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舞獅子的由來

靜謐西湖的傳說——花港觀魚的故事

  舞獅子許多人都知道,但平時可能很少見獲得,只有在元宵節或一些其他慶典場所才氣見獲得,那麼舞獅子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里他的演出是出於什麼呢?有沒有同硯知道呢?沒有的話沒關係,下面小編就帶人人一起來看看舞獅子的傳說吧。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納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納貢,否則隔離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樂成。厥後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只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厥後傳出漢宮,老國民以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祥瑞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演出獅子舞。舞獅往後風靡盛行。

  初期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演出藝術,演出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種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以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追隨着華人移居外洋而著名天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現實已經日漸削減。聚居西歐的外洋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市在天下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紛歧。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泛起獅子,吃掉墟落內的村民,厥後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擬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自己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原本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那時的人模擬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生長成舞獅。南北朝時隨釋教興起而最先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註釋,就是飾演“魚、蝦、獅”的藝人。

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傳說故事

  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演出的一種。那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形貌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那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舞獅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舉行了雙方的商業商業,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那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着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舉行友好來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後期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樣平常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熱感,把它當成威勇與祥瑞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向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換取與農事生涯、種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涯平平靜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逐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着人們對獅子的喜歡,就不知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締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善和生長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怪異藝術。

  【竣事語】舞獅子既是一門舞蹈、同樣也是一門集武術、鑼鼓於一體的綜合性演出藝術。有的舞獅隊伍中,既有男子也有女子醒獅隊厥後還分出了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等。已然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氣概。

您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重陽糕的來源,重陽節的傳統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踩高蹺的傳說

流傳最多的神話,八仙過海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