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古代名人故事之顧炎武自督念書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

  顧炎武,江蘇崑山人,初名絳,學名繼紳,字忠清。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的忠貞品質,他更名炎武,字寧人。順治七年,為避害曾假名蔣山佣。因家鄉有一亭林湖,故人稱亭林先生。下面,一起來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顧炎武自督念書的故事。

顧炎武自督念書的故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頭腦家、着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最先讀史書、文學名着。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忠告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以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融會到,念書做學問是件老忠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看待它。

  顧炎武用功治學,他接納了“自督念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劃定天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制自己天天讀完后把所讀的書謄錄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后,一部書就釀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條記,寫下心得體會。

古代名人故事之蔣琬的故事

  他的一部門念書條記,厥後匯成了着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馬上核對。他劃定天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前人的治學履歷告訴我們,抄書至少有兩大利益:一是加深印象,牢固影象效果,二是積累了資料,為日後進一步研究作了準備。但錄抄或條記時要注重幾點:

  ①所抄的書要嚴酷選擇,必須是主要的,有價值的,不能見書就抄。
  ②錄抄或條記要分類,以免日後查閱費時艱辛晦氣便。
  ③對繕寫的書籍、資料的內容要多思索、多推測,力爭悟出一點新道道。

  若是不思索,做個“抄書公”,對念書也不會有若干利益,仍然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你可能也喜歡:
101個禪經佛理的經典故事:心無外物
101個禪經佛理的經典故事:水中倒影
101個禪經佛理的經典故事:僧人之勇
101個禪經佛理的經典故事:瞽者點燈

古代名人故事之祖逖聞雞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