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各地過年壓歲錢都給多少?
【福建】:平均單個壓歲錢紅包高達3500元
【浙江】:3100元
【北京】:2900元
【上海】:1600元
【江蘇與天津】: 1000元
【廣東】:僅為50元
【浙江】:3100元
【北京】:2900元
【上海】:1600元
【江蘇與天津】: 1000元
【廣東】:僅為50元
壓歲錢的演變歷史
漢代:有現存文獻記載的壓歲錢最早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民國: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着連連好運、連連高升。
20世紀50年代: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
20世紀60年代:那時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並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70年代:前期經濟狀況還是不太好,但“壓歲錢”真的是錢了,拜年磕頭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壓歲錢。
20世紀80年: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裡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贈。
20世紀九十年代:壓歲錢不稀罕了,身不動膀不搖地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裡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媽拿去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紀初:隨着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民國: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着連連好運、連連高升。
20世紀50年代: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
20世紀60年代:那時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並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70年代:前期經濟狀況還是不太好,但“壓歲錢”真的是錢了,拜年磕頭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壓歲錢。
20世紀80年: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裡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贈。
20世紀九十年代:壓歲錢不稀罕了,身不動膀不搖地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裡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媽拿去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紀初:隨着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