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中秋節傳說 神話故事 民間撒播

醫聖張仲景 餃子的故事 醫病治療的傳說

  中秋在人們的印象中的一些撒播故事更多的是嫦娥奔月,但關於中秋的傳說另有許多,那麼你知道在民間另有撒播哪些關於中秋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追隨本期的民間故事一起來看看,中秋節傳說在民間撒播的神話和民間故事吧!

中秋節傳說 神話故事 民間撒播

  中秋節傳說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那時,中原寬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團結各路反抗氣力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轉達新聞十分難題。智囊劉伯溫便想出一戰略,下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內里,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陷元多數,起義樂成了。新聞傳來,朱元璋喜悅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未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昔時起兵時以隱秘轉達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犒賞群臣。往後,“月餅”製作越發細膩,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撒播開來。

  嫦娥奔月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妙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厥後,嫦娥向丈夫傾吐悔恨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偏向,然後再延續呼叫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付託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伉儷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習慣,也是由此形成。

  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厥後的傳說加倍詳細,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詳細,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追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然則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下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行使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責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紀錄。

中秋節傳說 神話故事 民間撒播

  玉兔搗葯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此傳說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葯蛤蟆丸,送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葯可得仙人。”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全身雪白如玉,以是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永天生仙。玉兔生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羽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周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悅耳。唐玄宗向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世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貂蟬拜月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女樂,天姿國色,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急遽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仙顏,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想巧妙,显示了他伶仃而豁達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靠山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小我私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排場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涯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小我私人,碰杯共酌,冷清清的排場,就熱鬧起來了。

屠呦呦團隊新突破 主要成就是什麼 青蒿素怎麼讀

  月餅傳說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撒播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設計起來反抗蒙昔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轉達新聞。厥後劉伯溫想出一條戰略,四處散布蜚語,說有冬瘟盛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氣阻止。人們買了月餅回抵家中,覺察內里藏着紙條,上面寫着:“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食芋傳說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樣平常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聽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榨取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人人約好中秋之夜一齊着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源。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那時元朝統治者劃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而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國民恨極了,便趁着中秋節吃月餅的時機,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 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祀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聽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厥後改以芋頭取代。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中秋節傳說 神話故事 民間撒播

  兔兒爺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後裔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效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細膩,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紛歧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由民間藝人的勇敢締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厥後有人模擬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稀奇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勇敢締造。另有一種肘樞紐和下頷能流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着實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陌頭,約莫六十多歲以上的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四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巨細小,高崎嶇低,擺的極為熱鬧。

青蒿素抗藥性獲新突破 發現者屠呦呦名字出處 怎麼讀 生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