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民間故事之一,斷橋殘雪的傳說
中秋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在中秋節的時刻都要舉行一個容重的儀式,什麼呢?就是祭月,那麼童鞋知道祭月在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的緣故原由嗎?不知道也沒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領會一下為什麼要祭月吧。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祖先的看法中,日月代表着陰陽南北極,兩者協調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紀錄:“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是非,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以是祖先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禮》紀錄:“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形貌的是祖先在中秋夜擊鼓奏樂,祭月迎寒的排場。《禮記·祭義》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係,祭日於高台,祭月於坑穴。《史記·封禪書》還紀錄:“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於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
《明嘉靖祭祀》紀錄:“秋分祀夜明於夕月壇。”又曰:“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天子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隨着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推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撒播到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釀成了通俗化的功利性民俗流動,並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踩高蹺的傳說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最先成為求月神賜福,男子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紀錄:“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衣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攀援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牢靠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習慣:“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葯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
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形貌的是中秋節夜眾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爾後焚毀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流動在民國時代仍然流行,只是四九年後才因形勢的轉變而逐漸消逝,以是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最先泛起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流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門,排在我國傳統“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以是說,祭月流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說是歷史生長的一定。由於祭祀禮儀是文化流傳的主要載體,隨着社會的不停生長,每年清明節祭祀黃帝陵、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流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竣事語】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中紀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形貌了我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您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端午故事之端午節為什麼喝雄黃酒
重陽糕的來源,重陽節的傳統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舞獅子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