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風水 居家風水 正文

家裡有老人應該注重哪些風水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孩子成績跟家裡風水有關係么了

老人去世后的習慣(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多數是情依依、意連連,忖量後裔,懸念親人。這時在家的後裔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後裔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後裔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只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後裔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後裔進門,老人就“撒手去世”一了。因此,後裔守護着怙恃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刻,老人當著眾人面付託一些死後事,如“掌柜的”誰當、事業的繼續、則產的處置、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訓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逐一應允,讓老人放心,縱然死後也不改其意。若是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着他死去,俗以為這是憂傷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一定會遭眾人的非媾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刻,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外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否則,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託故刁難的。若是,再和舅家、外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

老人去世后的習慣(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多數是情依依、意連連,忖量後裔,懸念親人。這時在家的後裔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後裔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後裔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只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後裔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後裔進門,老人就“撒手去世”一了。因此,後裔守護着怙恃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刻,老人當著眾人面付託一些死後事,如“掌柜的”誰當、事業的繼續、則產的處置、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訓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逐一應允,讓老人放心,縱然死後也不改其意。若是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着他死去,俗以為這是憂傷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一定會遭眾人的非媾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刻,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外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否則,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託故刁難的。若是,再和舅家、外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設施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體諒。舅家、外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只管知足。由於,當地習慣是和舅家、外家人鬧了彆扭,喪事就無法順遂解決。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欠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陰間照樣無衣。壽衣多數是及早準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製,取“好事滋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隱諱袖短露手。否則,子弟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阻止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子弟人搞邪門歪道;稀奇忌穿皮革,由於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下世釀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由於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祥;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由於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裔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云云,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裡子多選用紅色,意味着子弟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怙恃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怙恃制服。除了公務職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名目,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快要把準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后,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裏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裏叫“口中含寶”,寓祥瑞之意;二是說人辛勤一生,不管貽留若干,“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釀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釀成人,有了“噙口錢”,下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着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受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辭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平靜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遺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已往傳說,人死後“魂”就脫離了身體,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以為很輕鬆,就四處嬉戲。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穀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两天以內幽靈還不讓進“陰曹九泉”,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以是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後,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紙苫臉,說法紛歧。一說是由於人死後神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瞥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畏懼,以是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考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灰塵,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氣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異常隱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遺體入殮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屍”時代,若是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麼器械某人,就捉住死死不鬆手,叫做“死不丟手”,異常嚇人。以是,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

  遺體停上屍床,床腳拴一隻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聽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屍。“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

  當地習俗只要病人另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以為哭不吉祥。只能在遺體擺放停當后,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以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
  喪儀以及祭祀祖先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現晰造紙術,天下驚動,求名求利。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聚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靦腆,急火攻心突然殞命,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着燒着聞聲妻子在棺材里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裏還叨咕說:“陽世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生意。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厥後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新聞很快傳開,原來聚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於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撒播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照樣較黑的粗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當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已往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報喪
  死者遺體停床之後,就要很快請來“陰陽”先生按死者咽氣的時刻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弔、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詳細日子,並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牆上,喪祭儀禮按此准期舉行。與此同時,請來“家門父子”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解決,請“總管”,叫“知客”,定廚師,約吹手,最先籌備喪事。由總管統籌放置,指揮舞作,事主只是出錢出物當孝子。
  喪儀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外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殞命是否正常,後裔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整,喪儀規格是否穩健。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后,若無異議,喪事才氣按原定設計舉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乾親等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見告他們何時祭弔、何時埋葬,好讓他們准期前來眷念。當地習俗人死後前兩日不穿白戴孝,俗稱“黑頭孝子”,第三日才“成服”。以是孝子報喪只能隔崖或隔牆喊,不能直入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衝撞”,會給主家帶來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螞許多,俗以為是“黑頭孝子沖的效果”。

  “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后,便自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眷念與死者告辭,謂之“送紙”,“送紙”的人多,就證實死者生前有德性,因緣好。
  打墓
  人死了一樣平常都要儘快埋葬。因此,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當地人向來稀奇信託“風水”、“脈氣”,以為祖先理在“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子弟兒孫就可以陞官發家,福祿並臻,人丁興旺,奕世不衰。富貴的說是“墳里‘脈氣’好”,貧賤的說是“墳里沒出下”,把後人的際運歸結於前人宅兆風水的利害。以是,人們在墓址的選擇上異常穩重和認真。
  人死後,由長男主孝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钁頭等同到預定的墳地。憑證八卦的前因後果、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周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休咎,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還要兼顧厥後,伉儷並埋兒子為怙恃“掛腳”等事宜。若是葬於祖塋(俗叫“老墳”),穴位就好定,由於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若是重造新塋,那就需要用八卦羅盤頻頻測看、劃線定位,同時插上五色旌旗,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祀天地,行成瑩禮,當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解放后,墳地統一設計,大田中的墳頭多被平毀,普遍執行了公墓制,塋地選擇的陋習已被破除,但“墓穴”請“陰陽”先生勘察定位的習俗仍在延續。
  “陰陽”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後,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氣破土動工。
  已往,動土時,孝子還要燒香表、行大禮,祈神保佑,也就是為老人修陰宅的“奠基禮”。當地埋人的墓穴從組織上分兩部門: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約7.5尺至8尺左右,寬約4尺左右;二是“穿堂窯子”,在“明庭子”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巨細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樣平常高3尺多,深8尺多。已往當地土葬除了官紳,一樣平常不用磚石。改造開放以來,群眾生涯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規格也隨之升級。現在,“穿堂窯子”多數用磚箍,俗稱“磚箍墓”。另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時,就箍好了墓。一則為老人去世后,有備不忙;二則讓老人看一看自己歿后的“居屋”,以表後裔孝心。
  當地人“打墓”另有許多考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划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是非,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是非來決議。自“吉日”破土動工后,天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晝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若是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刻。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樣平常不招聘。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全力款待。已往,每當用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若是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

家裡養巨骨舌魚風水禁忌

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隱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然則,孝子必須天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叩首示敬,用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能少的禮儀。
  盛殮
  人死後三日內,若無特殊緣故原由,就要把穿着好的遺體抬進棺材里,俗叫“盛殮”或“人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加入,親鄰協助,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獲得他們的允許,並由本族年父老主持,否則不能“盛殮”。
  遺體入棺,要穩正屍位,整飾屍相,下鋪紅褥子,上蓋紅被單,也取子弟紅紅火火之意。遺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恭弘=叶 恭弘末或草木灰,以作牢靠,防止晃動。放置停當,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以是,若是“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裂縫,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後,才氣“合龍口”。
  當地死人“人殮”另有個考究,就是舉屍入棺時,要由宗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屍,戰戰兢兢地把遺體放入棺內。由於受封建宗法頭腦的影響,宗子“入鹼”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以至以後的祭祀抱“牌位”、燒紙、酹酒,都是宗子一人的事。只要宗子在,任何人不能取代。
  死者“入殮”后,孝子叩首燒紙,痛哭舉哀。接着,請人謄寫“銘族”,當地俗叫“主族”。所謂“主族”,就是在7尺長、2.5尺寬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其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其評語叫“鄉評”,女的其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謄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其姓名另用紅布或紅紙寫好貼上。“主旌”最好是請當地名人領銜寫,寫罷喪主必須恭謝,能請動名人,算是很有臉面的事。“主旌”雖然寫法紛歧,但一樣平常如下:
  為什麼要寫“主旌”?由於死者“入殮”后,其形貌已不能見,故用以謄寫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標誌。當地喪事有的將“主旌”掛在靈前,有的開弔日掛在庭院內,作為象徵,供客憑弔,以示對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時,取掉題寫者姓名,展蓋於柩上,與死者一起埋葬。
  設靈堂 “靈堂”是停屍、放柩、供人們祭祀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屍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種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帳慢前擺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帳慢處供奉標誌死者靈柩的靈牌或遺像,桌上擺上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桌前糊上白紙桌裙,放着白紙包裹的土蟹,供灑酹奠酒用,還要放上“紙盆”。供孝子燒紙和來客祭祀盛紙灰。桌子兩側鋪上穀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枚舉“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紮糊而成,喪主掏錢購置。“紙活”的形式有:靈庭、過亭、冥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等。另有“七星劍”、“十二件”等名堂。陳列若干憑證喪家經濟狀態而取便。
  衡宇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弔喪奠前一日下晝都要貼上白紙喪聯,當地撒播的“白事”聯語大要都是:“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雲飛。”“三更月冷鵑猶泣,萬里雲空鶴自飛。”“白馬素車愁人夢,青天碧海悵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風明月那邊尋。”“悲音難挽流雲駐,哭聲相隨野鶴飛。”“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竹帶風號。”“旌飄戶外含孝意,韻滿堂前慟悲情”等哀輓死者的套語。但要注重的是在聯語上要區別男女,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總之,在靈堂和庭院部署上要營造一種白茫茫、凄切慘的喪事氣氛。
  齣子
  人死後第三日早八九點鐘左右,是當地約定俗成的“齣子”日辰。“齣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當地也叫“成服”。叫“齣子”是由於有显示子孫若干的意思。“齣子”是喪儀中絕不能缺、嚴肅而盛大的一環。“出報訃”的現實用意在於向社會公然宣告喪事。尚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自不知死,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訃”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旁觀和領會。寫“報訃”在民間至關主要,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續人,“齣子”時必須暫且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正當”的財富繼續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後,誰遠誰近,都要穩重看待,絕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內、孝子之間會打架生事,弄得喪事雜亂,家族不睦。“報訃”由陰陽先生謄寫,花樣不盡一致,一樣平常寫法如下:
  訃聞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距生於XX年XX月XX日,不幸於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在本宅壽終正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尊禮成服,承嚴(慈)命茲定於X月X日開奠,X月X日X時扶靈柩埋葬X處哀此訃聞。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首
  齊衰五月曾孫XXX技淚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所謂“成服”,就是在“齣子”時,全體孝子穿白戴孝(詳見第二章第五節),拄起哭喪棍(俗稱“哭棍”,即柳枝纏上牙狀的白紙條,),滿院一片白。“孝服”的縫製沒有陋習,一樣平常除了給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縫“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門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備,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後,就要在靈前跪草守喪,接應來客祭祀,陪同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殯。孝子稀奇是親生子女在守喪時代,按舊禮要求,不洗臉,不剃頭,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煙,見人低頭,不食葷腥,寢苫枕塊,更不得亂開頑笑,嬉皮笑容;女子不能塗脂抹粉。這種舊禮,現在多已廢止,但守喪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襲。
  “齣子”時,所有孝子要到齊,娘舅家人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加入。吹着嗩吶,奏起鼓樂,全體孝子在靈前叩首燒紙后,由宗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隨後,排成一串,哭奔大門以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叩首,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齣子”時孝子越多,陣容越重大就越體面,人們藉此來显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以是,民間對“齣子”的禮儀異常重視。
  請主
  現實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卻叫“請主”。就是在開弔喪奠的前一日下晝,把“五服’之內先於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同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請“妯娌”,男女不能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排隊追隨。請誰,誰的宗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墳頭在的在墳上燒,墳頭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燒紙。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弔喪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大門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後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央,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着叩首燒紙、獻飯,好讓他(她)們一起“吃、喝”。
  “請主”完了之後,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也有提前“領”的)。“領羊”就是把綿羯羊拉到靈前,贊禮者面向靈堂高喊:"x x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還說:“抖毛大領。”羊受冷水刺激全身發抖,就算是死者“領了”,拉出去宰殺作席場,第二天待客。為什麼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馱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明白,沒有什麼定論。
  開弔
  一樣平常在埋葬前一日,設宴待客祭祀。所謂“開弔”也有公然祭祀的意思。當地俗稱“來客”或簡稱“奠”、“吊”。這天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熱潮。
  當日早晨,先由孝子膜拜燒紙,“執客”着手,在大門以外“出紙”。當地人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種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款項、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紮成亭台樓閣容貌,然後粘糊勾通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弔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祀的意思。
  “出紙”畢,接着是孝子在靈前叩首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了豬的豬頭都獻上。來客一看祭桌上的豬頭,就會知道過喪事殺了幾口豬。
  當日,親友鄰里陸續前來祭祀,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挂號來客和禮物,俗叫“上禮”。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迎接,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物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率領下,樂隊前行,孝子排隊隨後前往村旁膜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嗩吶以外,又引了西洋鼓號,就顯得加倍壯觀、莊重、氣派。
  來客祭祀多贈“燒紙”、貢香、台蠟、紙活、禮饃、現金(俗稱“奠儀”)等;至親也有送恭旌、靈條子(布料上面貼上悼詞)、輓聯的;另有敬獻花圈的。稀奇值得一提的是,改造開放以後,雖然政府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辦”,但隨着經濟條件的好轉,喪事規模上有所升溫,攀比之勢伸張。許多人以喪事匾、幛多為榮。不管誰死了,生前德業若何,“行情”送禮的人們都要湊在一起,請有“職銜”的人挂名題詞,製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以是,匾、幛就有了濫、俗之嫌。
  來客在靈前燒紙奠酒後,就有人散給他們“孝紗”,以作佩帶。接着由總管放置,知客招呼他(她)們人席就餐。不加入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樣平常親友,飯後即可向喪主告辭離去。
  祭禮
  喪事應當過幾天,在當地沒有定則。一是憑證“陰陽”先生推算選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憑證喪家的籌備情形定;三是憑證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已往,另有因“年命”晦氣,不宜動土或其他緣故原由而厝柩待葬的習俗,就是把靈柩用土蟹砌埋起來存放,守候吉日吉時再過事埋葬。
  當地喪事大要分為通俗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通俗事無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嗩吶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祀而已。官賓事樂隊重大,禮儀龐大,花費極大,惟富有人家才氣辦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着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劃分有祭墓志銘、祭大木、行家祭禮(即“三獻禮”)、“點主”禮,另有墓前“祭後土”等等儀式。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已往,有些喪家還請僧人、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已往因家貧或其他緣故原由,以為怙恃葬禮不隆,厥後兒孫發了財,選擇吉日另行祭祀;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俗稱“翻埋”)。其形式可以按通俗事過,也可以按官賓事過,主要是祭祀亡靈,想念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義,宣讀哀詞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為自己揚名誇富,也叫給老人“補心”。
  那麼,什麼叫“點主”?
  人死了以後,兒孫們就要為他(她)們製作、謄寫牌位和靈牌,牌位用於厥後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製作的),怙恃牌位(柏木)放在一個木質帶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樓”。聽說,源於《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水重行孝”的故事。靈牌是標誌死者靈柩,並隨靈柩一起埋葬。稀奇禁忌靈牌和牌位放在一處或相互碰頭。
  有的在牌位後頭還簡要寫上死者生卒時間和行述。當地考究的是,“牌位”上謄寫亡人姓氏名諱的一行字,必須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這兩個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說這一行字的字數必須是6或7、11、12、16、17字,余類推。
  “點主”是官賓事中的一項儀式,其歷程是這樣的:將“主官”事先放置在鄰人家中(假稱“公館”),孝子排隊由贊禮人率領,鼓樂細吹細打,到“主官”門前樂奏三遍,“主官”出門行上路禮,事先放置人扮作“八抬大轎”狀,兩側舉着“莊嚴迴避”牌和芭蕉扇、四周彩旗,鳴鑼開道,徐徐前行。作“主官”的文質彬彬、慢條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聲噼啪,鼓樂伴行,後面有一人燒紙,一人撒五穀雜糧和“紙錢”,叫做“打散錢”。十字路口要放置一名假扮的窮苦國民攔轎“起訴”。回到靈前,樂人三次“報鼓”;廚師用一塊紅紙包一方塊豬肉獻給“主官”叫“獻印”,“主官”均給他們賞錢。廚師領賞之後還要說:“祝老爺高升再高升!”等吉祥話,然後“點主”。由於牌位上或家譜、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寫妥,只有“神”字缺最後一豎,“主”字先不寫一點,行點“主”禮時,由“主官”用毛筆蘸上硃砂紅去完成。贊禮人拖長聲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補寫“神”字一豎;接着高喊:“點一主!’,再補寫“主’,字一點,統稱“通神點主’,。“點主”后,一些人還讓“主官”給小孩印堂虱個紅點,以圖吉祥。行“點主”禮的目的在於藉助“官威”點化亡靈,使其在陰間有體面、顯神通,更好地保佑後人的意思。

文章來自,未經贊成不得轉載!

家裡為什麼不能養牡丹風水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