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拒絕
1867年的3月25日,意大利的小城帕爾瑪,一個裁縫的屋子里,隨着“哇哇”的啼哭聲,一個男孩兒來到了這個世界。在這間到處是針線和布匹的裁縫屋裡,家裡所擁有的只有縫紉機的鳴叫聲和女人們急急忙忙跑來跑去漿洗衣服的身影,一切似乎與音樂沒有什麼關係,然而這個小男孩兒卻彷彿對音樂情有獨鍾。9年之後,他憑藉自己對音樂的獨特領悟,考入了帕爾瑪音樂學院。又過了10年,一個年輕的大提琴演奏手走出了音樂學院的大門,他就是阿圖羅·托斯卡尼尼。
第二年,這個小伙子便站在了意大利歌劇團的演奏員的行列里,隨着樂團赴南美做巡迴演出。當時,里約熱內盧是意大利歌劇團巡迴演出最重要的一站。劇院里坐滿了熱情的觀眾,樂池裡的演奏員也——就位,此時演出就要開始了。突然,意外發生了。
與樂團簽約的巴西指揮家,因為無法適應意大利歌唱家的演唱風格便聲稱自己的身體欠佳,臨場提出了辭職。樂團只得宣布演出將由候補的指揮執棒。然而,當候補的指揮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觀眾席里卻傳來了一片大喊聲,硬是把替補指揮從舞台上趕了下去。幾位合唱隊的隊員為了挽救這種難堪的局面,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新來的20歲的大提琴手托斯卡尼尼,大家聽說他曾經指導過合唱隊,雖然不知道他的指揮能力如何,但此時整個樂團里有過這種經歷的人只有他一個人。所謂救場如救火,於是合唱隊的一位小姐便自告奮勇前來請求大提琴手托斯卡尼尼馬上上場指揮。
此時,幾乎所有人的手心裏都捏着一把汗,大家擔心托斯卡尼尼會拒絕,更擔心這個從來沒指揮過如此大型樂團的年輕人會將演出搞砸,那樣大家就將失去賴以生存的飯碗。
誰也沒有想到,這名只有20歲的小伙子竟然毫不猶豫地衝上了指揮台,拿起指揮棒,連樂譜都沒有看上一眼,便信心十足地指揮起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居比爾·威爾第的那部幾十年後讓北京觀眾掏了1800元人民幣的腰包才得以一飽耳福的歌劇《阿伊達》。
隨着指揮棒的揚起,人們的心漸漸地被音樂帶到了遙遠的埃及,大家的思緒在婉轉悠揚抑或威武雄壯的樂曲聲中跌宕起伏。劇末,為愛而準備殉情的阿伊達躺在被判活埋於墓中的戀人拉達梅斯的懷裡,在公主的悲泣,女巫和祭司的莊嚴的彌撒中,四塊巨石向他們一步步地逼近,把他們封死在了祭壇下的地窖里。當祭壇上空響起了阿伊達與拉達梅斯最後的歌聲“再見吧,大地,再見吧,淚之谷”時,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人們被劇情所感動,更被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指揮者那忘我的投入而傾倒。觀眾們驚嘆在長達150分鐘的演出中,這位年輕的指揮者竟然一眼樂譜沒看便把這部著名的歌劇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而此時他們並不知道,就是這位讓大家激動萬分的年輕人,在幾個小時前,卻僅僅是樂團里的一名普通的大提琴手。
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後有人問托斯卡尼尼演出中的感受,他說:“除去手中的指揮棒,我幾乎忘記了一切。我不是什麼天才,我並沒有創造任何的奇迹,我只是在‘用心’演奏別人的作品。”正如曾以歌劇《西部女郎》、《圖蘭朵》而聞名於世的作曲家普契尼所說:“托斯卡尼尼的指揮藝術風格不僅僅是按照作曲家的樂譜來指揮,而且他讓人感到好像是作曲家鑽進了他的腦袋裡。”
從這一天起,這位年輕人便成為巡迴演出的常任指揮。並且憑藉著記憶指揮了11部歌劇的16場演出,他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裏。托斯卡尼尼常說起自己第一次指揮樂團的經歷:“我想我應該感謝那位臨場辭職的巴西指揮家,是他讓世人也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指揮才華,如果沒有他,或許我將永遠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大提琴手。”
如果有一個舞台,一個機會,就別說拒絕,盡情展現。人生本應如此。
- 共2頁: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