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才中狀元
三月初三拜軒轅黃帝的傳說
(一)
春天里,四處開着鮮花,芬芳在清明的空氣里飄散。通往新鄭的蹊徑兩旁就擠滿了紅紅黃黃的桃花、棗花、油菜花,鮮花的中央,擠滿了大巨細小的車輛。
黃帝家園,人頭攢動,香煙繚繞,一個小女孩問奶奶,俺們給誰燒香,奶奶說,給祖先。女孩說,誰是俺們的祖先?奶奶說,黃帝。女孩重複着奶奶的話,黃帝,他們都是給黃帝燒香嗎?奶奶說,是啊,都是在給黃帝燒香。
從燒香的地方往前走,那裡正在舉行拜祖大典。來自天下、全天下的華人代表群集在這裏,禮炮轟鳴,樂曲悠升,頌歌高唱,施拜行禮,天地震容。
天涯泛起一道彩虹,小女孩喊起來,奶奶,彩虹!人人順着喊聲看去,中原大地上,真的泛起了一道七彩的虹練,像一條祥龍。台灣來的連戰也興奮不已,說,祥瑞之兆啊!
“三月三,拜軒轅”。春秋時期的歷史文籍中就有三月三朝拜黃帝的紀錄,唐代以後漸陋習制,盛世官方主拜,濁世民間自辦。每年三月初三在新鄭公拜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大典。
兒時以為中華始祖叫的是天子,皇上的皇,厥後知道是黃色的黃,猛一驚訝,這名字更好啊。 黃帝站在黃土之上稱王,黃土是中原特有,黃帝是中華特有。往後黃皮膚黃種人世代繁衍,延綿不停。中國泛起文字之前,黃帝就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有說公元前2697年是黃帝的出生日,也有說那年黃帝二十歲,做了有熊國的國君。有熊就是新鄭。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
《史記》中紀錄,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語言。15歲已經無所不通。司馬遷距離黃帝時期另有着很長的距離,他從傳說及想象的路上走來。黃帝被稱為軒轅,古書上說是由於他在戰爭中發現晰一種戰法。戰時將士站在戰車上,休戰將居中,士陣列,中央一個出口。也有說黃帝居軒轅之丘,故得姓軒轅,另有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軒轅。不管哪一種傳說,我都信,都屬於我們民族的特徵。
我們的始祖還被傳在了泰山之巔,在上面指揮雄師作戰,目的是統一河山,阻止龐雜。泰山之巍之穩,是那般有象徵意義。傳說黃帝照樣上古名醫,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也要托黃帝之名,只有黃帝才氣達其高度和撒播的廣度。去洛陽總能聽到河圖洛書,解釋天下安寧、大祥徵兆的河圖洛書的泛起那麼神奇,黃帝與天老游於河洛,先是三天大霧,后,又七日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
(二)
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獲得迅速生長,原始農業進入到高度繁榮階段。《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黃帝的功勛之一是“藝五種”。“五種”就是黍、稷、菽、麥、稻。天子還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路史?疏仡紀?黃帝》說“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黃帝已經熟悉到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作,勤播種。黃帝在治理土地的制度上也有創新,黃帝之前,田地耕作雜亂,黃帝以步丈畝,將天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央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周圍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並穿土鑿井。這就是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的井田制。此外,黃帝還開拓園圃,蒔植果木菜蔬,飼養獸禽。
這個時節走來一個女子。河畔生長着翠綠的野桑,女子看到一棵棵樹上都有白色的果實,摘下來內里一條晶瑩小蟲在吐絲。這就是最早發現桑蠶的嫘祖。自從嫘祖發現桑蠶而且學會了繅絲織錦,人類有了自己的衣服。嫘祖是黃帝的元妃,黃帝把嫘祖的才氣推而廣之。
黃帝的背後,另有一個女人嫫母,史上一提玉人就會舉出一堆的名字,而醜女的代指就是嫫母。那麼著名的黃帝,身邊怎麼會有一個著名的醜女?這許正是黃帝的偉大之處,為阻止搶婚習俗而引發的紛爭,黃帝決議選娶賢淑溫柔而相貌貌寢的嫫母作為第四位妻子。黃帝說:“重仙顏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黃帝不是做秀,娶了嫫母就喜歡嫫母,信託嫫母,把治理後宮的事情交給她,並授以方相氏官位,行使她的相貌來驅邪。
黃帝不止得益於兩位女性,他還智慧地指使着有差異智慧的強人,如讓羲和與常儀認真觀察太陽月亮,臾區觀察行星,伶倫創製律呂,大撓確立甲子,隸首發現算數,容成製作樂律和律歷。黃帝還讓伶倫和垂製造樂器,讓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杵臼,夷牟和揮作弓矢,共鼓和貨狄造舟。有了舟車可以遠行,製作衡宇以利棲身,將中原分為九州以便治理。這說明黃帝時期已經最先進入從無知走向文明的征程。可以想見,妖冶的陽光下,清廣的田水邊,一派三山五嶺銀鋤落,笑語歡歌採桑忙的男耕女織情景。黃帝族經由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衝突與融合,到戰國時期基本形成了統一的中原族。人民生涯得以富足,國家領土得以牢固。
(三)
秋雨中,我踏上陝西黃帝陵的台階,和我隨行的是一群年輕的中學生,他們來自天下各地,是一幫子文字的精英。第一次拜謁高高的黃帝陵,原以為陵墓只是一個象徵,當看到漫山遍野的已經老朽歪斜的蒼天古樹和一塊塊歷代碑刻,才知曉那是天地認可的地方。橋山頂口立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馬”的下馬石,古代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陵前祭亭中一塊高峻石碑,上面原是蔣介石謄寫的“黃帝陵”,現在改成郭沫若的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都表達過對軒轅黃帝的尊重,歷代天子也有到此祭拜的紀錄,宋、元、明、清另有珍愛黃陵的指示或通令。
聽說天下共有黃帝陵七處,漫衍於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河南靈寶和陝西黃陵、河北涿鹿每年都有祭祖流動,甘肅天水有軒轅文化節。從古至今,所有中原子孫都把黃帝看成中原文明的始祖來敬仰。
李白醉書狂草敵兵
行列睜開,恭立肅正,一個女學生朗朗頌道: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伶俐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我溘然感受這頌詞接續了新鄭黃帝家園的聲音:
中原各族 中原家鄉
和平天下 國運興昌
友善國民 社稷安康
同根同源 龍族榮光
拜祖也好,祭祖也好,都是一個意思,都有一個配合的祈願。
每年的拜祖和祭祖大典,越來越多的中華子孫歸來,他們舉着旌旗,拉着橫幅,給各方人士遞着他們的聯絡方式,解釋着他們的真誠。他們感受着,來了就是來抵家了,拜了黃帝就是找到了真正的泉源。
這是一個節日,把人人聚在了一起,熟悉的不熟悉的,老的少的,有着林林總總口音的,相擁相抱,淚眼朦朧。他們互贈禮物,互傳文字,舉行林林總總的鑽研會、回籍會、茶話會,在會上朗誦自己的感懷,訴說自己的忖量。他們來到黃河畔,洛河、渭河畔,登上嵩山、泰山、西嶽,他們激動啊,由黃帝確立的中原之國,已經屹立於天下之巔。頌歌飄繞,鐘磬縈響。他們拉起手來,就像五大洲的中國人拉起手來,像一條根系,將炎黃子孫的血脈牢牢相連。
大風起兮雲飛揚
吾土吾心吾歡快
四海之內皆協調
吾思吾夢吾憧憬……(文/王劍冰)
借畫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