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的變遷
孟母的四個傳說故事
至少在中國,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很主要,傳統社會就這麼以為的。好比孔子,好比孟子。
尤其是孟子,在漢代,就泛起了許多關於孟母教子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出儒家的一些價值理念和態度,但未必是史實。東漢時,趙歧為孟子作注,談及孟子,連他的字都不清晰了,“字未聞也”;況且其怙恃。約莫都是漢代人美意作出來的偽史。
許多人都知道的是“孟母三遷”,旨在說明環境對孩子教育的主要性;尚有“孟母斷機”,也是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恆,不能前功盡棄的。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蒙羞珍珠衫
那麼,不甚為人所知的,另有所謂“買肉啖子”一事。出自《韓詩外傳》。說是鄰人殺豬——有人說不是曾子殺豬。不止曾子殺豬,孟家的鄰人也殺豬的——說是鄰人殺豬,孟子問,他們幹嘛殺豬?孟母隨口說,殺了給你吃的。說完就痛恨了,心想,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刻,“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目的就是“胎教之也”——現在撒播的所謂“胎教”,就是出自這裏——現在這樣,不是教之不講信用嗎。於是到鄰人家,買了肉給孟子,以實現信譽。實在跟傳說中的曾子殺豬講的是一個原理。兩事同源,也可證其偽。
第四個傳說,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也自出《韓詩外傳》,另見於《列女傳》,一樣平常稱之為“孟子出妻”。說孟子的妻子一小我私人在家,“踞”,就是說在家一個,蹲着。上古時刻,中國人一樣平常是“跪坐”,蹲是很禮貌的行為。孟子見了,出來跟孟母說,妻子“無禮”,要休掉她。孟母問為什麼?孟子說她竟然“踞”。孟母問,你咋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瞥見的。孟母就說了,這不是你妻子無禮,是你自己無禮。禮書顯著白白說,“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意思是說,進大門前要喊下有沒有人在家,進屋子前要敲敲門什麼的,讓人知道你要來,不要乘人不備。就算是伉儷,也要云云,所謂相敬如賓嘛。孟母就說,現在你進入抵家裡很隱私的地方,一聲不吭地進入,還看到人家失禮的樣子,這是你的紕謬了,是你失禮在先。孟子很自責,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兒了。
孟母真不簡樸,深明大義,如把意義引申一下的話,就是孟母深知不能陷人於惡,就好比你顯著知道有些器械人情所不能免,你不能制訂個設施阻止他,由於這是刻意損害啊。
儒家跟法家的大差異,其一就是法家“政作人所惡”,而儒家則溫情得多。
端午節民俗故事:陳十四娘娘勇斗南蛇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