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民間習俗活動
在少數民族中,他們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習俗習慣和傳統節日,這其中塔吉克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流動,那麼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他們又有哪些習俗流動呢?接下來就追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迄脫乞迪爾節
“迄脫乞迪爾”是塔吉克語音譯,意為“祛除煙塵”,是塔吉克人傳統的民族節日。節期在每年(公曆)3月,詳細日期由該族宗教人士選定。節前家家戶戶都把家什搬到屋外,用麵粉調漿在四壁上刷成優美的花紋,以示祥瑞、清潔。
節日當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牽頭氂牛進屋,給它喂些饢,在它身上撒些麵粉,以此象徵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在此之後,人才氣進屋並將家什搬進屋。最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父老到各家祝福,人們相互造訪,互道祝福。女人們一樣平常在自家門口迎客,並向客人左肩灑麵粉以示祥瑞。青年們唱歌舞蹈,舉行賽馬、摔跤等種種體育流動。
燈節
塔吉克語音意合譯。意為“點燈節”。塔吉克族傳統節日。盛行於新疆塔什庫爾干區域。時間是在八月舉行,歷時两天。節前每家用乾草作燈蕊。製成蠟燭。節日晚上全家團圓,在房中聚積沙土。家人按輩份依次將蠟燭插入沙土中,爾後在蠟燭前祈禱。節后每家門口點、點燃一燈,象徵灼爍和幸福。越日晚,去家庭草地省墓。由家長為亡故支屬各插三支蠟燭,然後共進晚餐,節日竣事。
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桿做芯,外面裹上棉花,紮成火炬狀,蘸上酥油或羊油製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炕中央擺放着一個沙盤,供插酥油燈之用。
全家坐齊后,家長最先叫每個成員的名字,叫一個准許一個,並在應者眼前插一支酥油燈,示意興旺和祥瑞。接着,每小我私人要伸出雙手在酥油燈前烤一下,然後祈禱,願保佑一年平安。儀式竣事後,全家人在燈火前共進豐盛的晚餐。餐畢后,戶戶都要把棉花纏在“卡烏日”草上,紮成火炬,並塗上酥油,綁在木杆上插到屋極點着,使家家的屋頂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
這種燈稱之為“天燈”,聽說可以招來祥瑞,帶來幸福。“天燈”點燃之後,全家人要肅立在屋前,瞻仰着“天燈”默默地祈禱,以求平安。與此同時,在自己的房門前還要焚燒堆驅鬼,孩子們圍繞火堆喜悅地旁觀和跳躍。這一夜家家戶戶火光通明,人們通宵不眠,通宵達旦地娛樂,四處洋溢着節日的歡欣氣氛。
第二天,最先祭祖流動。人們來到墓地,先給每座宅兆點燃三到五支酥油燈,擺上油饢和熟羊肉等祭品,還要用麩皮、麵粉、酥油等攪拌成“依德”,並把魂燈插在盤子里,一家老小跪在墳前向亡靈祈禱,祈求祖先顯靈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災難。儀式竣事後,各家在墓地相互交流祭祀的食物,友好地圍坐在一起進食,並相互祝賀節日。
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發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月。節日當天的早晨,每家先讓一名男孩牽頭毛驢或一條牛進屋繞行一周,主人給驢喂塊饢,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驢牽出去。然後將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着,人們在眾人選舉的“肖公”率領一群人去各家賀年的首領)率領下,去各家賀年。各家還用麵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面犁等,餵給牲畜吃。直系支屬紛紛歡聚一堂。各村還舉行賽馬、刁羊、歌舞等流動。節期一樣平常為两天。
裕固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肉孜節
塔吉克人也過肉孜節,但對這一節日卻並不十分重視。塔吉克人也作肉孜節乃瑪茲,也相互拜節,但卻不封齋。在節日來臨前,人們掃除室內外衛生,炸饊子,做點心,準備節日食物。一樣平常在星期后,人們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節日時代人們準備了十分豐盛的食物,男女老幼身着節日艷服,走親探友,相互祝賀,歡聚一堂。塔吉克人以為封齋是為了洗濯罪行。
對此有種種註釋,但最主要的是:是否封齋,頭腦分歧之所在。關於此,塔吉克人中有許多伊斯瑪儀派的說法,或許正是由於這一緣故原由,塔吉克人不封齋,對肉孜節亦不甚重視。封齋塔吉克語意思是“封日”或“打發日子”,意即若何渡過這一天和那40天。由此可見,塔吉克人是不願意封齋的。
古爾邦節
塔吉克族過古爾邦節的習俗與我國其他民族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之處。相同之處為:古爾邦節起始的傳說、節日時間、節日星期、用作犧牲之物的牛羊等。差其餘是:他們是在自己傳統習俗以及物質生涯和精神生涯的基礎上來過這一節日的。塔吉克人在1年前就最先做古爾邦節的部門準備事情了,產羔時期,每戶人家就挑選出黑眼睛、毛色純白的羔羊做上符號,作為古爾邦節的犧牲之物。
節日來臨,要將羊血塗於孩子們的額頭和面頰,以示祥瑞。羊要整煮,然後將其原封不動地送往塔吉克人的宗教流動場所加瑪艾提哈那(相當於清真寺),交給有關職員。古爾邦乃瑪茲之後,眾人整齊地圍坐在餐布周圍,分食統一分配的羊肉,邊吃邊回首一年內發生過的事,同時滿懷喜悅地憧憬未來。
食畢,祈禱之後,人人三五成群地去拜節。遵照習慣,節日前,家家戶戶都把屋子院落掃除整修一新,並趕製節日新裝。婦女們要炸饊子,烤制油饢,製作種種糕點,購置種種糖果等食物,做過節的充實準備。節日時代女人媳婦不做針線活兒,不紡線。邊遠的山區一樣平常沒有加瑪艾提哈那,牧民們在約定的地址聚齊,做古爾邦乃瑪茲,同食作為犧牲的羊肉。古爾邦節的第二天,每家都要帶上作為祭品的肉或飯食,前往墓地祭祀亡靈。
皮里克節
皮里克節也是獨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節日,內容厚實多彩,十分盛大。由於此節正幸虧回曆的8月14—15日,因而又稱“巴拉提節”。由於“皮里克”(直譯為“燈蕊”或“燈”)為整個節日的中央內容,故又稱之為“皮里克節”(可直譯“燈節”)。
皮里克節要過两天。第一天晚上為“家中皮里克”。先將浸過油的棉花纏在乾草棍上,給家中的每小我私人做兩支油燭,做好后將油燭插在一個盛滿沙子的大盆內。夜間一家人圍坐在插有油燭的大盆周圍,主持人先做祈禱。爾後呼叫每小我私人的名字,以知其是否在場。接着燃起油燭,誦讀經文,祈求賜福,一家老小也都眼望油燭,相互祝福。儀式竣事後,分食節日食物。
翌日,人們相互賀年,夜間舉行“墓土地里克”儀式。各家各戶都特意為亡故的親人牲並準備好種種食物,以便在夜間攜往墓地祭祀親人。墓土地里克點燃后,一家人蹲在地上祈禱道:“祖先們,我們不會遺忘你們對這一天下的孝順、不會遺忘你們偉大的亡靈,我們不會辜負你們的遺願,願你們的亡靈佑助我們!”爾後,各家各戶的人圍坐在一起,共食帶來的食物。
從皮里克節的形成和內容來看,實在質在於讚美火、膜拜火、借火求福。很清晰,膜拜火、讚美火並非是固有的習俗,而是拜火教的焦頷首腦之所在。在拜火教的聖典《阿維斯陀》中,火被神化為具有一系列社會內容的象徵物。
祖吾爾節
“祖吾爾”在塔吉克語中為“引水”之意,這個節日屬農事節日,反映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環境以及勤勞的塔吉克人與之響應的生產流動。塔吉克人所聚居的塔什庫爾干區域天氣嚴寒,住民希罕,冬季山水凍結,春季來臨,需要砸開冰塊,引水入渠,開耕播種。
但一戶人家單獨引水開耕絕不能能,須全村人一齊出動,祖吾爾節即是在這一現實基礎上形成。每當節日相近,須做一些準備事情,隨着春季的來臨,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上撒土(撒土可加速冰融速率)並準備好種種工具,還要烤制3個節日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攜往引水工地)。引水這天,全村人在米拉甫(水官)的率領下騎馬到引水點,加入破冰修整渠道的勞動。
引水入渠之後,人們聚在一起,共食帶來的節日烤饢,小孩子們則相互撩水嬉鬧。之後,人們配合祈禱,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接着,人們舉行盛大的叨羊、賽馬等流動,慶祝引水節,這時,全村一片歡躍。
塔吉克族播種節
塔吉克語叫“台哈莫孜瓦斯特”,意為“播種”。因而,這個節現實上是播種前的一種祝賀流動。每年在春播的頭一天舉行。
節日前,家家都要烤饢,做一種將大麥碾碎與乾酪粒一起煮熟的飯,名叫“代力亞”。節日這一天,全村人群集野外,祝賀春播最先,各家各戶都帶一點麥子放在一起,民眾推選一位全村尊重的尊長來撒種。這時被選舉的父老喜笑顏開,口中念念有詞,拎着種子一把把地向田間早已守候在那裡的人群身上撒去,人人抻着衣襟,笑聲嘩然,望種子撒落處蜂擁着,以此示意祝賀。
撒完了種子,由一人牽着一頭膘肥體壯的耕牛到地里象徵性地犁幾下,並撒幾把麥種示意開播。然後給耕牛喂些形如犁鏵、犁套之類的麵食,示意對耕牛的尉勞。再請有福氣的妻子婆,坐於地的中央,男主人象徵性地圍其轉圈翻地。意為一家勞作,人人協助。因而,在春播時代,村裡相助協作,氣氛融洽。這正是由於生計條件艱辛,非協作難以生計的寫照。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風俗活動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