族的祖先“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種植水稻的履歷,年年豐收,厥後他與龍王的女兒娶親,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設施,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往後遭到繼母荼毒,險些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指控繼母,並立誓要毀掉她種植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后,萬分痛恨,終於與新橫和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流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毛杉樹節

  棲身在黔西南安龍縣的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叫“趕毛杉樹”。在納拿和者棉之間,有一塊十畝見方的小土丘,當地稱它為“毛杉樹”。每年從陰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最先,群集了盤江兩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趕三天歌會。第一天“蛇場天”,人人起吃五色糯米飯來祝賀節日。第二天是“馬場天”,天一亮人們就趕到毛杉樹舉行種種傳統的文娛流動,黃昏男女青年對歌.通過對歌尋找理想的侶伴。第三天是“羊場天”,遠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作別,相互祝願。

  關於“毛杉樹節”有一傳說故事,南盤江邊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的後生,鄰寨有一女人叫村妹,兩人在勞動中相識,在勞動中相愛。正當他們要娶親之際,山上的魔狼搶走了樹妹。杉郎大戰魔狼,終於救出了樹妹。然則魔狼釀成了許許多多的“螞炸”(蝗蟲)來糟踏莊稼。樹妹為珍愛莊稼,一連唱了二十七天的歌,害蟲隨着歌聲消逝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場天”脫離人世。第三天杉郎也因悲痛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樹妹的墳上長出了杉樹。當地的人們稱這些樹為“毛杉樹”。每逢陰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舉行歌會紀念他們。

  跳花會
  
每年陰曆正月月朔至二十一口舉行布依族的跳花會。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着艷麗的花邊衣服,鎖着極悅目的盤花紐扣,小伙子們穿着對襟衫,系著留須的腰帶,吹着木恭弘=叶 恭弘、一個個滿面東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伙子們牽着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址,那是一個平展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亮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四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囂,少說也有幾千人。

  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恭弘=叶 恭弘,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示意着熱烈的戀愛,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着桐林邊,搭着一個檯子。那裡在演出精彩的布依戲,內厚實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着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舍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脫離了草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伙子和女人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戀愛,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連繫”),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竣事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親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女人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議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伙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含羞的女人們那裡肯跨進工具家的門坎?只不外在寨子後面山頭上,森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工具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事後,就要做活了,春耕最先了,人們投入忙碌的春耕生產,為爭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舉行新的戰鬥!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流動 習俗流動

  祭老人房
  
布依族已往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敬,每年節日都要舉行祭祀流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盛大,於陰曆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濫地節
  
濫地節是雲南永德等地布朗族的傳統農祀節日。每年陰曆十一月舉行。濫地節隔365天過一次,時間一樣平常在秋收割完稻穀時舉行,濫地節有慶豐收的意思。過節時,各家吃糯米飯、酒肉,到佛寺供祭品,聽佛爺誦經。當天,青壯年多出外“攆山”(狩獵)。

  成丁節
  
成丁節是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布朗族的成丁流動。布朗族青年男女到十四歲以後,就要組成社交團體並舉行成丁禮。在夜幕降暫且,到達成丁歲數的男女青年相邀到年輕人聚會的火塘邊,由女人們用名叫“考阿蓋”的樹枝,在鐵鍋片上燒取黑煙,依次幫男青年們一個個染牙齒,染后的男女方可視作成人,往後也才獲得戀愛和娶親的權力。

  過年節
  過年節是布朗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朗人最最盛大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恭弘=叶 恭弘包成兩份,各插上一對蠟條,兩朵鮮花,關抵家庭長家中:一份裝入家族長卧榻上方掛的“胎嘎滾”(家族神位)內,作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獻給“高嘎滾(家族長)”。各戶男家長都要脫下自己的包頭巾,向作為整個“嘎滾”(家族)代表的家族長行賀年叩首禮。而且用水象徵性地重新到腳為家族長做洗禮,祝賀長壽百歲,祥瑞平安。

  家族長也向人們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們,逢年過節來祈福,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古禮,不能遺忘。舊的歲月已往了,新的一年到來了,全體兒孫們來告辭賀年,你們都有福了。預祝你們莊稼興隆,人畜興旺。”祝畢,家族長為“胎嘎滾”(家族神)代襪那神祈禱祭祀。村社以家庭為單元,再到日落偏向,舉行滴水儀式。

  關門節
  
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樣叫“豪瓦沙”。這一天家族成員照例要給家族長送一朵鮮花、一對蠟條,去祭“胎嘎滾”,並跑着為家族長舉行洗手、洗腳禮,示意祈福。全家男女老幼還要向房門,樓梯及傢具雜物的鬼靈“蘇瑪”(叩首),劃分奉兩對蠟條作為祭品,祈求人畜來年平安。

  火炬
  
火炬節是又稱“女人節”,雲南施甸、昌寧、永德等地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陰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舉行。在施甸、昌寧等地,布朗族於六月二十三日最先偏激把節,主要是祭五穀大神,祈求五穀豐登。屆時,全村各戶家長齊集村前一棵樹下,殺豬祭五穀,祈求五穀生長優越。過節時代還要祭色(神)林,各戶攜帶米、酒若干,在神林樹下煮飯,並殺豬分牲肉。祭神林時,十二歲以下的兒童不能加入,孕婦不能摸豬頭和豬內臟。二十四日中午,各戶準備酒、肉供品前往玉米地獻山,殺雞一隻,祈求玉米、麥子、旱谷等農作物生長優越。

  在永德等地的布朗族偏激把節是,凡已出嫁的女人,都要回外家來過節。全家殺雞、吃肉、喝酒,示意慶祝。當天,各家準備火炬,到晚上,將火炬點燃,先照屋內,后照老人,並撒以松香粉,口念“跳蚤、蚊子燒完了,天災沒有了”等語,然後持火炬照房前屋后的果木樹,以示燒掉害蟲。

  考瓦沙
  
考瓦沙是又稱“關門節”,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西雙版納等地布朗族的“關門”時間,以便集中精神從事農業生產。在關門節時代,每戶出一元半開、二筒米、一對蠟條、一條手帕交給村寨頭人向佛寺奉獻納福,並殺獵請頭人、佛爺、僧人宴飲。在這两天,村寨成員住手一切生產勞動,成年男女均到佛寺聽佛爺念經祈福。關門節后,即阻止青年男子下寨串女人。

  插花節
  
布朗族插花節,即潑水節。陰曆清明節后l0天。節前,各家殺豬,炸“烤蚌”。節日當天早飯後,全寨青年男女穿着—新,敲着蜂桶鼓、象腳鼓,排隊到江邊,女人們以碗盛沙,到佛寺前空場上堆放,插上鮮花。全村老幼圍着沙堆,跟在象腳鼓、蜂桶鼓隊後面舞蹈,幾圈之後,由鼓隊指導,在全村各通道舞蹈,慶祝流動要連續5~7天。插花節時代,另有“洗佛”的流動。關門節、開門節,與傣族同。

  厚南節
  
厚南節,又稱“桑刊節”、“宋坎節”。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陰曆三月清明節后7日舉行,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的主要流動是相互潑水以迎接太陽。以是,人們把這個節日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現在,宋坎節的內容比已往有許多改變,除以往的傳統流動外,又增添了文娛節目的演出和體育競賽,更為人們所迎接。

  洗牛腳
 
洗牛腳是每年五月,施甸的布朗族還要過洗牛腳。屆時老人和頭人頭戴斗笠,披蓑衣,手執楊柳、桃枝紮成的掃把,牽着羊,把支支紅紙小幡插在各家門前,示意祝福。被祝福的戶主,應把清潔的水潑在老人和頭人的身上,示意洗去牛腳印,最後把羊牽到寨子外宰殺煮熟共餐。

人類走出非洲時間被改寫 約21萬年前 被推早15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