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人生故事 正文

為什麼年輕的我們不幸福?

為什麼年輕的我們不幸福?

時間:2014-07-15 作者:未知2 編輯:小故事

  親愛的你,你的信和許多人不一樣,你的信無關愛情,也和學業事業沒有具體的聯繫。於是第一次要聊一聊人生的處境。

  你25歲,一切順利。這一年未發生什麼大事,未失業、未失戀、還健康,一切都按着軌道運轉。

  真好,大多數人都這樣生活吧,我想。想象中每日九點的上班號角響起,都市叢林里奮力奔跑的人群當中有一個是你。

  可你說你有焦慮。你說你在重複着22歲畢業之後的生活狀態,有點厭倦。曾經可以獲得驕傲和滿足感的事情,現在再也不能讓你獲得激情,你說你用許多新的有形式感的東西來化解,新的髮型,去從來沒有去的地方旅行,消費了許多夢寐以求的奢侈品,可每一次獲得之後,滿足感毫不長久,你彷彿面對更多的慾望,更深的空虛。你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變得不可愛不純樸不那麼有堅持。你想知道那“焦慮與抑鬱背後隱藏着的最深刻的秘密”。

  看到你的信,我有種感動。許多的人任憑生活中的焦慮支配着自己,他們中有人用華美炫目層出不窮的物質來滿足自己,有人用奮力卻盲目不停歇的工作來麻痹自己,有人在消極被動的電玩或電視劇的娛樂消費中忘卻自己。你卻不,你覺得生活里有些不對勁,你在追問為什麼。這個凡事只求輕易得到而不求意義的年代里,這種追問是難得的甚至是奢侈的。

  可我相信這個追問會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出現,或早或晚。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知道這個追問是在一堂哲學課上,老先生在夏日的午後激情澎湃地說著一個叫做康德的哲學家,向自己和人類提出的幾個問題:“我可以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期望什麼?”還有“人是什麼。”

  我必須承認那個下午這些追問對我的意義不過是筆記本上的幾行字而已,這些追問僅僅以知識的形式出現的時候,對人的心靈是毫無作用的。只有當這些追問以生活的方式讓我們直面的時候,我們才會從內心發出和康德一樣的追問。儘管這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可是尋找一種深刻的幸福感是每個具有心靈的人的本能。

  你現在的生活不能給予你這種深刻的幸福感,於是你不滿。你消除不滿的方式是佔有和消費,是對世界進行的某種征服。這種征服的效果,是在慾望的傷口上灑糖,甜蜜但使得傷口更加惡化和擴大。每一種不滿常常表現為某種渴求和慾望,它們需要被好好地和正確地理解。一如壓力之下的暴飲暴食或者,發工資之後超常的購物熱情,考試前拿着課本卻一直一直看電視的越緊張越逃避的心理。不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慾望的人,就只能任憑這種慾望支配着自己。他們樂此不疲,他們甚至上癮,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處境、自己真正的需求。

  這不能責怪你,我們的教育,使得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歷來都是簡單甚至粗暴的:佔有和消費。我們的目標歷來明確:考試,得高分,考名校,找好工作。每一步都是目標明確,每個抵達目標的過程都是一場戰爭。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只看結果的。可是你也因此遺忘了享受過程,漸漸變得只看重最後是不是達到效果。這可能是你不快樂的原因之一。

  享受旅行享受奢侈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你對這些事情的結果的太過看重,讓你在享受的過程中始終在尋找一種額外的期待。當這種期待落空的時候,你獲得的是更深的不滿,享受簡直就成為了對自己的懲罰。放下這種額外的期待是讓這些享受還原為享受的唯一方法。

  和談戀愛一樣,你滿懷期待地和一個心儀已久的男生一起約會,他一定會讓你多多少少失望,因為他肯定和你想的不一樣。你現在對這些享受的厭倦,就像相戀五年的男友送你一束玫瑰,你的感覺和五年前最初收到玫瑰的時候肯定不一樣。那些曾經帶給你激情的事物換了一個心境和情境,多多少少會失效。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人生本來如此。刻意的重複並不能帶來預期的激情。只有好好分辨清楚自己當下真正的需求,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


  • 共2頁: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