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辨惑(三),六壬辨惑(三)
六壬辨惑(二),六壬辨惑(二)
小六壬派別
評《註解精抄歷代六壬占驗匯選》六壬之奧,豈易言哉。自玄女授式,黃帝傳經,迄今已逾數千載。時代吳越爭雄,范蠡謀計;魏蜀逐鹿,孔明料機;管郭察幽明之情狀,袁李窺數運之新聞。至宋,壬學經苗達、楚衍、元軫、仲褒諸家施展,遂至巔峰,南宋邵彥和,集前賢之大成,獨成一家,今見其二百餘案,氣焰恢宏,法度森嚴,大開大闔,構想着迷,足可為後學之圭臬。厥後明劉日新,劉伯溫,陳公獻,郭御青;清張九儀,王牧夫,張官德,劉赤江等諸家,或引伸觸類,旁通經史;或獨辟蹊徑,出人意料;或大巧不工,不生枝節;或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然皆難越苗邵。如米南宮之言:“時代壓之,不能高古”。清愛�鼉郵砍淌餮�,窮畢生精神,集錄諸壬家之案驗課例,撰成一書,名曰《精抄歷代六壬占驗匯選》。至此古今壬案大備。其於六壬之學,可謂功在千秋者也。
昔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撰易傳,而《周易》成矣。后京房,虞翻,王弼,朱熹等皆曾作注以解易。其註釋之盛,不啻於十三家之注孫子。易、兵云云,六壬何獨否則?邵公以《六壬口鑒》而闡《大六壬心鏡》;《畢法賦》自注各變格於歌訣之下;而《大六壬指南》以註解《大六壬九天玄女指掌賦》和《心印賦》開篇。觀諸家註釋,異彩紛呈,氣概各異,往往有點睛之筆,不禁令人拍案。而《精抄歷代六壬占驗匯選》(后簡稱壬占匯選)一書,其註釋難度之大,自不待言:
其一,前賢壬術之高,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若非博見廣聞,遍覽諸家,欲析其所思之象意,探其所斷之課理,如臨江河而眺滄海,不能知其涯岸;立丘壑而望泰山,不能見其極巔。
其二,畢數載之功,閱地誌,訂星曆,考民俗,究典記,伏案沉思,斟字酌句,有始有終,此又非浮躁喧囂之輩所樂為,亦或不願為也。況是云云一部厚案。
其三,今之出書者眾矣,然良莠不齊,觀書名琳琅滿目,而精品寥若晨星。其中有剽竊古籍以為己之大作者,更令人啞然失笑。為害尤甚者,無過於以詭僻之言,作信筆之書,故弄玄虛,斷人慧命。故為學之態度,實關書籍內容之高下。非篤實為學而又胸有汪洋者,不能為上品之書也。
雖有如是許多災處,然深溪兄(單良)仍竭盡全力,注完經典,且註解相當精彩。據其自序,本書稿本乃是小我私人之匯選條記,初無意於出書,後接納先進之建議,方使此書面世。此與陳公獻之事,何其相似。“置之金匱,不若懸之國門”。此之謂乎?
我與深溪兄相識,是在數年前之壬群,厥後一段時間,我既不知其姓名,亦未曾見其面,因配合興趣,數有交流,可謂神交矣。然經雲: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月在中天,寒潭照影,又何須必待晤面而知。其人也,不作高論,不尚空談,言事循理,迥異凡儒,為學之人,當如斯乎。
注案凡六百五十二例,分上中下三冊,可解者解之,難明者不強解之,行文厚重,入木三分,乍觀繁冗,實在否則,引申詳盡,恰反映作者態度之嚴謹。細入毫髮,不因象瑣而略言,更征應期以符課,發前賢之未言,啟後學之心智,至於引經據典,聞一知十,竊以為注案之詳,無過於此。書之注課,不離時代靠山,從一側面展現出各朝風土人情,讀之如身臨其境,因嘆王朝之興衰,忠奸之遷變,人事之無常,時運之多舛,造化之難料,天道之玄遠。其旨奧,其義深。占往察來,億則屢中,以此見賢人之明,雖萬世能知也。
是書足以開注匯選之先河,作後學參考之標本。個案我雖有差異之解,然亦以為原注有可取之理,故將己之所思所悟語於作者,以期互為他山之石,學者誠能如是,一人得二人之功,又何難哉。
書既出,則批判由人,是非是曲,自難有定論。然發心在利同好,啟後學者,只此一件,便已好事無量,況數載以嘔心血乎?敢不仔細拜讀,以酬單兄盛意?
壬心吾
癸巳臘月廿二寫於觀月齋
@-------------------------------------------------------@
六壬辨惑(一),六壬辨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