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善舉
“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固然重要,但不要忘了,只有個人的善舉才能發揮改變他人命運的巨大潛力!”台上的演講者以這句冠冕堂皇的話結束了主題為“東南亞的商機”的演講。
說實話,演講者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國際市場的透徹把握令我深深折服。然而他最後所講的這句話,聽上去未免有些不着邊際,感覺是在裝腔作勢。
他只是一名穿着筆挺西裝的西方人,來到這個貧窮國家的五星級飯店滔滔不絕地發表一番演講而已,能懂得什麼“個人的善舉”呢?
從與會者漠然的表情來判斷,持這種懷疑態度的遠不止我一人。
第二天,我搭乘一輛出租車在這個東南亞城市遊覽。車子經過一個破破爛爛的街區,所見幾乎都是一堆堆的垃圾。我搖下車窗,想多
停留一會兒,好看清楚這隻有在電視上才能見到的悲慘場景,但周圍撲鼻而來的臭氣讓我不得不趕緊離開。在經過另外一處情況略好點的路段時,我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垃圾堆成的小山,一名衣衫襤褸的婦女帶着兩個孩子,在蒼蠅飛舞的垃圾里翻尋着什麼,一邊口裡嚼着剛剛找到的食物。
這名可憐的婦女和她的孩子的形象讓我生出一種莫名的無助情緒。“‘個人的善舉’,聽上去多麼高貴、多麼動聽!可是,在眼前這一家三口的命運面前,這樣的字眼又是顯得多麼蒼白無力……”我在車裡一邊看着車外,一邊這樣想着,愈加感到頭天晚上那名演講者所說的話荒誕可笑。
18個月以後,我重返這個東南亞城市。在西方舒適環境中度過一年半的逍遙日子后,我幾乎完全忘記了那名婦女和她的孩子。只是在出租車路過同一個地點的時候,我才猛然記起那可憐的一家三口。眼前的這塊場地依稀就是我當初見到過的,但看上去比以前乾淨了一些。
我告訴出租車司機,18個月前我在這裏看見一名婦女和她的兩個孩子在垃圾里找東西吃。
“哦,你說的是依布·拉妮。”司機回答。
於是,我向這位司機打探她現在的境況。
“我領你去看看。”
出租車在堆積如山的廢棄紙盒和舊報紙之間穿行了一段路,然後停在一間小木屋旁邊,屋子後面堆滿了空瓶子和生鏽的鐵罐。
“她大概就在這裏。”司機指着小木屋說。
“這就是她平時住的地方?”我猶豫不決地走出車子,問道。
“不,”司機笑着說:“那是她的辦公室。她另外有一套房子,就在她孩子所在學校的附近。”
“辦公室?”我非常驚訝,“我以為她窮得沒東西吃,才在垃圾堆里找食物。”透過車子的后視鏡,我看見司機忍不住地笑。
“那是以前。有一個外國人指點她撿廢品賣給回收公司。他還帶人來跟她見面,讓她熟悉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些事我一清二楚,因為那個外國人頭一次看到依布·拉妮在垃圾堆里找東西的時候,正好在我的車子里……瞧,他們在那兒。”
順着司機手指的方向望去,我頓時愣住了。不遠處站着的正是我在一年半前見過的那名婦女。只不過,如今她穿着考究,洋溢着一種優雅的自信———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而站在她的旁邊、穿一件臟兮兮的外套、手裡拎着一隻塞滿舊報紙的廢品袋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名我曾以為裝腔作勢的演講者!
一時間,我為自己感到深深的慚愧,甚至無顏打攪他們,匆匆地離開了。
此後,我在這個東南亞國家一呆就是7年。這7年當中,作為一名來自西方的志願者,我時刻銘記着那位演講者的教誨,並且一直身體力行。我不敢揣測自己小小的善舉曾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但我確信自己已被改變了很多很多,至少我再也不會認為“個人的善舉”是荒唐可笑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