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母親節,新晉媽媽papi醬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張懷抱嬰兒的照片,沒想到原本的生活分享,竟朝著魔幻的方向發展而去。
有網友轉發并留言,“papi醬生娃過后變得好疲憊啊,但是孩子還是隨父姓。”言語簡練,轉折突兀,配上一個意味深長的吃瓜表情,隨后引發了大批網友的口誅筆伐、攀附撕咬。
自家孩子隨父姓可以,怎麼人家孩子就不行?
再說,人家孩子姓啥,礙你什麼事兒了?
部分網民之所以對papi醬孩子跟父親姓而惱羞成怒,不惜送她上熱搜,約莫是出自一種“愛之深、恨之切”的心理。
畢竟在papi生育之前,她總是很鼓勵女性要獨立:包括經濟獨立、人格獨立、財務獨立,凡是能獨立的都要獨立。
之前她還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己戀愛十年,結婚五年,雙方親家都沒見過面。自己賺的幾乎是老公的十倍……
這些言論和行為,都給新時代女性樹立了一個人設標桿:一切先以自己為中心。
一大批女權追隨者把papi的價值觀奉為圭臬,自己生活的指路燈塔。她們模范、踐行、貫徹著papi的人生哲學,捍衛者自己的獨立主權。
可是等papi的孩子呱呱墜地,給孩子取名字這個非常能彰顯女性獨立地位的機會,她居然向男權妥協了??
不過,娛樂圈的水一向又渾又深
這到底是一場營銷
還是田園女權借機進行價值輸出
還很難說
可以肯定的是,關于姓氏
大家確實存在一些知識盲區
我們不妨借此機會來普及普及
姓什麼,原來真是跟媽的
“姓”起源于女系,是部族的區別標志,在母系社會已經產生,那時“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看“姓”字的結構我們也能發現,它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即“女生為姓,姓從母出”。中國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全部為女字旁。
氏起源于男系,是上古貴族表明宗族的稱號。氏是姓衍生出來的分支,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以后,姓氏合二為一。”也就是說,秦漢以后通稱姓,或兼稱姓氏。
隨生產力發展,女性獨有的生育能力,從優勢變成相對而言的劣勢,母系氏族制度逐漸過渡向父系氏族制度,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妻從父居、子從父姓的生活。
細分一下,我們姓氏的來源又是各有特色。有學者統計,中國各民族曾經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姓氏有23800多個,其中有單姓、復姓,還有3~9字姓,目前仍然在通用的漢姓有5000多個。
通常來講,姓氏來源分為九大類。
1源于祖宗的號
如禹即夏代的后裔姓姒,契即商的后裔姓子,棄即周代的后裔姓姬,伯夷的后裔姓姜等。
2源于謚號
謚號是古代社會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據他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如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勤學好問等謚為文;剛強直理、克定禍亂、法能服民等謚為武。
還有昭、景、成、宣、戴、桓等姓,都是從老祖宗的謚號來的。
3源于國名
夏、商、周三代分封許多諸侯國,如齊、魯、吳、楚、秦、晉、燕、趙、陳、宋、鄭、越、衛、韓、魏、曹、胡、許等。這些國家滅亡后,其公族以國為氏。
4源于爵
即爵位。如王、公、侯、伯等,其后代有王孫、公孫等。
5源于官
古代設有司馬,掌管軍政、軍賦、馬政,西周為三公之一,他們的后裔就以司馬為姓。
6源于字
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又起的別名叫字。如春秋時鄭國大夫良霄字伯有,其子孫遂以伯有為姓。再如孟孫、子服、叔子等。
7源于職業
如商、周、秦、漢都設有“巫”,掌管巫策,預言吉兇,禳禱以除疾病,子孫以巫為姓,比如孔子弟子有巫馬施。
古代還設有管理匠作及制陶的官員,其后裔便以匠、陶、卜、屠等為姓。
8源于居住地
傳說黃帝居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
9源于采邑、封地
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
如晉國荀林父之弟荀首采邑于智,其后代為智氏。其他如溫、蘇、楊、甘、樊、欒、鄧等。
就這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
papi醬而言
她原名為姜逸磊
而她一直稱自己老公為“老胡”
但“老胡”的真實姓氏則是“徐”
咸吃蘿卜淡操心的網友
急著為他人孩子爭取“冠姓權”
(沒搞清狀況就瞎湊熱鬧)
被誤認為姓“胡”的小朋友
講道理應該是姓“徐”
還有不嫌事大的網友
繼續“出謀劃策”
認為既然要彰顯個性,
孩子不用姓胡姓徐也別去姓姜,
干脆直接姓papi或者姓醬
再有一批“和談派”
主張孩子可以姓“徐姜”或者“胡姜”
會出這種主意的網友,其實是找到了一個“妥協之策”。隨著二孩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接受“大孩隨父姓,二孩隨母姓”的冠姓權分配設定。或者用“父姓+母姓”的方式將母親的姓嵌入孩子的姓名之中。
比如秦牛正威,她的父親姓“秦”,母親姓“牛”,于是取姓為“秦牛”,類似的例子還有“孫楊、馬蘇”等,大家身邊也一定有這樣取名的朋友或是親戚同事家的小朋友。
理論上,秦牛正威姓“秦”,名“牛正威”
但“新復姓”的大量出現也讓一些學者開始擔憂:這些擁有第一代“復姓”的人在結婚生子之后,他們后代的姓氏會不會又往上疊加。
比如一個姓“陳楊”的人和姓“張梁”的人,生的孩子是不是就要姓“陳楊張梁”才能體現男女平等?
實際上我們古人在某些情況下
不僅不想擁有“原生姓”
還要費盡心思改姓
原因不是因為有人嗶嗶
大多是為保命
1、因避禍、避難改姓
韓公子張良買“力士”在博浪沙擊秦皇誤中副車,秦大索天下,有一位姓韓的避難渡河遭官吏盤問姓名,因時逢嚴冬,其人手指河水意為姓韓,官吏說原來姓河,其人說姓為人字旁哪能水字旁,因避過一劫,這一支韓姓隨改姓何。
韓信被殺后,其家族為避禍將韓字去掉半邊改為韋。因逃避仇殺改姓。
還有端木子貢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為避仇添寶蓋頭為牢姓。
2、因避諱而改姓
漢代“邦”氏因避劉邦諱改為“國”氏。
“茍”姓原姓“敬”,因避后晉兒皇帝石敬瑭而改為茍姓和文姓兩支,20世紀80年代登封有一支茍姓經申請恢復了敬姓。
3、因避役而改姓
明初洪洞移民時,官府不允許親弟兄徙居一地以避免日后形成世家大族,有劉姓兄二人分姓移民,后為避役子孫再次分姓,形成“張、王、李、趙、裴、劉”六姓,實際上由劉姓分支。
另外,還有隨潮流、招贅上門、過繼、音訛、隨母等而改姓。
今年參加青你2的上官喜愛、安琦,
名字不僅是公司給的,還要按“世襲制”收回
而在現代社會
改姓則伴隨著諸多人倫親情的糾葛
近幾年的社會新聞中
不乏因為夫妻爭奪冠姓權
而釀成的鬧劇和慘案
比如:
“離婚后擅自給娃改姓,‘任性’媽媽被告上法庭。”
“新生男嬰隨母姓,上門女婿手持尖刀欲殺妻滅子。”
“陜西一男子不滿孩子準備隨妻姓,持斧砍死岳父母。”
新聞中的男主人公們都視冠姓權為命根子,決不允許被女人搶走。
而此次,papi醬為孩子冠以父姓被群噴,亦是持續發酵。主人公papi醬后在微博中置頂了一段舊作,疑似隱晦表達對那些多管閑事的網友的控訴。
事實上,隨母姓并不是促進男女平等的必要條件,而是男女逐漸平等之后的一種結果。隨父姓也并不代表著男女之間就不平等。冠姓權牽扯甚廣,絕不能將它和男女平等畫等號。
要知道:“一個女性真正的獨立,在自己的心理,與孩子跟誰姓毫無關系。”
網上那麼多對自己人生無能為力的人,熱衷于通過左右和改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和成就感,但凡他們人生過得那麼一點意思,都不會把這麼大熱情傾盡注在陌生人身上,關注孩子要跟誰姓。
與其浪費時間陷入網絡口舌之戰,單身的不如想想自己為啥還沒對象?已婚的不如關心孩子作業做好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