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取名 三才五格 正文

今人觀古“另類”取名法,今人觀古“另類”取名法

國學取名看名中成語,國學取名看名中成語

今人觀古“另類”取名法

 

姓名中寓意吉利的筆畫數為8的字,姓名中寓意吉利的筆畫數為8的字


   為什麼會用另類來解說這個起名法呢?實在很大一部門緣故原由,來自古今字意與文化蘊含的差異。就拿女孩子的名字來說吧,在大多數女生的小心思里,總有那麼一段抹不掉的芳名情節,希望自己有個好聽、好記又與眾差其餘名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是女孩子的天性,德國古典哲學首創人康德留下了經典語錄:“女孩的智慧是美的智慧。”
 
   誰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起得好,給旁人留下好印象呢。在現代人的看法中,一樣平常是不會用動物名來給子女起名的。但人人都知道,在漢朝歷史上,有那麼一位赫赫著名、霸氣側露的呂后吧?她的威名只有我國歷史上唯一的那位女帝武則天可與之一較高下。她一界婦人,卻輕鬆地拿下了漢初三傑的淮陰侯韓信,讓蕭何乖乖地給她當槍使。劉邦死後,可說是呂后的天下,就算是她死後多日,餘威猶讓以戰略著稱,可和張良一較的陳平、開國上將、赳赳武夫周勃、劉氏一族……不敢有所動作。
 
   這位呂后,名叫呂雉,而“雉”的原意是“長着一身彩羽的野雞”。在現代人看來,野雞是不折不扣的帶侮辱性的貶義詞,人們不僅要問,這呂后怎麼要用“野雞”為名呢?實在否則,在古代,雞為喜物,在漢魏時的《韓詩外傳》可找到謎底,其中紀錄“雞有五德;文、武、勇、仁、信。”“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縛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權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淪而食之者,何也?則以其所從來者,近也。”這樣我們就清晰了,原來雄雞不僅可以一唱天下白,另有這五德。
 
   提及歷史上著名的天子,人們經常以“秦皇漢武”並稱。就是這位以文治武功著稱於世又存在很大爭議的漢武帝,他原名劉彘,彘(zhì)原意為野豬,那漢景帝怎麼會給兒子起名為“劉野豬”呢?從《漢武故事》中誰人原版的“金屋藏嬌”中,我們可以一窺眉目。“漢景天子王皇后內(通“納”,)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憑證上述紀錄,可以看出,是漢高祖劉邦託夢給孫子景帝而取的這個名兒。在劉彘七歲時,漢景帝廢掉原來太子劉榮,改立他為太子,以為“彘”有“徹”(“通”和“伶俐”)的意義,因此更名為劉徹。按現代人的看法,豬是愚蠢而骯髒的,人人厭之。但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人們卻以為豬很“通”很“伶俐”,兩千多年的時間,世上不僅有滄海桑田之變,更讓古今看法有了偉大的差異。
 


   古今人豈論男女,皆喜以“蟬”入名的。在誰人火熱的季節,聽着知了聲聲的叫着炎天,你可能以為再平時不外。而一入秋,蟬兒自然難覓。但很少人知道,為了“一生的目的,”蟬甚至可以在土裡待上十幾年,一樣平常要經由五次蛻皮,才氣在酷夏中展翅高飛,引吭高歌,一鳴驚人。古時人以為蟬亦有五德:文、清、廉、儉、信。文采斐然的魏晉名士,二陸之一的陸雲在《寒蟬賦序》寫道:“冠首以綉,文也;含氣飲露,清也;黍稷不食,廉也;處不巢居,儉也;應候守常,信也。”
 
   在無數文人雅士筆下,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被人格化了,他們詠蟬以寄意,氣概雖各不相同,但蟬棲高飲露,不被世俗移性的君子個性卻是穩固的。云云解說,人人就明了,為何會以“蟬”為名了吧?


@-------------------------------------------------------@

取名時最怕犯的三種錯誤,取名時最怕犯的三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