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十大才女 廬隱
在古代,有一種說法是“女子無才即是德”!而在當今社會,險些沒幾小我私人會苟同這句話了,許多女同胞比男同胞優異得多,面龐美不是所有,有內在有才氣的女性更受人尊崇。那麼人人知道我國近代都有哪些才女嗎?就讓民間故事來為人人揭曉吧!
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陳懋(mào)平(后更名為陳平),中國現代着名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怙恃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娶親,並以當地的生涯為靠山,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其足跡普及天下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撒播,在大陸也有寬大的讀者,生平着作和譯作十分厚實,共有二十四種。
着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若干》、《背影》、《我的瑰寶》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普遍,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質樸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熱愛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懷。其記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融知識性,意見意義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價值。敘述哀情的散文如《雲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鳥》《背影》《似曾相識燕歸來》等氣概沉鬱,淡泊,顯得爐火純青,更具耐讀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落難記》,印象極深,后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涯情調,照樣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只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氣概,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和氣概吧。 有讀者以為“落難”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緒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
中國近代十大才女 蕭紅
曾經,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在一篇題為《我的女兒,人人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個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為特行卓立、不依通例,及不能忍受虛偽。以是,怙恃要在她身邊看守着每一腳步是否踏穩。
事實上,三毛的作品,稀奇是由《撒哈拉的故事》最先,即是她遊歷的記敘,也是她情緒的記敘。與荷西一道生涯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滿歡笑、喜樂,讀者閱讀她的小說,似乎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涯,就是面臨着大風沙的侵襲,她也是起勁和樂觀;然而,自荷西死後,三毛的文章卻一下子“漆黑”起來,文字不再有笑容,取代的只是無盡的悲痛,這時刻,作品塑造了三毛一個悲悼過客的形象。三毛向來不以為自己是芸芸眾生里的一分子,她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將心牢靠下來的地方,她經常要跑出一樣平凡人生涯的軌道,做出註釋不出緣故原由的事情來。
不外三毛有這樣一句話:“人生苦短,不喜清淡。”簡直,三毛是過得極不清淡,甚至可以說是驚世駭俗。她逃學、苦戀、遠走高飛、遁入沙漠……以及最後自斷生命,她大喜大悲、有淚有笑。
創作特點
三毛的作品情緒真實,沒有太多的掩飾,而是展現生涯的原貌和生涯中的智慧與意見意義。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樣平常戀愛作品所形貌的月下花前、卿卿我我、唧唧絮語,縱然在《娶親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涯,最多也只寫到他們若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着若何解決溫飽問題。三毛履歷了昏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發生了偉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同情的眼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天下,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優美。如在《啞奴》中,三毛樂成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涯在深重魔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僕從形象。
三毛在文章中對人物和景物舉行了大量的白描。她總是寫原生態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為的雕琢。三毛描繪的人物也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和語言舉行白描來再現真實的人物形象的。三毛從生涯的現實出發,显示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統一的性格,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無論是小說照樣散文,她的文字里總是吐露着女性的優美和細膩。《沙漠中的飯館》是記述她和外國丈夫荷西吃中國菜的興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沒有成為他們協調生涯的障礙,相反卻成為這對柴米伉儷快樂的源泉。《娶親記》則紀錄了她在沙漠中與荷西急急娶親的戲劇性歷程,種種滑稽可笑與莊重的娶親儀式交織在一起。
中國近代十大才女 石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