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在家學生若何教育孩子(上)(詳解)

十全十美是什麼生肖

贍養後裔是我們每小我私人的義務和責任,因此不管你是什麼人,教育孩子是第一大事,稀奇若是你照樣一名學佛人,那加倍不能忽視了,在《善生經》里就曾經寫過,怙恃當以五事養育子女。而這五事,則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惡;二是教授子女準確的處世原理;三是體貼敬服子女;四是為子女放置好婚姻生涯;五是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質條件,知足他們的正常要求。

培育子女的感恩看法

現在社會的民俗越來越差了,這是由於社會高速生長所造成的惡果,有些家長由於捉住了時機,自己生長起來了,以是對孩子的教育就忽視了,只要孩子想要的,通通都給買,這是一種高度的寵溺徵象,豈論富貴照樣貧窮,現在大多都是云云。像這類孩子,以後的性格一定會異常惡劣,作惡是一定的,以是我們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要讓他具有孝順、尊重、感恩的心性。以是教育孩子,要讓他從小培育感恩的看法,不只知道謝謝怙恃的恩惠、先生的恩惠,也能夠謝謝社會的恩惠、國家的恩惠。他有這個感恩的看法,就是他的財富,有助他開創未來的美妙前途。

培育子女的慈悲胸懷

現在的年輕人,許多都不知道慈悲是什麼,經常回做出許多不穩健的事情,例如打架鬥毆、負氣、鬧情緒等等,這樣的子女,未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因緣的,以是最要緊的是讓後裔有慈悲的胸懷。這裏的生意方式有幾種,一是讓子女明了眾生同等的主要性,還要讓他養成優越的處事習慣,例如要教他敬服小動物,教他不欺壓弱小。使他們學會尊重生命,關愛他人。若是孩子缺乏慈悲心、泛愛精神,未來到社會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

閱讀推薦:現代人的念經方式(上) 現代人的念經方式(中) 現代人的念經方式(下)

宗教釋教,在家空學生應該怎麼看待情緒生涯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最主要的是在自己一樣平常生涯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所謂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然後才氣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將修行和現實生涯相連繫,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若是脫離現實生涯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一定是在世間才氣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要知道,從體上講,菩提和煩惱是沒有兩樣的,萬萬不要脫離了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着實平時的生涯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獲得刷新與逾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生肖龍女生的缺點(講解)

說到修佛學佛修行,許多人以為,找個清靜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紅塵才可修,或者搞個閉關、出家才氣修,卻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將修行和現實生涯相連繫,法法是心,塵塵是道。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消息體安然”。行住坐卧甚至用飯穿衣、種地砍柴、游山玩水,無不是參禪悟道。若是脫離現實生涯而尋道覓法,反而會離道更遠。

一切修行不能脫離世間,脫離世間的修行永不能能成就。

一切如來示現八正道成佛,一定是在世間。

一切菩薩一定入世、度生。

一切大羅漢即便經由八萬四千大劫,照樣要回到世間,照樣要入世度生。

一切天下有三界,跳出三界,卻無個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欠好世間法,而妄圖修行成佛,是沒有可能的。

即即是帶業往生,在極樂天下修行,也只是暫時不還宿債,早晚照樣要來這個天下了清債務,絕不是永不再來的。

正如南懷瑾老先生在《南禪七日》里所講,成佛做祖了怎麼樣,照樣要來渡眾生的。

以是修睦世間法很主要,是基礎。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這是許多學佛人背得爛熟的話;在六祖許多精鍊的語句中,這也是其中的一句。說來容易,真正明白了、執行了的人照樣少見啊!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如化,一定是在世間才氣覺悟到,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沒有世間,你又哪兒去求覺悟呢?哪兒去找菩提呢?要知道,從體上講,菩提和煩惱是沒有兩樣的,萬萬不要脫離了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煩惱都不會用,喜怒哀樂都沒有了,你說這象什麼佛!該喜則喜,該怒則怒,喜怒哀樂的個性就是菩提。佛經上說:“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義不二故。”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說,浪子轉頭金不換,沒有轉頭時,胡作非為是張三,轉頭后,循分守己、助人為樂的照樣誰人張三。轉頭做好事的誰人氣力,就是他以前干壞事的誰人氣力嘛。以是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萬萬不要脫離世間,脫離自己的煩惱到別處去求什麼法。你要在世間深悟到世間的真相,倒過下世間的一切煩惱都釀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若是沒有這些喜怒哀樂,佛又用什麼來給眾生說法呢?用什麼利便來接引眾生呢?佛是煩惱學的專家,是煩惱學的大博士,其緣故原由,佛就是從煩惱中鑽出來的,深通煩惱,故能明晰一切眾生的煩惱,也才因之確立了種種降伏煩惱、轉煩惱成菩提的法。以是“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走遍天下,哪兒找獲得長角的兔子呢?這四句簡直太好太妙了,可以說是禪宗的總綱。

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凈地方,去閉關。你見那些閉關的有幾個樂成的?“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閉關是有大成本才行的。這些人不明白佛法在世間,只有在世間才氣覺悟的原理,也沒有半焚燒候,就去閉關,往往煩惱一來,想妻子了,想酒肉了,想同夥了,想熱鬧了,效果是閉不了幾天。有的人倒有勇氣,強撐着,效果弄出病來。有些人倒是有“功效”,效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廢人。要多些時間看看自己,看自己做過的事,用以上來對照,不照已,照心。

是指佛祖相傳頓教之法。,「世」有遷流的意思,「間」有界線的意思。世間與天下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講世間,一樣平常講兩種世間:一種是「有情世間」,另外一種是「器世間」。佛法就在世間內里,不需要脫離世間去求取正覺。儒家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能以為道也。」若是脫離世間做人的天職,去尋覓菩提覺道,就好比向兔子頭上去找角一樣的傻。兔沒有角,就好比脫離世間,決議沒有菩提一樣。古德也常用金與器來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若舍器去求金,就與求兔角是一樣愚痴。

世間一切諸法,佛在《法華經》為我們作「如是」之解,所謂「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事實如是」,能見到這十概略領,你就能見到百界千如。見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間覺,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分作三句讀。以「相」來說,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個字有三種讀法,十個字合起來就三十種讀法,從這個讀法內里,我們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修學果真能遵照十如是專心,時節因緣成熟,頭頭是道,遇緣觸着,當下豁然大悟。這種境界,在古代遵照這種方式修行見性的人許多。由此可知,佛法最主要的是在自己一樣平常生涯中,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所謂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然後才氣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可見,迷就叫世間,覺就叫凈土,隨其心凈即佛土凈,迷悟在心,不在境界。以是,境界確實是「如」、「是」;換句話說,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錯誤妄見。昔人說:「百千竅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轉變,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原本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同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我們要是

能稍稍體會得,與佛又有什麼不相同呢?以是,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貪瞋妄念,脫離一切善惡的妄想,行住坐卧,觸目遇緣,與佛之妙用也沒有什麼不相同的。昔人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從那裡起來?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至心。所謂「但息妄緣,即如如佛」,這就是常住至心,這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慧律法師也曾開示過:學佛要能有準確的修行觀,才氣開啟內在本有的智慧。有的釋教徒在尚未學佛以前還算是很快樂的,然則學佛以後,他自己以為痛苦,旁人也跟著憂傷。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來找我,向我「討回」他的妻子。他埋怨:「從他太太學佛以後,天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做修行的作業,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課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抵家裡,肚子餓得不得了想用飯,她卻叫我帶著小孩去館子吃。」云云,通常協調的生涯不再,增添的是逐日牢靠的爭吵。
在家居士有心學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須認清晰自己與出家的法師在修行上是有劃分的;豈論修行的基本態度或修行的方式都應該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為他一生的職志,逐日必須花許多時間在念經、拜佛或打坐等等,與修行相關的作業上。而在家居士就無法做到云云,由於若是你天天花十多個小時來做作業,效果往往是造成伉儷情緒破碎、親子疏離,友誼消逝。由於你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學佛就釀成了一種痛苦與肩負。 事實上,修行一定要落着實生涯當中,絕不是有了師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用飯。學佛了,更應先盡到自己為人婦、為人母的本份,將家庭摒擋照顧好之後,這樣,你用多餘的時間來念經拜佛、親近三寶,不僅家庭協調完善,而自己也更能以觀照的功夫來突破貪慾與執著,巧妙地思惟若何運用佛法待人處事,云云,智慧才氣獲得提升與開發。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着實平時的生涯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獲得刷新與逾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宗教釋教,在家空學生應該怎麼看待情緒生涯?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有一節叫做:九、諭在家善信 甲、示倫常大教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性,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着實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釋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性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遠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若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推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空學生。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仰藥葯,后服良藥。欲其身輕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正)與丁福保書 ◎汝已授室,當常以悅親之心為念。伉儷相互尊重,不能因小嫌隙,或致伉儷不睦,以傷怙恃之心。中庸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怙恃其順矣乎。蓋言伉儷,兄弟友善,則怙恃心中順悅也。現為人子,不久則又為人父。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後裔。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光老矣,不能常訓示汝。汝肯起勁盡子道,則便可以入聖賢之域。未來往生西方,乃汝所得之法利也。(續)復周法利書二 ◎人生世間,善惡各須輔助,方克有成。雖天縱之聖,尚須賢母賢妻,以輔助其道德,況其下焉者乎。以故太任有胎教,致文王生有聖德。故詩讚其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然此但約文王邊說。若論太姒之德,固亦可以輔助文王之道。如兩燈互照,愈見灼爍。兩手互洗,方得清凈。由是言之,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範,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為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泰半,蓋謂此也。(正)馮宜人往生事實發隱 ◎教子女,當於基本上著手。所謂基本者,即孝親濟眾,忍辱篤行。以身為教,以德為范。如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巨細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預知,況出模乎。近眾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無天姿者,復歸頑劣。以於幼時失其局限,如熔金傾入壞模,則成壞器。金固一也,而器則天淵懸殊矣。(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善教後裔,俾彼悉皆為賢人,為淑媛,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後裔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後裔中含之。(三)復神曉園書 ◎女人臨產,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殞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種種危險,及兒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若於將產時,至忠實切作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能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若至忠實切念,決議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並兒子驚風等患。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作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議不須一刻功夫,即得安然而生。菩薩救眾生之心,深切於世之怙恃愛後裔之心,奚啻有萬萬億恆河沙倍。是以臨產之婦,能朗念菩薩名號者,為極靈極效之最上妙法。見續編復周伯遒書。外道不明理,死執尊重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班念經老太婆,視生產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雖裸露不凈,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只無有罪行,且令母子種大善根。此義系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外為之提倡而已。藥師經,說藥師佛誓願好事,故令念藥師佛。而觀音名號,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藥師佛,而可念觀音也。(續)一函遍覆 ◎求子之道,人多背馳。汝欲得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之子,須依我說,方可遂心。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慾,以培先天。第二,敦倫行善,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見續編禮念觀音求子疏。眾人無子,多娶妾媵,常服壯陽之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以秕稻種之。或不出。或出,亦難成熟。第一要斷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當與婦說明,相互均存此念,另屋棲身。若無多屋,決須另床。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看成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雜念。待身養足后,待婦月經凈后,須天氣清明,日期祥瑞,夜一行之,必得受孕。往後永斷房事,直到生子過百日後,或可再行。婦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宮常開,致易墮胎。此種隱諱,人多不知。縱有知者,亦不願依。切勿謂光乃出家人,論人行房事,不知此事是世間第一生死樞紐。正宜拯救。見三編復蔡錫鼎書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夭折,不知自己不善專心,反說命欠好,反將行房當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紛歧定要錢。存美意,說好話,行好事,凡無利益之心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氣勃勃。又須志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星期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到雖好念,也要心存尊重,宜穿衫褲,不能赤體。宜默念,不宜作聲。默念若字多災念,可去南無二字,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無礙。汝如是故意、行事、念,亦令汝婦,也如是故意、行事、念,及至臨產還念。臨產不能默念,要作聲念。旁邊照應的人,須高聲幫他念。管保了無苦痛難產之事。臨產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氣病。女人一受孕,不能生氣,生大氣則墮胎。兼以乖戾之氣,過之於子。子之性情,當成兇險。又喂兒奶時,必須心氣和平。若生大氣,奶則成毒,重則即死,輕則半日一日死,決無不死者。小氣毒小,雖不死,也鬚生病。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後裔,死的多,病的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樣。生了大氣,萬不能喂兒奶,須當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氣和,過半天再喂。喂時先把奶擠半茶碗,倒了,奶頭揩過,再喂,就無禍殃。若心中照樣氣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則不死,也須大病,此事古今醫書,均未發現。近以閱歷,方知其禍。女子從小,就要學柔和謙遜,厥後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後裔小時死病,多一半是其母生氣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該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殺後裔,不知有幾恆河沙數,可不哀哉。汝為悅親,故為汝詳說。須勸汝母食齋念經,求生西方。汝與汝妻,亦各如是。(三)復張德田書 乙 勖居塵學道 ◎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乃達人名士,及愚夫愚婦,皆所能為。勉力修持,以在家種種繫纍,看成當頭棒喝。長時生此厭離之心,庶長時長其欣樂之志。即病為樂,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歡,下不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見聞,增進凈信,何樂如之。(正)復周群錚書五 ◎人生世間,不能無所作為。但自殺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好事。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加倍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正)復寧波某居士書 ◎所言培植好事,當以開人知識者為第一。現今增廣文鈔已經排完,尚未結收。令弟若肯任若干,自己施送。俾一切閱者知往生凈土之以是然,以此好事,為其父作往生之券,加以至誠,必可如願。是為最有利益真實好事。(三)復徐蔚如書 ◎若大通家,則禪凈雙修,而必以凈土為主。若通俗人,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眾善推行,一心念經,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時無奇,而其利益不能思議。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經,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劃分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正)復謝誠明書 ◎以左右之才論,當依光所說,其為利益大矣。否則擇一幽靜隱晦之處,力修凈業,將早年所得之學問文章,拋向東瀛大外洋,作自己原是一無知識之人,於不生劃分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號,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原本面目。從茲高豎法幢,俾一切人同歸凈土法海,生為聖賢之徒,沒預蓮池之會。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矣。(三)複葉玉甫書 ◎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複本有至心,是名為空學生,豈在兩根頭髮上論也。仗此美意,勉力學道,孝弟修而閭里浸染,齋戒立而殺盜潛消。研究凈土經論,則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謨。以凈土竅門諭親,以凈土竅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即是道場。以怙恃兄弟妻子同夥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凈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正)復林介生書一 ◎且勿謂吾家素寒,不能廣積陰德,大行利便。須知身口意三業皆惡,即莫大之惡。倘三業皆善,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報應,侃侃鑿鑿。依安士全書等所說,為其演說。令其始則漸信因果,繼則篤信佛法,終則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一人如是,好事尚無量無邊,況且多人。然須躬行無玷,方可浸染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推行,別人自能相觀而善矣。豈在資財多乎哉。(正)復高邵麟書一 ◎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世間醫士,只能醫身。縱令著手成春,究於其人神識效果,了無所益也。汝既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為人治病。則當於醫身病時,兼寓醫心病法。何以言之,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須隔離房事,方可速愈。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食齋,又復至誠念經,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儻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癒。其人,與其家怙恃妻子,望愈心急,未必不願依從。儻肯依從,則便種出世善根,從茲生正信心,后或由此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則於彼於汝均有大益。至於斷欲一事,當以為治病第一要法。無論內證外證,病未十分回復,萬不能沾染房事。(正編文鈔壽康寶鑒序文,專治此病,宜詳閱之。編者敬注)一染房事,小病成大,大病或致立死。或不即死,已種必死之因。欲其不死,亦甚難甚難。縱令不死,或成孱弱廢人,決難保其康健。不知自己不善攝養,反說醫生無真本事。無論男女,童貞未亡人不宜說。余俱無礙。均當侃侃鑿鑿,說其利害,俾彼病易愈,而汝名亦因茲而彰。往往醫生只知治病,不說病忌,況肯令人悔改遷善,以培德積福乎。此是市井唯利是圖之負販心行,非壽世濟人之心行。況能令人因病而得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之無上利益乎。昔人云:不為良相,必為良醫,是以稱醫士曰大國手。世間醫士之名已高極,若兼以佛法,則藉此以度眾生,行菩薩道,實為一切各業中最要之業。以人於病時,得聞不專求利,志期利人,發菩提心之醫士所說,必能令病即愈,自不能不生正信依行也。欲人守信,切不能計謝禮多寡而生劃分。儻富者認真為醫,貧者只應酬了事。久之,人皆以投契而輕之。則所說利人之話,人亦不信從矣。又須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與因果報應之通三世,已往。現在。未來生死循環之經六道。有可語者,不妨以有意作無意之閑談,使聞者逐漸開通心地。知生死循環之可畏,幸了生脫死之有法。能如是者,誠可謂即世間法,以行佛法,由醫身病而愈心病。(續)與馬星樵書 ◎一切眾生,從淫慾而生。汝發心守貞修行,當須起勁。倘有此等情念起,當思地獄刀山劍樹鑊湯爐炭種種之苦,自然種種念起,馬上祛除。每見若干善女,始則發心守貞不嫁,繼則情念一起,力不能勝,遂與人作輕易之事。而一經破守,如水潰堤,從茲橫流,永不能歸於正道,實可惋惜。當自斟酌,能守得牢則好極。否則出嫁從夫,乃天地賢人與人所立之綱常,固非不能也。(三)復陳蓮英書 ◎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數倍。光吃了麵食,則精神健旺,實力足夠,音聲高峻。米則只可飽腹,無此效力。麥比參力,尚高數倍。大磨麻油,亦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服之。見續編復鮑衡士書。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總之皆不如麥之力大。(三)復蔡契誠書

年前哪些生肖會有很大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