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不共法(六)(詳解)
佛事到底是什麼,每小我私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看法,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所謂佛事實在很簡樸,就是信佛、求佛、成佛。你帶着這三種念頭去做的事就叫做佛事。例如佛陀曾經說過,每小我私人都能夠成佛,只要你能夠信託佛就行了,這實在就是一種佛事。
固然廣義的佛事有許多種,例如拜佛、念經、誦經、布施、除惡揚善等等,這些都是佛事,只要你心裏是持有佛陀聖號去做事的,那麼都算佛事。固然要記着,做佛事就一定要做到,持一切凈戒,無一凈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這一段話看起來很難明白,實在通俗來講,就是“不做一切惡,多做一切善”也就是起勁地自救,尚要起勁地救人。由於釋教主張成佛要從確立一個完善的人格最先,以是先要勸人不殺生、不偷竊、不犯他人妻女、不欺壓弱小、不酗酒生事。
做到上面這幾點,那麼你下一步就要成為超出凡夫的賢人了,固然這裏的賢人不是指仙人,在釋教內里,賢人也是凡夫,不外是看透了世間種種煩惱的人,到達了苦惱解脫以後的境界,即是釋教的目的。若何到達解脫生死苦惱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說的方式,照著去實踐。看經、誦經、聽經,即是看的、誦的、聽的解脫生死甚至成佛的方式。以是,真正的佛事,是要人人自己來做。然則,對於不懂佛法不會修行的人們,遇到他的怙恃親友殞命時,在沒有設施之中,只有請出家人代做佛事,簡直也有用處。
閱讀推薦:不能見佛光的三種因緣 布施若何好事最大化 開悟的因緣剖析
日本有什麼節日
日本的節日主要包羅國家節日和民間傳統節日。日本的法定節日一共包羅15個,劃分是元旦、成人節、開國紀念日、春分日、紹和紀念日、憲綱紀念日、綠色節、兒童節、海的日、敬老日、秋分日、體育節、文化節、勤勞謝謝日以及天皇降生日。
擴展資料:
元旦:每年1月1日,1948年確定;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源於古代成人禮,1948年定為國家節日;開國紀念日:每年2月11日,神武天皇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確立日本國。舊時稱為“紀元節”;憲綱紀念日:每年5月3日,1947年5月3日破除明治憲法,最先執行新憲法;男孩節:每年5月5日,端午節,也是日本的兒童節,1948年定為國定節日。
海之日:每年7月20日,制訂於1941年;敬老節:每年9月15日;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文化節:每年11月3日;勤勞謝謝日:每年11月23日;天皇降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盂蘭盆會:每年8月15日左右;乞巧節:每年7月7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日本
元朝的習俗有什麼
宗教信仰習俗元代的各民族宗教信仰習俗是他們經濟生涯和社會生涯慎密相聯的。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生涯各異,決議了元代信仰習俗的五花八門、厚實多采。
然則這些習俗的大多數是從古代原始頭腦那裡代代傳襲下來的具有神奇色彩的看法。而有些是那時社會生涯和經濟生涯中發生生長而來。從歷史唯物主義看法去考察,這些信仰習俗的大部門是帶着較粘稠的迷信色彩,只有少部門與社會生涯慎密相聯,有益於人們心理和社會提高的俗信。因此,對我們來說,也有一個批判地看待的問題。(一)蒙古族的信仰
元代蒙古族的信仰習俗是他們整個習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門。是蒙昔人社會生涯和經濟、文化生涯的產物,尤其是與古代薩滿教的聯繫更為親熱。元代蒙昔人的信仰習俗內容多與他們經濟生涯相關的自然崇敬、偶像崇敬和一些迷信流動有關。
1。偶像的天下古代的蒙昔人經濟文化落伍,對自然界的天地、風、雨、水、火以及動植物不能準確地、科學地加以註釋,從而只能用理想來預測判斷,有時便發生畏懼和不平安感,以為自然界中存在一種超人的氣力,人們對它是無能為力的,而只能祈求來保證生命財富的平安和一切順心如意。祈求的方式之一就是給它們塑造偶像,頂禮膜拜,虔敬祭禱。從而蒙昔人中發生了林林總總神的偶像。蒙昔人首先為永生天做偶像,他們以為,天是 一切可見不能見事物的締造者,他是天下上的美妙事物也是種種困苦的賜予者。 ①因此他們為了生涯的幸福、牲畜平安,為永生天做了許多偶像,加以崇敬。這些偶像的製作固然是 模擬人像.其質料是毛氈和綢料等。 當他們願意製作這些偶像時,住在差異帳幕的所有主婦們都聚會到一起,異常尊重地製作它們,當他們製作完畢時,殺一隻羊舉行聚餐,並把羊的骨頭放在火上燒掉。 ②蒙昔人把有些偶像放在帳幕門戶雙方。而把有些偶像放在帳幕門前的一輛優美的有篷的車子內里。若是任何人偷竊車子里的任何器械,他就被正法,決不饒恕③。他們又為成吉思汗製作了偶像,也放在一輛車子里,這輛神車則放在一座帳幕前面的敬禮偶像的地方。
他們經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供奉偶像。當他們將要用飯時,首先拿一些酒食供奉偶像。當他們屠宰任何動物時,他們把它的心放在杯子里供奉神車裡的偶像。他們把心留在那裡,直至早晨。這時他們才把它從偶像眼前拿開,煮而食之。他們也向成吉思汗的偶像奉獻許多供物,包羅一些馬匹和其它動物。這些馬匹蒙昔人稱為翁袞馬(onggunmori),即獻給神的馬。這些馬沒人敢騎,直至死去。允許吃其它獻給神的動物肉,但不弄碎這些動物的任何骨頭,而把這些骨頭放在火中燒掉。
①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 1983 年版,第 9頁。註定出軌的生肖(講解)
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0 頁。
③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0 頁。
蒙昔人衡宇內,另有一些偶像供奉。 在男主人的頭上方,總是掛着一個像洋娃娃一樣的用毛氈做成的偶像,他們稱之為男主人的兄弟。另一個同樣的偶像掛在女主人的頭上方,他們稱之為女主人的兄弟。這兩個偶像是掛在牆上的。這兩個偶像之間的上方,掛着一個瘦小的偶像,這是整個帳幕的珍愛者。 ①在帳幕內,婦女們這一邊的入口處,還掛着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牛的乳房,這是為擠牛奶的婦女們做的。由於擠牛奶是婦女們的事情。在帳幕內男子的這一邊,掛着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馬的乳房,是為擠馬奶的男子們做的。他們在一起飲宴時,首先把飲料灑在男主人頭上邊的偶像身上,然後依次灑在所有其他偶像身上。這種把飲料灑在偶像身上的儀式,蒙古語叫做sac ulisac uqu。漢籍中稱作 灑奠.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記述了元代蒙昔人偶像崇敬習俗。他說,蒙昔人還信仰一種名叫納蒂蓋(lyatigay)的神,它的神像是氈子或其它布匹蓋着,每家都供奉這種神,他們還為這種神塑造妻兒子女,左邊擺妻子,前邊擺後裔,儼如一家。他們以為這種神主管地面的禍福,能夠珍愛他們的子女,照顧家畜等。他們對這種神十分敬信,每逢用飯時,總要先夾一塊最好的肉放在神像的嘴上擦擦,然後依次擦神的妻兒子女②。
蒙古族汗王宮帳一斡耳朵中有許多佔卜者在服務。在節日或每月第一天,他們把偶像拿出來 在他們帳幕里把它們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個圓圈。然後蒙昔人來到帳幕里,向這些氈像鞠躬行禮。 ①總之,有元一世,蒙昔人中偶像崇敬甚盛,其泉源在於蒙古族經濟文化落伍,原始的畏懼自然而祈求自然頭腦佔有着人們的頭腦。
2。自然崇敬的遺風蒙昔人還崇敬太陽、月亮、水、火和土地。他們稱 月亮為大天子,並向它下跪祈禱。他們且說,太陽是月亮的母親,由於月亮是從太陽那裡獲得它的絢爛的。 ②因此, 當天空泛起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着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彭細膩《黑韃事略》亦稱: 其擇日行事則視月盈虧以為進止,胐(fěi,音匪,新月最先發光)之前、下弦之後,皆其所忌。見新月必拜。 《心史?大義略敘》: 秋髮兵,春休兵,歲歲驗中秋夜月明為利,即興兵;若中秋夜風雨晦冥為晦氣,即不興兵。 這種 視月盈虧 而行事之俗,其源甚古,《史記?匈奴傳》: 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軍。 說明此俗可以追溯到古匈奴時期。
火也是蒙昔人崇敬的工具,他們信託,火是聖潔的象徵,世上萬物萬事都可以用火凈化的。因此, 當使者們或王公們或任何人來到他們那裡時,豈論是誰,都被強迫攜帶着他們帶來的禮物在兩堆火之間通過,以便加以凈化,以免人們可能施行了巫術,或者帶來了毒物或任何的有害的器械。 ③蒙昔人這種通偏激堆之間,以祛除不祥習俗,西方著作中亦有紀錄。據《羅斯托夫編年史》: 汗與拔都另有如下習慣:當有人慾覲時,他並不令將那人領來覲見;他付託巫師領着通偏激間,向矮樹叢,火及偶像行拜禮;又從獻給王的所有禮物中取一部門投入火中,禮物拿走後才被允許去覲見王。 ①拔都,成吉思汗宗子朮赤之子。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遊記》,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 1983 年版,第 114頁。
② 《馬可波羅遊記》,福建科學手藝出書社 1983 年版,第 64 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遊記》,第 159頁。
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3 頁。
③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3 頁。
此外,人死了,其支屬及住在他帳幕內的所有的人都必須用火加以凈化。
蒙昔人用火凈化的儀式是以如下方式舉行的: 他們燒起了兩堆火,在每一堆火周圍樹立一枝矛,用一根繩糸在兩枝矛的矛尖上,在這根繩上系了若干粗麻布的布條;人、家畜和帳幕等就在這根繩及其布條下面和兩堆火之間通過。有兩個婦女,在雙方洒水和背誦咒語。 ②這兩個婦女是蒙古巫婆即女薩滿。蒙昔人所信仰的古代薩滿教以為萬物有靈,靈魂不死。因此他們向地神、山神等萬方之靈祭禱。其方式之一就是把酒食奉獻給他們。稀奇是早晨在他們用飯以前。若是他們要飲宴,一小我私人拿着一杯子和一些飲料走出帳外,向南方灑飲料三次,每一次都下跪行禮,其次是向東方,然後向西方,最後向北方。向南方是向火敬禮;向北方是致禮於死者。當男主人舉起羽觴準備喝的時刻,首先灑一些飲料在地上,作為給地喝的部門。然後才最先碰杯痛飲。
趙珙《蒙韃事略》, 祭祀 條稱: 凡飲酒先酌之。 這些都說明,元代蒙昔人自然崇敬習俗之普遍。3。占卜休咎元代的蒙昔人極為重視占卜休咎、預言未來、使用巫術等迷信流動。而這些多由男女薩滿來完成。
薩滿(saman)一詞屬於通古斯滿洲語,意為 激奮者 、 癲狂者.薩滿教者,指北亞諸遊牧民族或阿爾泰語系諸民族一個共有的原始宗教形態。蒙古語中沒有saman一詞,但薩滿教與蒙昔人孛額(be)信仰,在內容和形式上同屬一類,故華文與其它外文著作中,習慣於用saman——薩滿一詞來取代蒙古語的be。在蒙古語中,男薩滿也稱孛額(be),女性薩滿為依圖根(idugen)。
按薩滿教的註釋,男女薩全是該教最高一級的神永生天(mongketengri)的使臣。他們來往於人世和蒼天之間,解天意、占卜休咎。早在成吉思汗時期有叫闊闊出的男薩滿,號稱 帖卜?騰格里 (teb- tenggeri)。他自稱能通天,是上天的使臣。在蒙元時期,為皇宮服務的男女薩滿——占卜者許多。當宮帳——斡耳朵遷徙時,這些占卜者走在他們前面,他們決議宿營地址,並首先卸下他們的帳幕,在他們之後斡耳朵才卸下來。占卜者中的首領總是把他的帳幕安置在宮帳前面,相距約一擲石之遠。其餘的占卜者則住在宮帳後面指定的地方。
據魯不魯乞敘述,這些占卜者中, 有些人熟悉天文學,稀奇是他們的首領,他們預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當日蝕或月蝕將發生時,所有的人們都貯藏食物,以便屆時不需走出家門。在日蝕和月蝕的時間里,他們打鼓並吹打樂器,使之發出偉大的嘈雜聲和噪音。 ①他們還通過占卜,宣布有利於或晦氣於做種種事情的日子。因此,除非他們贊成,蒙昔人不舉行軍事演習或征伐。①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73 頁,注 12.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4 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遊記》,第 217頁。
占卜者們的另一項職責是把送到宮廷去的一切器械,都須由他們拿着在兩堆火之間通過,以便凈化。他們也將這些留下一部門,作為他們應得的份額,若是任何器械由他們拿着在兩堆火之間通過時跌落到地上,那麼這些器械就歸占卜者所有。他們還認真把死者的所有寢具通過兩堆火之間,加以凈化。
占卜者還為剛生下來的男孩預言他的運氣。魯不魯乞在蒙古時代,蒙哥汗的正妻生了一個男孩,占卜者們被叫來,預言這個小男孩的運氣。他們都預言小孩有好運氣,說,他將享有長壽,並將成為一個壯大的君主。效果,幾天以後,小孩死了①。同樣,當任何人生病時,占卜者們也被叫來。他們念咒語,並宣布這病是自然的疾病,照樣由於巫術所致。據《元朝秘史》第二七二節載,兔兒年(1231年),窩闊台汗征伐金國時溘然得病,昏憒失音。命師公即孛額、卜人卜之, 言乃金國山水之神,為軍馬虜掠人民,損壞城郭,以此為祟。許以人民財寶等物禳之,卜之不從,其痊癒重,惟以親人代之則可 (總譯)。最後以皇弟托雷替換,喝巫師 咒水 而死去。說明古代薩滿教的野蠻和殘酷性。
元代蒙昔人中另有一種燒焦牲畜或獸類胛骨占卜休咎的習俗,蒙古語稱dalutalbiqu。漢人稱為 燒琵琶.燒焦的多為綿羊、羚羊、麋鹿、馴鹿胛骨,蒙古語稱 答魯 (dalu),華文文籍中稱 羊骨扇 、 枚子骨 、 琵琶骨 等。
對這種習俗,種種文件紀錄甚詳。《蒙韃備錄?祭祀》: 凡占卜休咎、進退、殺伐,每用羊骨扇,以鐵椎火椎之,看其兆坼以決大事,類龜卜也。 《黑韃事略》: 其占筮則灼羊之枚子骨、驗其文理之逆順,而辨其休咎,天棄天予,一決於此,信之甚篤,謂之燒琵琶,事無纖粟不佔,占不再四不己。 徐霆補註雲: 霆隨一行使命至草地,韃主數次燒琵琶以卜使命去留,想是琵琶中當歸,故得遣歸。燒琵琶即鑽龜也。 魯不魯乞在蒙古時代,一天去覲見蒙哥汗,當走進宮帳時,一個僕從正走出來,手裡拿着幾塊燒得象煤炭一樣黑的羊肩胛骨。他對於把這些羊胛骨燒焦的目的大為疑心不解,當厥後詢問,才知道蒙昔人慾做任何事情,必須先向這些骨頭討教。因此他詳細紀錄了這種占卜習俗。他說: 當蒙哥汗想要做任何事情時,他就付託拿給三塊未曾燒過的羊肩胛骨。他拿着這些骨頭,心裏想着他想要知道做照樣不做那件事。然後把這些骨頭交給僕從去燒。……
當這些骨頭被燒黑時,他們就被拿回來給蒙哥汗。於是他察看這些骨頭受熱后的裂紋是否呈縱的直線。若是是這樣,他就可以做這件事。不外,若是骨頭是橫的裂開,或是裂成碎片,那麼他就不能以做這件事。……若是,在三塊骨頭中,有一塊裂為直紋,那麼他就做那件事。 ①把元代蒙昔人 燒琵琶 之俗與古代漢族的龜卜相對照,頗饒興趣。蒙古以直紋為吉,漢族則以橫為吉。此外,海內彝族亦也類似 燒琵琶 之俗,稱 約格及 ,漢人稱 羊骨卜.他們以為,若裂紋縱直呈十字,則吉;斜傾作叉狀或作龐雜的若干細線,則凶。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遊記》,第 219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遊記》,第 182頁。
4。呼風喚雨古代蒙古薩滿自稱能夠致風雨,改變天氣。加賓尼說: 占卜者們也要用他們的咒語來擾亂天氣。 ②《黑韃事略》: 無雪則磨石而禱天。 馬可波羅也說:大汗的占卜者中有些人能夠呼風喚雨。 每年的陰曆八月二十八日,這些星占學家就奏請大汗,將這些馬乳臨風飛灑,祀奉他們敬奉的神祇和偶像。當祭神的時刻,星占學家們……演出的術法,其態千奇百怪。例如陰天多雲,眼看着滂沱大雨即將降臨,術士們這時就登大汗棲身皇宮的屋頂,一旦作起妖法,天空立刻雲開霧散,風平雨收。在周圍的地方,雷鳴電閃,正下着疾風暴雨,而皇宮的所在地卻毫無雨意。 ①這顯然是一種言過實在的描繪。
然則古代蒙古、突厥等北方民族中盛行的這種術數,在其它文獻中也有紀錄。蒙語稱 札答 (jada),其動詞形為 札答剌渾 (jadalaqun)。
《元朝秘史》第一四三節載,成吉思汗軍與札木合軍在闊亦田之地對陣。札木合軍中不亦魯黑、忽都合兩人知札答之術,想要順風雨,擊成吉思汗軍,不意風雨逆回,天地昏暗,札木合軍不能前進,多墜澗中。
聽說札答 乃走獸腹中之石.方觀承《從軍雜記》: 蒙古、西域祈雨以楂達石浸水中,咒之,輒驗。植達生駝羊腹中,圓者如卵,扁者如虎脛,在腎似鸚鵡嘴者良。色有黃白。駝羊有似則漸羸瘁,生剖得者尤靈。 楂達,即札答。元人陶宗儀也說: 往往見蒙昔人之禱雨者,非若方士然。至於印令、旗劍、符圖、氣訣之類,一無所用。惟取清水一盆,浸石子數枚而已。其大者若雞卵,小者不等。然後默持密呪。將石子淘漉玩弄,云云良久,輒有雨。豈其靜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遇人耶,抑果異物也。石子名曰鮓答,乃走獸腹中所產,獨牛馬者最妙。 ②鮓答,即札答。這種迷信流動,在有些蒙古區域至今仍在盛行,有人自稱能行札答之術。
(二)皇宮的迷信流動
元朝皇宮中,與前代一樣有諸多與宗教信仰有關的迷信流動,其中有一些是前代所沒有的。如, 游皇城 、 射草狗 等等。游皇城:據《元史》卷七七《祭祀》六, 國俗舊禮 ,至元七年(1270年),世祖忽必烈接納帝師八思巴的建議,在大明殿御座上置一白傘蓋。頂部用素緞,上謄寫金字梵文,意為 鎮伏邪魔護安國剎。 定於每年二月十五日,於大明殿舉行啟建白傘蓋佛事,以各色儀仗導引,迎引傘蓋,周遊皇城內外,謂與眾生驅除不祥,導引福祉。
正月十五日,先由宣政院會同中書省奏請詔書,后移文至樞密院,準備各色儀仗隊,八衛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後軍甲馬五百人。提升監壇漢關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轄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應佛像、壇面、幢幡、寶蓋、牛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由二十六人提升,鈸鼓僧十二人。
由多數路提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教坊司雲和署提供大樂鼓、板杖鼓、篳■、龍笛、琵琶、箏、■等七色樂器的四百人,興和署提供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提供雜魔術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風司提供漢、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加入者,皆由官方提供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大尚,珠玉金綉,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餘里。由吏部官員檢核諸色儀仗隊,刑部官員維持秩序,樞密院官員分守城門,中書省官一員總督視之。先二日即二月十三日,於西鎮國寺迎太子游四門,然後提升高塑像,儀仗入城。十四日,帝師率梵僧五百人,於大明殿內做佛事。
十五日,恭請傘蓋於御座,置於寶輿中,諸儀仗行列於殿前,種種儀仗、佛壇、樂隊、戲隊等列於崇文門外,而迎傘蓋出宮。先至慶壽寺,具食齋食,食罷,周遊皇城內外。其線路為從西宮門外恆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天子及后妃公主,於玉德殿門外,搭金背吾殿綵樓鑒賞。多數的住民沿途聚觀。
②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遊記》,第 220頁。① 《馬可波羅遊記》,第 76 頁。
② 《南村輟耕錄》卷 4, 禱雨 ,中華書局版 1980 年版,第 52 頁。
游皇城竣事,諸儀仗隊、佛壇、樂隊、戲隊送傘蓋還宮,仍恭置於御座上,帝師僧眾做佛事,至十天竣事。每年舉行,若是有因而輟,再找時機舉行。每年夏六月中,天子在上都,又舉行一次。
射草狗:元代皇宮祈福禳災儀式之一。每年十二月下旬,選擇一天,在西鎮國寺內牆下,洒掃平地,由太府監提供彩幣,中尚監提供毛氈和針線,由武備寺提供弓箭環刀,束稈草為一人形和一狗形,剪雜色彩段做其腸胃,由達官世家之珍貴者輪流射之。非別速、札剌爾、乃蠻、忙古台、列班、塔達、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加入。把草人和草狗射得糜爛,然後以羊酒致祭。祭祀儀式竣事後, 帝后及太子嬪妃並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覡祝讚之,祝讚畢,遂以與之,名曰脫災。國俗謂之射草狗。 ①脫舊災、迎新福:每年一二月下旬,選擇一天,用白黑羊毛線,把帝后及太子,自頂至手足纏系了,坐於寢殿,由蒙古巫覡念呪語,在銀槽中燒米糠酥油,以其煙熏他們身體,毛線斷了,納於諸槽中。他們又用手撕裂數寸長的紅帛, 唾之者三,並投入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覡,謂之脫舊災、迎新福雲 ②。
從以上禮俗來看,元代皇宮宗教信仰禮俗有些是來自釋教即喇嘛教,有些則從蒙古固有習俗演變而來。但不管它們的泉源若何,都帶有很粘稠的迷信色彩,是相當落伍的禮俗事象。
(三)漢族民間信仰習俗元代漢族民間宗教信仰習俗內容較為厚實,其大部門內容承襲於前代,而有些則是在那時條件下發生的。我們在這裏僅先容其中若干內容。
1。九泉鬼曹奈河,是元代漢族中盛行的宗教信仰習俗之一。人死後亡靈走向陰間的路上必須經由一條河,河上有座橋,叫做奈河橋。人生前作孽,不行善,死後陰魂過不去奈河,永墜其中受苦受罪而無可怎樣。故曰奈河(怎樣)。元人中盛行此俗,在戲曲作品中多有反映,如:① 《元史》,卷 77 ,《祭記》6 , 國俗舊禮.② 《元史》,卷 77 ,《祭祀》6 , 國俗舊禮.
《看錢奴》第一折,白: 我想塵眾人心性迷痴,不知為善,只看那奈河潺潺,金橋之上並無一人也呵! 《度柳翠》第二析,《牧羊關》: 你跟我去呵,我着你上明晃晃一條金橋路;你不跟我去呵,便索向翻騰滾千丈奈河流。 同劇第四折: 有力之人登彼岸,無力人落奈河。 此外,在元雜劇《硃砂檐》等戲曲作品中也形貌了奈河。這些例子說明,元人把神話中的奈河橋稱作金橋。這些戲文中把奈河和奈河橋描繪得詳細真切,显示了民間宗教信仰習俗的特徵。
元代漢族民間還盛行 分界牌 、 望鄉台 、 迷魂寨 、 鬼門關 等幽靈迷信。
分界牌,古代人信託,人死了就從陽世去陰間。而陽世和陰間中央有一道分界線,此處立有一分界牌。元代戲曲作品中形貌了這些內容。如:關漢卿雜劇《蝴蝶夢》,第四折,《駐馬聽》: 想着你報怨心懷。和那橫死爺重逢在分界牌。[帶雲:]若相見時呵。[唱:]您兩個施呈手策,把那殺人賊推下望鄉台。①鄭廷玉雜劇《金鳳釵》,第三折,《二煞》: 赤緊的敬客坊緊靠迷魂寨,莫不狀元店連着分界牌!?多管是鬼門關榜動選場開!?莫不住着太歲凶宅!?②望鄉台,謂陰間有望鄉台,人死後可登台望見陽世家中情形。對此迷信元代戲曲作品中有所反映。如,除上舉《蝴蝶夢》中一例之外,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中又形貌了屈死的竇娥幽靈在陰間九泉,在望鄉台上遙望陽世,尋找時機申冤報仇的情景。
迷魂寨,傳說,人死後幽靈到陰間迷魂寨,再也不能隨意到陽世了。鬼門關則是指通往陰間的門。上舉《金鳳釵》一例之外,元雜劇中也有一些形貌。如:范子安《竹恭弘=叶 恭弘舟》,第一折,《賺煞》: 我與你踢倒鬼門關,打開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 ③有關此類陰間鬼曹的信仰習俗在元人中頗盛行。再如,元雜劇中泛起較多的所謂 鬼力 是陰間的衙役,相當於陽世的張千、李萬、董超一類人物,它執行着陰府閻神的下令。
元無名氏雜劇《冤家債主》,第四折,白:[鬼力上雲:]張善友,閻神有勾。[正末警起科雲:]怎生閻神有勾。我正要問那閻神去哩。[下]。[閻神引鬼力上詩云:]……鬼力,與我攝將那張善友過來。 ④對於鬼力、閻神,在元劇《度柳翠》,第二折中也有形貌。這裏不逐一舉例。元代民間盛行的另有一種迷信說法,人冤死,魂不散,隨旋風四處漂蕩。如:元無名氏雜劇《盆兒鬼》,第四折,《小梁州》,白: [包待制雲:]人人小戶有個門神戶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當住,以是進不得。……老漢心下自裁划,款項銀紙速放置,邪魔外道當攔住,單把屈死冤魂放過來。[張千做燒紙科雲:]一陌紙錢。你看好陣涼風也,[魂子隨風入跪科]。 ①這種冤魂隨風漂蕩之說法,至今*在一些區域民間撒播。
① 《元曲選》,第二冊,第 644頁。
② 《元曲選外編》,第一冊,第 197頁。
③ 《元曲選》,第三冊,第 1064 頁。
① 《元曲選》,第四冊,第 1407 頁。
2。民間諸神在元代漢族民間迷信的種種神祇許多。這些神祇區別於宗教的神靈,富有民間信仰的特徵,這裏僅先容其中幾位神祇. 勾芒神:漢族民間信仰的農事之神。《山海經》中言其形象為 鳥身人面,乘四龍.《元典章》載,官府以勾芒神配享三皇。《析津志》又載:每年立春,宛平縣或大興縣,依上年故事塑春牛、勾芒神。 立春之日,質明,司農守土正官率赤縣屬官,具公服拜主座,以彩杖擊牛三匝而退。土官大使,送勾芒神入祀。 ②這些儀式標明朝廷官府重視農事。
關於勾芒神的容貌服色,《元典章》中說: 依春牛經式,做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像服色裝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日干支為其設施。 在民間,每年立春日,由人扮勾芒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頭上,下穿紅色或白色長袍,胸部開一洞口,可以往外看。在舉行迎春流動中,牽牛或驅牛而行,象徵勾芒神督促春牛起勁耕作,預示來年豐收。《元典章》中所說的 芒神色相 指的就是人們在迎春流動中裝扮此神者所戴木雕。
門神:漢族民間信仰的神祇,即傳說中扼守門戶的神。元時把這些神的畫像貼於門上,以避鬼祟。好比,在元雜劇《盆兒鬼》,第四折中有如下形貌; 《紅繡鞋》,白: [魂子云:]老的也,不是我不外去,只被那門神戶尉當住,不放已往那。[正末雲:]即云云,何不蚤說,待我再叫。……只要分付那■■懆懆狠門神,休當住咱玎玎璫璫盆兒鬼。[唱:]只為你那門神戶尉一似狠那吒將巨斧一再掏。……[包待制雲:]是是是。人人小戶有個門神戶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當住。 ①戲文中形貌了一屈死幽靈欲入包待制府申冤,但被門神戶尉阻擋,不能進。
一樣平常以為,在古代漢族民間盛行的門神有兩種。對照早期的是神荼、鬱壘,唐代以後門神形象改為秦瓊和尉遲敬德。民間將他們的像,彩印於紙,貼於門上。我們從上述戲文中形貌可知,元人中盛行的門神為秦瓊和尉遲敬德。由於戲文中泛起的門神是手執巨斧的 ■■懆懆狠門神 ,這恰是唐代名將尉遲敬德的形象。
據紀錄,元代民間盛行的門神不只是上述秦瓊和尉遲敬德,另有一些人家或官府有時用 八仙 中的漢鍾離、呂洞賓為門神,畫於門額。而有些酒槽坊,門首多畫四令郎: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 ②元代民間另有一些人家,在門上畫雞以避鬼祟。在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如:張國寶雜劇《羅李郎》,第三折,《金菊香》: 恰離了招商打火店門兒。早來到物穰人稠土市子。好門面好鋪席好庫司,門畫雞兒,行行生意忒如斯。 ①人們為什麼在門上畫雞呢!這可能是古老的圖騰有關。此外, 雞 的讀音諧 吉.另有雞能報曉,引出陽光,從而把一切魑魅魍魎嚇跑,禳災祛邪,平安無事。
涅槃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涅槃重生這個詞多用來指履歷了災禍與痛苦,不僅沒有被打敗,反而加倍頑強有作為,活得加倍精彩了。寓意着,不畏艱辛,義無反顧,不停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
生肖屬相羊與十二生肖配對情況(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