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風水 居家風水 正文

杭州地理風水考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堪輿雜著》:杭州干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后,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起王山,過慈雲嶺,起御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跌斷,起岳墳后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臯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西湖之水又從昭慶左分出,流斷北龍,非宜。杭州在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大運河南端。五代時十國之一的吳越建都於此,南宋遷都於此。著名的西湖在市區西部。西湖西部諸山,統稱武林山,故杭州亦稱武林。名勝古迹有靈隱寺、飛來峰、岳墳、虎跑泉、六和塔等。杭州龍脈以天目山為祖山(天目山在浙江省西北部,也是在杭州西北部,西南——東北走向,長130公里,寬20公里),分二枝分別起於南北二高峰,(南高峰在西湖西南,北方峰在西湖西北),分別由吳山(吳山在西湖東南,左帶錢塘,右瞰西湖)和保俶塔(保俶塔在西湖北岸保石山上,塔高45.3米,塔基小而塔身高,纖細挺拔)入城,二枝合而為一,沿江而下。其東南有虎爪山、龕山,隔江與臯亭山、赭山相對,錢塘江流經其中,東接大海,謂之海門,使錢塘江口呈喇叭形,形成著名的錢塘潮,蔚為壯觀。錢塘江口的涌潮以每年農曆8月18日在海寧所見為最著。整個涌潮全程80公里,歷時4個小時。因錢塘江口呈喇叭形,杭州灣口寬處達100公里,向內逐漸淺狹,至海寧市鹽官鎮,驟縮為3公里,致使潮水涌積,潮波傳播受到約束而形成。涌潮來襲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湧,犹如萬馬奔騰,潮頭高度可達3.5米,潮差可達8.9米,成為自然界之壯觀。杭州右界之水,新安江、信安江、東陽匯而東流。在嚴州桐廬江入錢塘江。左界之水有苕溪由余杭流入,匯官塘河北入太湖。其左右兩界之水未能匯合,西湖之水也從左側分出,切斷北龍,因而未能使杭州城形成山環水抱的格局。自從隋朝開通杭州至洛陽的運河之後,杭州便開始成為重要的商業城市,史稱當時這裏“川澤沃衍,有海陸之繞;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五代十國時代的吳越國在此建都,進行過規模浩大的修建。南宋又遷都於此,南宋歷代皇帝大都不圖進取,一代一代地大興土木,營建都城,在這裏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使杭州很快成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和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吳越國期間杭州發生較大火災二次:第二任吳越王錢元瓘在任期間,曾於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歲次辛丑七月,都城發生火災,宮室府庫幾乎全被焚掉,錢元罐也因此驚恐致狂而死。最後一任吳越王錢弘俶(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歲次戊午四月辛酉夜,杭州城南火起,很快延及內城,官府廬舍幾乎全被燒毀,第二天早晨,大火將及鎮國倉,在重病中的錢弘俶勉強趕去指揮救火。南宋期間杭州較大的火災就發生過四次: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歲次辛酉三月戊寅,杭州發生火災,燃燒四晝夜,焚毀民居五萬三千餘家;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歲次戊辰三月壬辰,杭州發生火災,燃燒四晝夜,焚御史台官舍十餘所,民居五萬八千餘家,死人無數,城中房舍被毀近十分之七;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歲次辛未三月丙子,杭州大火三日,焚省、部等官舍,延及太廟,焚毀民舍二千餘戶;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九月丙戌夜,杭州大火,因朝廷派重兵專門保護相府,才使相府免於焚毀,大火於是延燒到太廟、三省、六部、御史台、秘書省、玉牒所,將其部治所建築全部焚毀。杭州頻發火災,這與其地理環境有關。本來杭州具有依山面海之勢,雙龍(南龍和北龍)入城,沿錢塘江而行直至海門;只是北龍攔腰被阻斷,西湖之水左出北流未能與左界水匯合,苕溪由余杭流來亦折北流入太湖。龍隨水走,北龍在行進中受阻,故使南北兩條幹龍失去平衡,北流之水泄脫北龍之氣,致使南龍之火肆虐無制,故杭州城屢有火災。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