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 居家風水 正文

風水不是迷信

[u][color=#008663]憑什麼說風水是迷信?
1 突破“風水”迷信誤區的革命性變革將要來到
我們並不能的想當然認為中國先人沒有科學概念,就認為風水沒有科學性,這個道理很簡單,就象人先人認識的人一樣,人只要能存在下來按我們科學的觀點必然有其科學的主要內容在裏面,所以發展了生物學、病理學、基因等科學分支。風水也一樣,你不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只用迷信的放大鏡去看其缺點,怎麼能發現起科學性?
風水的科學性主要是基於電磁場、微波等外界作用或能量對生物特別是人產生的影響,而人們對風水的認識主要是建立在感官認識上和大量的零星實踐基礎上而得到的。而對於這種環境的微小能量,現代也是很難檢測出來的。
最近在研究巨磁阻抗的時候,突然意思到突破“風水”迷信誤區的革命性變革將要來到,是將可以利用科學實驗驗證“風水科學性”的時候了。
巨磁阻抗材料具有高磁場敏感(在低頻的磁感應和高頻磁阻抗情況下,有報道可以達到1000% /Oe,而且只需幾個Oe外磁場變化)、高溫度穩定性、可小型化、低功耗的特點,用於測量不同區域的環境磁場的變化足夠了。
一般的地磁場為3-6奧斯(Oe),即使再弱一點如0.1Oe,採用巨磁阻抗變化100%/Oe的傳感器也有10%的變化,足以測出地磁場的變化。
但目前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如設備的大型化而不易攜帶,以及巨磁阻抗傳感器性能的穩定性。但相信不久,這種器件必定問世,因為這也是人們需要的,同時國外也有人在研製用於地磁場的測量。
最近羅馬尼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對磁標記的生物樣本進行檢測的巨磁阻抗 生物傳感器。其工作原理基於巨磁阻抗磁場生物傳感器原理,在外磁場作用下,磁性微粒向巨磁阻抗微絲靠近,從而引起微絲的磁阻抗發生變化,通過測量這種變化可以了解磁性微粒在溶液中的分佈,又磁性微粒和目標分子黏附在一起,故可得到目標分子在溶液中的分佈情況。該方法可用於生物或醫學上抗體和生物標本檢驗的傳感,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
2 科學實驗將揭開風水神秘面紗
這裏從幾個方面進行測量:
1) 風水的基本概念所確定的“風水寶地”即山環水抱,這中地域的磁場大小與分佈特點(包括地磁場、星系磁場與人工磁場以及分離),與一般區域磁場大小與分佈特點的比較。
2) 風水的水為財,測量居住在大江、大河等不同年份、不同方位的磁場大小、分佈,並進行對比研究。
3) 面向大門的磁場有什麼變化?如何隨不同年份的變化以及方位的變化?這都需要進行具體的數據測量
總之,工作量巨大,且很複雜,是需要眾人參與的工作。但其意義是深遠的。有什麼建議、評論請發到張棟傑的信箱里,如果願意參加在項工作也請留言。文章來源:藏風得水
3 生物磁性是風水作用的基礎
如果生物沒有磁性,則現有風水將毫無意義。生物也有磁性嗎?這些磁性還有很重要嗎?這好像是難理解。通過現代科學大量和廣泛的觀測、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包括人在內的生物體不但具有磁性和產生磁場,而且這些磁性和磁場對於生物還有着重要的使用。
心臟磁場:人的心臟活動會產生心臟電流,而心臟活動的正常與否便會反映在心臟電流隨時間的變化上。這種心臟電流變化稱為心電圖。電流會產生磁場,因此心臟電流會產生心臟磁場,原理上同心電圖一樣也會有心磁圖,但是同心電圖相比較,要測量心磁圖卻很困難,可是從心磁圖獲得的心臟信息卻更多和更有其優點。
磁在生物學和醫學方面的一項重要應用是原子核磁共振成像,簡稱核磁共振成像,又稱核磁共振CT。 從人頭部的核磁共振層析成像卻可以得到頭內腦組織的氫原子核即氫元素分佈的清晰圖像,從而可以看出腦組織是否正常。
微弱的心臟磁場只有地球磁場的大約百萬分之一(10-6),更微弱的腦部磁場只有地球磁場的大約億分之一(10-8),但人的心、腦磁場卻是隨距離心、腦遠近的不同而不同的非均勻磁場,故可以用高靈敏度的超導量子干涉儀式磁場梯度計而不需用磁屏蔽室便可以測量人的心、腦磁場。可以看出,心、腦磁場的測量要比心、腦電場的測量複雜和困難得多,因而在應用上受到許多限制。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同心、腦電圖相比較,心、腦磁圖在醫學應用上卻有許多特點和優點。
鴿子回家和海龜回遊
許多人都知道,家裡養的鴿子可以從離家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地方飛回家裡;燕子等候鳥每年都在春秋兩季分別從南方飛回北京,又從北方飛到南方;一些海龜從棲息的海灣游出幾百幾千公里后又能回到原來的棲息處。它們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尤其是在茫茫的海洋上。難道它們也像人類航海時一樣使用指南針嗎?大量的和長期的觀察研究表明,這些生物從原居處遠行后再回到原居處,的確是與地球磁場有關的,或者可能有關的。
  首先關於鴿子的觀察研究。曾將兩組鴿子分別綁上強磁性的永磁鐵塊和弱磁性的銅塊,在遠離鴿巢放飛后,綁有銅塊的鴿子全部都飛回鴿巢,但大部分綁有永磁鐵的鴿子卻迷失方向而未返回鴿巢。這表明永磁鐵的磁場干擾,使鴿子不能識別地球磁場。又曾將一組鴿子放置在鴿巢和與鴿巢的地球磁場相同的地磁共軛點(距鴿巢數千公里)之間的中點處,放飛后這些鴿子大約有一半飛回原來的鴿巢,其餘的鴿子卻飛到鴿巢的地球磁場共軛點處了。這表明鴿子是依靠地球磁場來識別鴿巢的。還有一些觀察显示,鴿子在無線電台等強電磁場附近常會迷失方向。這表明強的電磁場會幹擾鴿子識別地球磁場。是什麼使鴿子能識別地球磁場呢?進一步觀察研究發現鴿子頭部含有少量的強磁性物質四氧化三鐵(Fe3O4)。我國古代的司南指南器就是利用天然磁鐵礦石製造的,其主要成分也是Fe3O4。但是鴿子是否是利用其頭部的Fe3O4導航(識別地球磁場方向)?又是如何利用Fe3O4導航的?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其次關於海龜回遊的觀察研究。對出生在美國東南海岸的一種海龜遊動進行了觀察,幼海龜在大西洋中沿着順時針路線出遊,經過若干年後又能回到出生地產卵。這些海龜是依靠什麼導航呢?有的觀察研究者認為同地球磁場有關,並進行了這樣的實驗研究。在裝有海水並加上人造磁場的大容器中,觀測到磁場的確影響海龜的航行。當人造磁場反向時,海龜的遊動也反向。這表明磁場是影響海龜的航行的。但是磁場影響海龜航行的程度和機制等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4 什麼是地磁場 ?文章來源:藏風得水
從地心至磁層頂的空間範圍內的磁場。地磁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人類對於地磁場存在的早期認識,來源於天然磁石和磁針的指極性。磁針的指極性是由於地球的北磁極(磁性為S極)吸引着磁針的N極,地球的南磁極(磁性為N極)吸引着磁針的S極。這個解釋最初是英國W.吉伯於1600年提出的。吉伯所作出的地磁場來源於地球本體的假定是正確的。這已為1839年德國數學家C.F.高斯首次運用球諧函數分析法所證實。
地磁場是一個向量場。描述空間某一點地磁場的強度和方向,需要3個獨立的地磁要素。常用的地磁要素有7個,即地磁場總強度F,水平強度H,垂直強度Z,X和Y分別為H的北向和東向分量,D和I分別為磁偏角和磁傾角。其中以磁偏角的觀測歷史為最早。在現代的地磁場觀測中,地磁台一般只記錄H,D,Z或X,Y,Z。
近地空間的地磁場,像一個均勻磁化球體的磁場,其強度在地面兩極附近還不到1高斯,所以地磁場是非常弱的磁場。地磁場強度的單位過去通常採用伽馬(γ),即10高斯。1960年決定採用特斯拉作為國際測磁單位,1高斯=10特斯拉(T),1伽馬=10特斯拉=1納特斯拉(nT),簡稱納特。地磁場雖然很弱,但卻延伸到很遠的空間,保護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類,使之免受宇宙輻射的侵害。
地磁場包括基本磁場和變化磁場兩個部分,它們在成因上完全不同。基本磁場是地磁場的主要部分,起源於地球內部,比較穩定,變化非常緩慢。變化磁場包括地磁場的各種短期變化,主要起源於地球外部,並且很微弱。
地球的基本磁場可分為偶極子磁場、非偶極子磁場和地磁異常幾個組成部分。偶極子磁場是地磁場的基本成分,其強度約佔地磁場總強度的90%,產生於地球液態外核內的電磁流體力學過程,即自激發電機效應。非偶極子磁場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非洲西部、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等幾個地域,平均強度約佔地磁場的10%。地磁異常又分為區域異常和局部異常,與岩石和礦體的分佈有關。
地球變化磁場可分為平靜變化和干擾變化兩大類型。平靜變化主要是以一個太陽日為周期的太陽靜日變化,其場源分佈在電離層中。干擾變化包括磁暴、地磁亞暴、太陽擾日變化和地磁脈動等,場源是太陽粒子輻射同地磁場相互作用在磁層和電離層中產生的各種短暫的電流體系。磁暴是全球同時發生的強烈磁擾,持續時間約為1~3天,幅度可達10納特。其他幾種干擾變化主要分佈在地球的極光區內。除外源場外,變化磁場還有內源場。內源場是由外源場在地球內部感應出來的電流所產生的。將高斯球諧分析用於變化磁場,可將這種內、外場區分開。
根據變化磁場的內、外場相互關係,可以得出地球內部電導率的分佈。這已成為地磁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叫做地球電磁感應。
地球變化磁場既和磁層、電離層的電磁過程相聯繫,又和地殼上地幔的電性結構有關,所以在空間物理學和固體地球物理學的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來源:藏風得水 實際上地磁的南北極跟地理的南北極並不重合,磁針不是指向正南正北,而有一些偏離,這一現象最早由我國宋代學者沈括髮現的。文章來源:藏風得水
5 地球磁場翻轉生物面臨災難
據美國《紐約時報》7月13日報道,近150年來,地球磁場的強度急劇減弱了10%-15%,這使得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能夠輕而易舉地穿透地磁保護層“襲擊”某些人造衛星。更可怕的是,根據巴黎地理學會高斯爾.胡洛特博士的研究,這可能是地球磁場發生大翻轉——南北極互換的前兆。
  地球磁場曾經多次翻轉
  科學家們通過對海底熔岩的研究發現,地球的磁場曾經發生過多次翻轉。眾所周知,熾熱的岩漿中含有數以萬計的礦物質,就好像一個個“小指南針”。當岩漿冷卻下來后,這些“指南針”也被固定住不再發生變化。這樣,其“南北極”的指向就記錄了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研究表明,地球磁場平均每50萬年翻轉一次,而最近一次的翻轉發生在78萬年前。由於一百多年來磁場不斷減弱,人們不禁擔心,地球磁場的又一次“大變臉”是否即將來臨?
  科學家指出,存在於地核周圍的鐵流體(熔融體)好像一部“發動機”,不停地將巨大的机械能轉化成為電磁能,從而形成了地磁場。而鐵流體有時會形成巨大的漩渦,迫使自己的流向發生變化,這就引起了地球磁場的改變。
  磁場翻轉,地球生物將面臨“滅頂之災”?
  地磁場的兩極倒轉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大約需要5000到7000年才能完成。本來,這不是什麼可怕的事,但是,在此過程中,保護人類免受強烈紫外線輻射的地球磁場將會完全消失,這就將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首先,許多依靠鑒別地球南北極而遷徙的動物將會“亂了方寸”。幾萬年來,蜜蜂、鴿子、鯨魚、鮭魚、紅龜、津巴布韋鼴鼠等這些動物一直依賴先天性的本能在磁場的指引下秋移春返,一旦磁場消失,它們的命運很難預測。而對於人類來說,最致命的打擊莫過於直接暴露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之下。屆時,皮膚癌等各種災難都將降臨。而好萊塢更是就此大做文章,在2003年推出了新片《地核》,給人們描繪了地磁場消失時的慘狀: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倒地而亡;鴿子亂飛,撞上了行人和窗戶;整個地球被太陽輻射活活“燒烤”了一年。
  利用衛星監測地球磁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