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人生故事 正文

中秋節的來源與月餅的起源

愚人節起源於哪個國家?愚人節的起源與由來

中秋節的來源與月餅的起源

導語: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陰曆八月十五日。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陰曆八月十五日。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由於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元宵節故事-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來源與月餅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憑證我國古代曆法,陰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序,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門,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牢靠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紀錄,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陰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由於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流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流動都是圍繞“月”舉行的,以是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正直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敬、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那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首腦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行使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人人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事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厥後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惋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尚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上將徐達攻陷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多數北京,喜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轉達信息的月餅犒賞臣民。月餅往後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物,非食不能了。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物。唐高祖年間,上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藏的傳話獲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往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那時有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天子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美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明代,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國民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若有專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另有稀奇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紛歧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手藝,在明代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在那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泛起“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優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實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光耀文化。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形貌,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紀錄:“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紀錄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細膩。

武夷山的來歷-武夷山的傳說故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