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四念處詳細剖析(下)

放生故事,放生得福報(三)(細解)

釋教有竅門無數,其中有一項名叫“四念處”,其又稱四念住,是釋教修持的入門方式,也是每個修行人都必須要學習掌握的竅門,所謂四念處,就是對四種境界考察頭腦,安住心念,從而引發定慧的修道方式。

心念處

所謂心念處,其主要目的是觀通過考察外境時心的作用,熟悉到心念是最無常的。為何會這樣說?由於當感受外境時,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主要显示在貪、嗔、痴等種種煩惱上。舉個最簡樸的例子,當我們在靜坐時,突然聽到聲音,是耳朵在感受,耳識在作用,心在耳朵上起作用,然後又跑到頭腦中去想。這樣逐步地考察就會發現,原來心念在六根中跑來跑去,很快地生滅。佛陀說天下上生滅最快的就是心念,最容易考察到無常,以是要在心念處考察到心無常。

法念處

所謂法念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考察五蓋、五蘊、六根、六塵等,熟悉到一切法無我。這是至關主要的一環,由於法代表的就是竅門,這一切都是行使竅門去考察這些因素而存在的,我們最先考察的是貪、嗔、睡眠、掉悔和疑五蓋,由於這些使人沒有定力,從而沒有智慧。然後考察五蘊,還要考察六根和六塵,在此基礎上,熟悉到一切法皆是生滅無常的,自己不能做主,處於不自在的狀態,因不自在以是是苦。眾生深深執着的就是我,只不外是法塵而已,以是要觀法無我、一切法無我。

閱讀推薦: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利益(上) 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利益(中) 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利益(下)

我發現了正念念經哈哈,人人剖析一下

舍本逐末。 修內觀后還要念經??? 先修慧,再修定? 那不是把戒,定,慧倒轉回來了嗎? 三昧叫做samadhi,定。安止定叫做,samatha。而正念動中禪就是四念處的另外的說法,用另外一種方式來體現四念處的修行方式。 覺知自己的呼吸就是觀呼吸,而觀呼吸可以進入4禪的。 但念經三昧最多只可以到盡行定,還不到安止定。 覺知自己的動作是內觀。
可以用念經來配合觀呼吸,好比說吸氣念經,呼氣念陀。 念什麼都不是重點,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不散亂可以集中在呼吸上。 正統的佛隨念是憶念經陀的九種德性,來到達盡行定而不是念經名號而已。
這和正念動中禪的本質有衝突。 三昧和覺性有本質上的差異。 憑證三增上學的次第,是先有定後有慧。
您不妨參考阿姜李尊者的說法。 用念經來進入盡行定,再來進入正念動中禪。無論是數息法也好,念經也好,都是用來輔助進入定。 純內觀者對定的要求是近行定,但若是可以進入初禪至4禪的話,禪那可以提議8種智。其中包羅觀智( 到達洞察的能力)。觀智屬於‘慧’,而觀智可以分為16種次第。
您問的,在下回覆說念經可以和動中禪連繫,但在下有說現在都是用在觀呼吸上,也就是輔助念住呼吸,就是吸氣‘佛’,呼氣‘陀’。 另外一種是先培育在念經或者憶念經陀的九種德性,以憶念經陀為所緣。 來進入近行定,再來進入內觀。
至於您的發現,在下以為您可以在一樣平常生涯保持正念覺知,再用一個小時來念經。即培育定,也在處於覺性。 但並不示意念經會有成就,由於成就是显示在覺性上而不是念經上。
佛陀說定和慧是相輔相成的,有若干定就可以生長若干觀,但從來沒有說過內觀可以培育三昧。 純內觀修習者對定的基本要求在近行定,但並不即是先修慧再來培育定。 您可以直接的修習正念動中禪,由於一最先的教訓都是在從samadhi最先。 但內觀者無法進入禪那(初禪---4禪),最多只是在近行定。 至於念經,在下以為不必了。 現在可以為您提供這些參考。
無論是止禪照樣觀禪都是從samadhi最先的。所謂的samadhi,三昧是指一心境性,就是能保持心念相續不停在一個主題,目的。好比說呼吸。 而您可以選擇兩種路徑。 1,從三昧到內觀。2,從三昧到安止定(三摩他),再從安止定到內觀。 純內觀者選擇了第一條路。 而正統教訓是選擇第2條路。 正念動中禪屬於第一條路。

“大雄”指的是誰? 釋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該宗教是若何流傳?形貌一下其流傳蹊徑。

在釋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焦點修建,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羅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由於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天下,因此佛學生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釋教的基本教義

從某種意義上,釋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釋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釋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竅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二是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釋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頭腦方面。釋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確立在釋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功效。固然,從詳細內容上看,這兩大方面是不能能截然支解開來的。

釋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現將釋教的基本教義簡介如下。

緣起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在《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曾經給緣起下了一個這樣的界說:“此有故彼有,今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中阿含經》中,釋迦牟尼又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在《劃分緣早先勝竅門經》中,說緣起有11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友誼。(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剎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中止義。(9)種種因果品種別義。(10)因果更相互符順義。(11)因果決議無雜亂義。在《造塔好事經》中,有法身偈(又作諸法緣起頌)雲:“諸法因緣生,我說此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在《初分說經》卷下中,有緣起偈(又作緣起法頌)雲:“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此緣起之理為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證悟,為釋教之基本原理。釋教以緣起註釋天下、生命及種種徵象發生之泉源,由此確立起釋教特殊的人生觀和天下觀。

所謂緣起論,即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緣起論是佛法的代表,是釋教與天下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學派別相區其餘基本特徵。緣起論系以“法印”為基礎,以“十二因緣”、“四諦”、“八正道”為中央頭腦。所有釋教之教法均以緣起論為依准。不管是原始釋教、部派釋教照樣大乘釋教,任何時代或任何地域之釋教宗派,一定以緣起論為其基本教理,反之,則不能稱為釋教。隨着釋教的生長,以緣起論為基本教理,逐漸生長出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一系列緣起論系統教說。

法印

所謂法印,即作為印證是否合乎佛法的尺度。小乘釋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說。

所謂三法印,即《雜阿含經》卷10所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盤寂滅”。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幽靜。

所謂四法印,即《增一阿含經》卷18所說:“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苦,一切諸行無我,涅盤永寂”。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涅盤幽靜。

所謂五法印,即《菩薩地持經》卷8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則成五法印。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盤幽靜。

大乘釋教則以諸法實相作為法印,稱一實相印。所謂諸法實相,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穩固之理,此系佛陀覺悟之內容,本然之真實。釋教以為,世俗熟悉的一切徵象均為假相,唯有脫節世俗熟悉才氣显示諸法常住穩固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

四諦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着實。四諦即:(1)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循環,充滿了痛苦煩惱。(2)集諦:集是聚集、蘊蓄、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泉源。謂一切眾生,由於貪、瞋、痴等造成種種業因,從而感招未來的生死煩惱之苦果。從基本上來說,眾生痛苦的泉源在於無明,即對於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正由於無明,眾生才處於貪、瞋、痴、慢、疑、惡見等等煩惱之中,由此造下種種惡業;正由於造下種種惡業,又使得眾生未來要遭受種種業報。這樣頻頻作法自斃,循環不休。(3)滅諦:指痛苦的寂滅。滅絕三界煩惱業因以及生死循環果報,到達涅盤寂滅的境界,稱為滅。(4)道諦:指通向寂滅的蹊徑,主要指八正道。釋教以為,遵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脫離生死循環的苦海,到達涅盤寂滅的境界。

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種悟道成佛的途徑,又稱八聖道。即:(1)正見:準確的看法,脫離一切斷常邪見。(2)正頭腦:準確的頭腦,脫離一切主觀劃分、顛倒妄想。(3)正語:準確的言語,也就是不妄語、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4)正業:準確的行為流動,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等,諸惡莫做,眾善推行。(5)正命:準確的生涯方式,即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和營生方式,如賭錢、賣淫、看相、占卜等。(6)正精進:準確的起勁,去惡從善,用功修行,不懶散過活。(7)正念:準確的念法,即憶持正法,不忘釋教真理,時時以惕勵自己。(8)正定:準確的禪定,即專註一境,身心幽靜,遠離散亂之心,以釋教智慧去觀想事物的原理,獲得人生的覺悟。

十二因緣

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環節一環套一環,順逆都相互緣生緣滅,故稱十二因緣。詳細而言:(1)無明緣行:無明,指眾生對佛法真理、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狀態。正由於無知,由此發生行,即盲目的感動,亦即意志流動。(2)行緣識:正由於有意志流動,因而發生心識,識即精神流動,指根據意志流動投生后發生最初的意識。(3)識緣名色:由於心識流動而形成精神和物質的胎質。名,指觀點,精神方面;色,指色質,物質方面的形體。(4)名色緣六處:六處,又稱六入,在此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熟悉器官。這時,胎質逐漸成熟,即將降生。(5)六處緣觸:觸指接觸,指胎兒出生后,六種感受和熟悉器官與外界接觸。(6)觸緣受:受即感受、接受,由於身心逐漸發育,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接觸頻仍,而發生響應的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7)受緣愛:愛指愛欲、貪愛,隨着歲數的增大,在不停感受的基礎上發生劃分心,有了愛惡之情。(8)愛緣取:取即執着、追求,正由於有了貪愛,到了成年以後,愛欲強盛,最先對外界執着追求。(9)取緣有:這裏的有,指頭腦、行為所發生的難以抹掉的結果,即業,分為善、惡、無記三種性子的業。由於執着,造下了種種業。(10)有緣生:正由於有了業,這種業一定發生未來的果報,使人在死後重新投胎受生,從而導致下世的再生。(11)生緣老死:有了生則一定招致老、死。這樣,十二個環節輾轉不停地生死循環,互為因緣,即是十二因緣。由此可見,眾生之以是有生死循環種種痛苦煩惱,泉源在於無明,即對生涯真實的無知。反之,只要破除無明,就可以滅除生死循環的痛苦而獲得解脫。佛說:“無明的起源不能見,不能假定在某一點之前沒有無明”;但同時,佛又說:“通常真正見到苦的,必也見到苦的生起,必也見到苦的止息,必也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

十二因緣包羅已往、現在、未來三世,有兩重因果關係,稱為三世兩重因果。(見下錶)

無明 已往二因

識 已往現在一重
十 名色
二 六處 現在五果
因 觸
緣 受 三世兩重因果

2021年屬龍犯太歲怎麼化解,屬龍的2021年帶什麼轉運

取 現在三因
有 現在未來一重

老死 未來二果

因果業報

因果,或稱因果律,為釋教教義系統中,用來說明天下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謂一切事物皆由因果規則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若否認這種因果之理的存在,則稱“拔無因果”。《地藏輪經》雲:“拔無因果,斷滅善根”。《中阿含經》卷14雲:“不畏後世,無惡不作”。

釋教在因果問題上否決四種邪執:(1)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的緣故原由歸結為大自在天等超人格的氣力。(2)無因有果,即認可現存的徵象天下為果,但此果的緣故原由是難以探討的,故否認此果的原由。(3)有因無果,即認可現存的徵象天下為因,但此因的效果是難以探討的,故否認此因的效果。(4)無因無果,即否認因果二者,不認可一切因果。

釋教以為,眾生的行為能引生異時之因果,善之業因必有善之果報,惡之業因必有惡之果報,此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或稱善因樂果、惡因苦果。這種因果之理,儼然不亂,稱為因果業報,又作因果報應、善惡業報。若從實踐修行上論因果關係,則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這稱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又一樣平常所謂三世因果,多系指異熟因和異熟果之因果關係而言。亦即以為現世之罪福苦樂,乃宿世所造善惡諸業的果報;現在生之善罪行為,亦必將影響來生的罪福報應。《因果經》雲:“欲知已往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與三世因果親熱相關的是三時報業,所謂三時報業,即憑證善惡業因所招感異熟果的時間,分為:(1)順現業,即現在世造業,現在世受報。(2)順生業,即此世所造業,下一世受報。(3)順后業,指今生所造業,在多世以後受報。《大寶積經》雲:“倘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對因、緣、果的詳細剖析,釋教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響應因、遍行因、異熟因;四緣即:因緣、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五果即:異熟果(又稱“報果”)、等流果、士用果(又稱“士夫果”)、增上果、離系果(又稱“解脫果”)。以上觀點的詳細寄義在此不詳細先容。

與因緣果報親熱相關的一個觀點是業。業,音譯作羯磨,做作之義。意謂行為、作用、意志等身心流動。若與因果關係連繫,則指由已往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的氣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之果的力用,稱為業力。業的果報,則稱業報,又稱業果,即善惡業因招致的苦樂果報。業,本為印度自古盛行的一個主要頭腦,釋教繼續並生長了這一頭腦,作為佛法的主要內容。

要指出的是,釋教雖然強調因果規則是普遍的宇宙紀律,但並不認可宿命論。釋教在強調業力的同時,也充實一放心力的作用。以為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業力與心力是相互作用的。《優婆塞戒經·業品》雲:“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宗喀巴顯密次第科頌》雲:“業果若不定,便成無因果;業果若決議,眾生不成佛。當知業可轉,如二水相投:熱多冷從熱,冷多熱從冷”。徹悟禪師雲:“業由心造,業隨心轉”。

三界六道

三界六道是釋教業報循環說的主要內容。釋教以為,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痴等)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循環的果報,如車輪之迴轉,永無盡止,故稱循環,或生死循環、循環轉生。

三界,指眾生所棲身的三種天下,或者說三類生計形態,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指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睡眠欲等多種慾望的眾生所居之天下,其間男女參雜而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欲界眾生的苦樂相差很大,包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六欲天(即欲界六天)。因欲界為六道眾生雜居之地,故又稱雜居地。

色界,指遠離欲界淫、食之欲而仍具有清凈色質的眾生所居之天下。這裏的色,指色質,亦即物質。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欲染,無男女之別,其眾生皆由化生,以灼爍為食物及語言。其身體及物質環境皆清凈美妙。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為四級,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其中,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天,第四禪有九天,共十八天,稱色界十八天。

無色界,指逾越物質(色)之天下。此界唯有受、想、行、識四種精神徵象而沒有物質徵象(色)。此界眾生無身體,亦無物質環境,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中,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分為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稱為無色界四天。

欲界、色界、無色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異,但都屬於生死循環之迷界,故為聖者所厭棄。

六道,又稱六趣,指眾生以自己所作的行為(業)而趣向來生的六種生計形態或生計天下,亦即眾生生死循環的六種去向,劃分是:天道、人性、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天道、人性、阿修羅道被稱作三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被稱作三惡道。除了天道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以外,其餘五道皆屬於欲界。六道與三界的觀點是相互重合的,通常稱三界六道。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指為追求智慧、獲得覺悟而進入涅盤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式和途徑。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七個方面。

四念住,又作四念處,指四種以智觀境的方式,即:(1)身念處,觀身不凈,觀此色身皆是不凈,破除凈想的顛倒。(2)受念處,觀受是苦,觀一切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悉皆是苦,破除樂想的顛倒。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3)心念處,觀心無常,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破除常想的顛倒。(4)法念處,觀法無我,觀諸法皆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破除我想的顛倒。

四正勤,又作四正斷,指四種準確的修行起勁,即:(1)已生惡令其斷滅。(2)未生惡令其不生。(3)未生善令其生起。(4)已生善令其增進。

四神足,又作四如意足,指四種可以獲得神通如意的定,即:(1)欲神足,由希慕、意欲提議的定力,可得神通轉變如意自在。(2)勤神足,又作精進神足,由精學習行提議的定力,可得神通轉變如意自在。(3)心神足,又作念神足,由心念提議的定力,可得神通轉變如意自在。(4)觀神足,又作頭腦神足,由觀想、頭腦提議的定力,可得神通轉變如意自在。

五根,又作五無漏根,指五種能生起、增上一切善法的基本,即:(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精進根,於正法修行,精勤不停。(3)念根,於正法憶持不忘。(4)定根,修習禪定,心不散亂。(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晰。

五力,指由五根增進所發生的力用,即:(1)信力,信根增進,能破除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進,能破除懈怠。(3)念力,念根增進,能破除雜念。(4)定力,定根增進,能破除昏沉散亂。(5)慧力,慧根增進,能破除煩惱及三界見思之惑。

七覺支,又作七覺分,指到達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即:(1)擇法覺支,以智慧鑒別、選擇所修之法的真偽、正邪。(2)精進覺支,勇猛精勤地修習正法,無有間雜。(3)喜覺支,契悟正法,心得歡喜。(4)輕安覺支,又作除覺支,斷除諸見煩惱,得身心輕安愉快。(5)念覺支,頭腦、憶持所修之正法。(6)定覺支,攝心不散而入定境。(7)舍覺支,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心無掛礙。

八正道,又作八聖道,指通向涅盤解脫的八種準確途徑。詳細內容見前面所先容。

涅盤

涅盤,意譯作滅、寂滅、滅度等,是釋教修行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一樣平常指破除煩惱、無明后所證得的精神境界,這是一種不生不滅、逾越生死、永恆安樂的境界。此外,泛起於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迦牟尼),其肉體之死,稱涅盤(寂滅)、般涅盤(圓寂)。厥後,也將釋教高僧大德的殞命,稱作涅盤、般涅盤。

小乘釋教將涅盤分為有餘依涅盤和無餘依涅盤,或略稱有餘涅盤和無餘涅盤。前者雖斷煩惱,但肉體(殘餘之依身)仍然存在;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肉體(殘餘之依身)已滅,生死之因已盡,眾苦永寂。

大乘唯識學派則將涅盤分為原本自性清凈涅盤、有餘依涅盤、無餘依涅盤、無住處涅盤四種。原本自性清凈涅盤,指一切事物的原本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亦即真如、實相;無住處涅盤,或略稱無住涅盤,指依於智慧,破除無明,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眾生而不滯於涅盤之田地,即所謂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盤。

北本《涅盤經》卷22稱,涅盤具足常、樂、我、凈,謂之涅盤四德。涅盤境界為永遠穩固之覺悟,謂之常;涅盤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涅盤境界自由自在、毫無約束,謂之我;涅盤境界無煩惱之染污,謂之凈。南本《涅盤經》卷3稱,涅盤具足常、恆、安、清凈、不老、不死、無垢、快樂,謂之涅盤八味。以涅盤八味配涅盤四德,則常、恆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凈、無垢為凈。

總之,涅盤是一種逾越生死循環之迷界而獲得覺悟、解脫的絕對境界,它雖然是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因而是唯一穩固的、永恆的。這種境界是釋教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一種不能言說、不能思議的逾越人天福報的最終存在狀態。而且,涅盤境界並不是只有死後才氣到達。只要證得這種境界,生與死的劃分對質道者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不管是在生照樣死後,他都將永遠處於沒有煩惱、沒有疑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

密宗法義

在釋教教義中,密宗的教義系統具有其顯著的怪異征。密宗以為,釋教其它諸宗的教義,是作為應化佛的釋迦牟尼對娑婆天下的眾生所作的教養,是顯教;惟有密宗的教義,是作為法身佛的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在法界心殿對金剛薩埵等從心流出自內證之內眷屬,宣說佛自內證之境界,深妙隱秘之隱秘竅門,是大日如來的真言教法。密法於釋迦牟尼入滅后之八百年,由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親從金剛薩埵受之而撒播於世。

密宗的兩部基本經典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以《金剛頂經》為基本經典,依此書所畫之曼荼羅,稱金剛界曼荼羅;以《大日經》為基本經典,依此書所畫之曼荼羅,稱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和胎藏界,為密宗的基本二部。密宗以為,宇宙中的一切皆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所展現。金剛,喻如來之隱秘智慧;如來內證之智德,諸佛所成就的妙考察智、一致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等智慧,其體堅硬,能摧破一切煩惱而不為一切煩惱所破,犹如金剛之堅硬,故稱金剛界。胎藏,有隱覆、含藏二義;如來之清凈理性(即始終穩固之本具理體,原本存在之永恆悟性),存在於一切之內,由大悲哺育,犹如胎兒在母胎之內,或謂如來的理法身具足一切好事,然隱藏在煩惱中而不展現,故稱胎藏界,又稱大悲胎藏界。

密宗的基本頭腦是《大日經》中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基本,利便為事實”。其大意是指,首先要提議立志成佛的菩提心,這是成佛的種因;其次要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這是增進種種菩提好事的基本之所在;再者,為證得菩提,救度眾生,可以運用一切利便竅門,在一定情形下,可以不拘泥於某些戒律。

密宗法義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綜合成“六大要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等。

所謂“六大要大”,指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乃諸法之體性,為組成有情無情一切世間萬法之要素。其中,前五大為色法,后一大為心法。地大,指一切堅性的器械;水大,指一切濕性的器械;火大,指一切暖性的器械;風大,指一切動性的器械;空大,指一切無礙之物;識大,指一切諸法的了別特徵。密宗以為,有情識的生物有心,叫有情有心;無情識的草木金石也有心,只不外草木金石之心犹如靜水無波,或犹如動物蟄伏冰凍了而已,叫非情有心,例如花木向陽盛開,即是花木有心而向陽。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遍滿一切法界,雖一塵一毛亦必具有六大,無一不為六大所造。換言之,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互具其它,互遍無礙,即六大無礙之義。

所謂“四曼相大”,即四種曼荼羅周遍於萬法,攝盡萬法之相狀。曼荼羅,意譯壇、壇場、輪圓具足、群集,有輪圓具足、極味無比、養育佛種、群集聖眾之義。密宗用來形容菩提田地萬德圓滿之佛果。密宗行者在修法時,將曼荼羅作為觀想的工具,然後將自己置身其中,將“我”與“佛”變為一體,以到達即身成佛的境界。在此,曼荼羅也是密宗修行的壇場、道場。所謂四種曼荼羅,即:(1)大曼荼羅,指諸尊相好具足之身;是示意宇宙全體的形相,是萬事萬物的普遍之相,相當於大日如來的相好具足身。(2)三昧耶曼荼羅,指諸尊所持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示意本誓的標幟;相當於大日如來的意密。(3)法曼荼羅,指諸尊之種子及真言;相當於大日如來的語密。(4)羯磨曼荼羅,指諸尊之威儀事業;相當於大日如來的身密。

所謂“三密用大”,指身、語、意三密之作用周遍於法界,賅遍宇宙萬有。密宗以為,佛之三密不能思議,一切形色為佛之身密,一切音聲為佛之語密,一切觀想意念為佛之意密。眾生身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意觀本尊(意密),則稱眾生之三密。佛之三密加護、攝持於眾生之三密,稱為三密加持。佛之三密與眾生之三密響應融合,稱為三密響應(三密瑜伽)。若修行者能與本尊三密響應(三密瑜伽),到達與本尊一體化,則可以即身成佛。
由於密宗的修法頗為神秘而龐大,有結印、持咒、觀想、結壇、供養本尊,修氣、脈、明點,以至樂空雙運等,密宗的本尊也多為忿怒諸尊,形象猙獰陰險,有的雙身赤裸擁抱,且多以骷髏、毒蛇、人首、遺體等為裝飾,眾人對此頗多誤解。因此,密宗異常重視師徒親傳,強調密宗不能濫學。藏密在歸依三寶之上,更置歸依上師(喇嘛)一項,共為四歸依。

賢友您好!我想向您討教一下若何修學南傳釋教,我的q是:1033428775,希望您能不惜見教,感恩!

阿彌陀佛。善友,您可以上網去搜卡瑪蘭迪禪師,或者需要的話,也可以給您一些南傳的群,建議您先去禪修過幾回再說。以前我隨學過卡瑪蘭迪禪師的四念處禪修。

十二生肖農曆二月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