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中國各地過年風俗習慣
踩歲有“節節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將芝麻秸鋪於院內,踩踏出入,噼啪作響,稱為踩歲。此舉最早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踩祟”習俗。
龍燈會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龍是五瑞獸之首,龍燈會是東北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高潮。扎龍燈、畫彩磷、描龍鬚、銜龍珠、插彩旗、內燃燭,拿着龍燈跳龍舞,滿城遊行,希望得到神龍保佑。
照虛耗意在為全家祛除邪惡。虛耗是古代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需要用光照驅散。在山東的龍口、黃縣一帶,女主人在大年初一早晨手持紅燭,先照照炕席,再把家裡角落照一遍,用光明驅逐黑暗和邪氣惡鬼。
運河燈會為水鄉增添了許多新年喜氣。運河燈會起源於唐末宋初,浙江一地最為著名,不僅有陸上彩燈,還有水上船燈、船上花燈、河面水燈。每逢燈會,貼心愿、看錶演、猜燈謎、品小吃,街上商賈雲集、人頭攢動,河裡流光溢彩、交相輝映。
嬉與燈有“年年有餘”之意。以竹架糊上錦紙,油彩繪上魚鱗,魚頭書“王”,內置花燈,搖頭擺尾,遊走出行。百姓隨其兩側,歡歌笑語,氣氛歡騰。
壘旺火寓意年年興旺。將煤炭壘成寶瓶狀,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貼紅字:旺氣衝天。在除夕夜鞭炮齊鳴之時點燃,火舌興旺,既禦寒,又壯觀,寄託了人們對來年日子紅紅火火的願望。
採蓮船是湖北洪湖人民模仿駕船採蓮而創作的歌舞,船用細竹竿和彩紙裱糊而成,行船時樂隊齊奏、綵船緊跟,撐篙大漢、坐船姑娘一唱一和,把船艄婆婆滑稽配合,邊舞邊唱,好不熱鬧。
“二十三,祭灶官”。這天在外的人要趕回家,由男人主祭,做祭灶湯,供芝麻酥,烙火燒,夾在公雞兩翼,供於灶神前,燃香表,放鞭炮,送灶爺騎馬上天,自此神煞上天,百無禁忌,安心過年。
蒸面花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通常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製作,是祭拜祖先、走親訪友不可或缺的禮俗食物。棗山饃饃,下托回雲紋,中加大紅棗,祝願家中糧食堆積如山,五穀豐登。
場面震天動地,好不熱鬧。社火源自花燈戲和高山劇,有千百年歷史。傳統社火隊由一個村或幾戶人家推出龍燈、掌燈、鑼鼓、高蹺、小蹺、旱船、獅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戶表演,如今規模越來越大,成為整個年節的高潮。
秉承傳統,雅俗共賞。相傳早年杜甫與友人於正月初七在草堂故居作詩,互表思念之情。因而每逢此日,四川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至草堂弔唁“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
汲薪水是來自女兒的祝福。在雲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都會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邊,插上香,將包着紅紙的錢幣投向水裡,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水讓全家人飲用,祈求全家人健康、吉利。
掛經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經的經幡掛在樹上或山頂,隨風飄舞,犹如誦讀經文,不停向神傳達人的願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摜春盛表達了娘家對女兒的祝福。所謂春盛,其實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年初一由出嫁女兒的娘家兄弟送到婆家,內裝桔子和甘蔗等物,意在祝願女兒日子節節高。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