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家的朱家,起名字的規矩比較多。他們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是輩分用字,跟五行沒有關系,由朱元璋提前規定好;第三個字,可以隨便取,但是一定要帶著自己所在輩分輪到的五行用字。
也就是說,明朝朱家的姓名的第二個字和第三個字,都攜帶著輩分的信息。
1368年,出身草莽的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同秦始皇一樣,朱元璋也想著把自己親手打下來的天下傳給二世、三世,直到千秋萬世,于是在給后代取名時立下規定,采用五行相生的法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希望明朝能長久不衰永遠存在下去。
朱元璋規定兒子名字都2個字外,其余后輩們都3個字,分別為姓+輩分+五行字。輩分表: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家: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又規定,每五個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相生之順序,依次以偏旁命名,如朱棣的“棣”字帶有“木”,他的兒子朱高熾的“熾”則有“火”字,木生火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基”字帶“土”,火生土。
朱允炆(元璋之孫,太子之子)、朱棣(朱元璋之四子燕王),然后依次是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后代: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燕王后代家譜)。太子朱標后代家譜中的“允”和燕王后代家譜中的“高”同輩。各皇帝名字第3個字,按父子五行相生順序循環。
按照輩分列出之后,很容易看出,明朝十六帝(以及被尊為懿文太子的朱標),分屬十二代人。這十二代皇帝中,出現了五次不是“父子相繼”的情況,分別是第一代朱元璋直接傳給第三代朱允炆;第三代朱允炆又被第二代朱棣奪位;第五代朱祁鎮被俘,弟弟朱祁鈺繼位,后朱祁鎮又復位;第八代朱厚照死后無子,堂弟朱厚熜以藩王入繼大統;第十二代朱由校死后無子,弟弟朱由檢繼位,直至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正朔斷絕。
之所以把明朝十六帝的繼承情況解釋清楚,是因為這對理解皇帝名字上的“講究”至關重要。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從第二代皇帝開始,每個皇帝名字的最后一個字都有一個特殊的偏旁,第二代是“木”、第三代是“火”、第四代是“土”、第五代是“金”、第六代是“水”、第七代又是“木”,這個五行的輩分標志在兄弟或是堂兄弟之間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明朝朱氏皇族內部,從第二代——朱元璋的兒子們——開始,就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規則的順序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