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風俗活動是什麼
佤族是少數民族中的一個民族,他們有着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且他們對於這些節日也是異常重視的,那麼佤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習俗流動呢?接下來就追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佤族的傳統節日
“便克”節
每年陰曆6月24日為節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炬節,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過節這天,家禽家畜、生產工具、生涯用具要所有關好收齊,不能讓其留在野外,別人借去的器械也要收回,家裡人禁絕外出。
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採摘小米穗或者幾片恭弘=叶 恭弘子、瓜果之類外,全寨人誰也禁絕上山下地幹活,禁絕出門串親。由於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清潔的人先拿吃,年收穫欠好。小米穗、瓜果等拿抵家后要殺雞、蒸糯米飯,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語叫魂。這天早上隱諱客人進屋。
當夜幕降暫且,家家戶戶要點燃火炬,豎在屋檐下,整個寨子亮如白晝,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內外,驅逐蚊蠅。
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機相互傾吐戀慕之情,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巡迴喝酒唱調對歌,年輕人集中在舞場上踢竹球,整個寨子陶醉在歡欣的節日氣氛之中。
在佤族節日中,便克是第一大節日,人們將它視為滅災驅鬼,送舊迎新,預示家事平安,五穀豐登,六畜滿園的盛大佳節,視為舊的災難、飢餓、疾病的竣事,新的祥瑞、平安、快樂的最先。
“齋”節
又稱新米節。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已往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難的能力對照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許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流動,有的還逐漸形成定製,生長成為節日。“新米節”即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天氣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差異,因而各區域、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紛歧樣,但已往一樣平常多在陰曆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舉行。日期簡直定,一是憑證各自糧食的成熟情形選擇吉日。二是以怙恃或祖怙恃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欣。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裔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配合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團結決議,把每年的陰曆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舉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準備好過節的酒肉佳肴。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示意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
羌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習俗活動
接着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種種菜肴一起擺於神台之上。儀式竣事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新聞見告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種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人人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卧”節
即春節。節日前幾個月,家家戶戶都要備好肉食、柴禾、節日新裝等,要維修衡宇。相近節日,婦女割草準備料,男子修水溝迎新水。臘月二十九日,村寨中的舞場上要栽一棵松樹,裝飾打歌場。臘月三十晚,每家都舂糯米粑粑、濾水酒,請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家裡酹酒祝詞。大年頭一清早,人人都起來放槍鳴炮,宣布新的一年到來了,這時婦女小孩也都起來抬起竹筒接新年祥瑞的“新水”。大年頭一是戒忌日,佤語叫“近”。
這天全寨人不出寨門,外寨人也不宜入寨進屋,人人只能在家裡自在。大年頭二清早照例響起隆隆的槍炮,通告人人今天的賀年日。佤族賀年通常逐家逐戶拜一下,備有家宴的吃上一點,未備家宴的喝上兩杯水酒就行了。佤族通常在初二這天最先打歌,下晝四點左右暮年人就到舞場最先打歌。
當夜幕降暫且年輕人就陸續走入打歌場,暮年人也陸續退出舞場。舞場氣氛熱烈,人們把一年中的激情和快樂恣意釋放出來,一直到午夜人們才逐漸散去。過年一樣平常5—7天,打歌也要打3個晚上。
過年時代,中暮年人喜歡聚在一起唱“宗呷”(唱調),用歌來抒情,年輕人則聚在舞場上打陀螺、到野外踏青娛樂。
插種節
插種節又稱“惹島”節。在山巒重疊的阿佤山上,每當春耕季節,勤勞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準備插種稻穀,同時舉行饒有有趣的插種節。
插種節當天,人人要修築好村中的蹊徑,各家衡宇內外掃除清潔,青壯年自動組成幾個小組,有的上山去狩獵,有的在河畔打魚。打得的獵物和捕到的魚,煮成稀飯,若是獵手們打到大的,野豬等返寨時,人們都到寨門去迎接,唱起獵歌。
插種節有全寨性流動和各戶單獨流動兩種形式。全寨性的流動,要在寨中廣場上剽牛一頭,然後將牛肉切成塊,按戶各分一塊;各家獨過“惹島”節時,每家主婦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徵的插種動作。黃昏,全寨男女老幼群集在通紅的火塘邊,飲酒唱祝福的歌。領唱者必須是年父老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民間習俗活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