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念經是誰

2021年生肖屬相雞人的財神方位(細解)

學空學生險些天天就要念經,這也是我們修行主要的一環,念經可以明事理,可以感悟宇宙真諦,可以識破世間妄虛,總得來講念經百利而無一害,不外初入空門的學生可能很難會明白念經的本義,以是要想更好的念經,一最先就要念“念經是誰”,等你明了這句話的寄義之後,你就真的悟了。

初學空學生剛學會打坐的時刻,心裏一定是靜不下來的,這是一個轉變的歷程,你需要煎熬,熬已往了就好,熬不外去就接着熬,然則你在這個歷程,不能光打坐,心裏要念經,念什麼佛?不是念阿彌陀佛,也不是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是念“念經是誰?”看上去很深奧,實在否則,念經是誰的意思就是你念經是哪一個,你就找到誰人誰,不是淺易的阿彌陀佛,而是更深條理的誰人“誰”。

生肖屬相鼠男生的戀愛特點(細解)

什麼時刻找到“誰”,什麼時刻就開悟。找不到,一天要找,十天要找,百天要找,千天要找,萬天要找。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萬年,都是在找這個。什麼時刻找到,什麼時刻就成才了。不能要求速率快,那是騙人的竅門。修真正的竅門,要自己起勁用功。不要有揠苗助長的想法,這是錯誤的頭腦。

念經是誰,能把一切妄念都斬斷了、一切慾念都斬斷了,就是斬盡十大魔軍,這個“誰”字,就是金剛王寶劍,什麼都斬清潔,什麼都沒有了。並不是執著那一個地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有執著,就是道心。打坐不參這個“誰”字,妄想就生出來,這樣不會開悟。參話頭就是以毒攻毒,用妄想來控制妄想,也就是用一個妄想去調伏多個妄想,到了山窮水盡無路可走時,轉身處即是開悟時。

閱讀推薦:能見佛光的四種宿緣 能見佛光的三種現因 念珠的好事

誰在念經是什麼意思

”誰在念經“四字,最着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外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用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豈論行住坐卧,“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頻頻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着實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誰在念經”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經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誰在念經”四字,念一直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好事更大。有等妙想天開,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即是欲升反墜,不能不知。

念經是誰到底怎麼參!他們講……

不能專心意識去參,由於心有善惡之分。在“誰”字上追下去,怎麼個追法呢!能不能想詳細的形象或抽象的頭腦,我問某某,他無言以對。參念經是誰,我的難題是:不能頭腦詳細或抽象的形象;一心在“追”字上追又上火;不追不頭腦,又基本逮不住或持不住“誰”,以是便妄想紛飛!答:念經是誰呢?要在念頭上參,一個字一個字要清清晰楚顯著了了單單的的字字明白。“念經是誰呢?”是自己問自己,這一句問下去,“念經是誰呢?”這一念是清清新爽的,疑情是厘厘顯著的,整個身心處於疑情的狀態。這一句問過了,若沒有妄想,可以停一會再問第二句,停的時間是非自己掌握,太猛了會受不了,會上火,太緩了效果欠好,也容易打妄想,自己要掌握好。要身心放鬆心平氣和自然而然地參,萬萬不能用氣力來參,心不要急,念念明白心心清徹地參。 參禪是不懂想弄懂,不明了想弄明了,從而追究審問。也就是說,參禪就是以追究審問為主的,追究審問就是參禪。追究審問的基礎是什麼?就是不懂不明了不清晰。若懂了明了了清晰了,也就不用追究審問了。通常所說的頭腦,是要思量劃分對照東想西想的,念頭是一個接一個許多的。追究審問是只追一個問題,只有一個念頭,好比參念經是誰,就只有念經是誰的一個念頭,若有第二個念頭就是妄想了。固然,這個念經是誰的追究審問的念頭,是可輕可重可緩可急的,這要看詳細的情形自己掌握。我們還要知道,這個念經是誰的念頭是以不明了念經的是誰為基礎的,好比高樓大廈是建在地上的,是以地為基礎的。念經是誰是以不明了為基礎的。若念經的是誰不追究了,剩下的是什麼?是不明了。我們同時還要知道,不明了自己不是禪。若光是一個不明了,不追究審問念經的是誰,剛停下來的時刻功夫還在,時間久了功夫就退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以是,追究審問才有禪,才叫參禪。 對於不實着實在用功,把參禪當成做學問的,在此就不多講了。 關於心意識的問題,實在,對於剛最先參禪的人來說,脫離了我們這個天天二六時中都在用的妄想執着的心意識,你用什麼去參?脫離了心意識的也許只有兩種,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或磚頭瓦塊土壤等類物質,再就是已經大徹大悟的人。簡樸講,我們一小我私人就一個心,一天到晚用的就是這個心,一小我私人沒有兩個心,用功固然也是在這一個心上用。若脫離了這個心,就與自己沒有關係了,還談什麼用功!固然,對於凡人來說,心與身是聯繫在一起的。用功的歷程中,身心都是會不停轉變的,用功的歷程,也就是身心獲得不停轉化的歷程。最基本的,是要不停用功就行。開悟的人也並不是就沒有心了,他的心是去除了塵垢的真如佛性的心。 關於能不能想詳細或抽象的形象的問題,我們要知道,打妄想是一個念頭,參念經是誰也是一個念頭。差其餘是,參禪的念頭是專一的,妄想的念頭是雜亂紛飛的。參禪的狀態是身心處於疑情的狀態,妄想的狀態是身心處於喜怒憂思……等種種的狀態。參禪是不明了念經的是誰,但又一定要弄明了,自己問自己:念經是誰呢?這樣一追問,整個身心就處於疑情的狀態中。要把住疑情的這個“場子”。心不外馳,要“看”住自己。若有妄想或心不專一,就再問一句。總之,心是在話頭疑情上面搞,固然也要知道自己的功夫是對是錯是進是退,要知道自己身心的狀態是好是歹,心是在“自己”這方面搞。另外想一個形象是無中生有是向外馳求是打妄想,絕對是錯誤的。 話頭一追究,整個身心就處於疑情的狀態中,也就是說,這時,身心的狀態就是疑情的狀態,疑情的狀態就是身心的狀態,不需要其餘形象。要清晰知道自己的身心的狀態,胸有定見,否則,禪也是沒設施參下去的。 關於“誰”字,說來話就長了,在此只簡樸講一講。1.單參一個誰字是不行的。2.‘誰’字前面是一定要加定語的,如念經的是誰或拖死屍的是誰。單單的一個‘誰’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應該是簡樸的知識!3.祖師的公案成千上萬,帶‘誰’字的話頭實在是少少的,那麼多不帶‘誰’字的話頭,一樣可以開悟的。4.帶‘誰’字的話頭固然是很好的。好比念經是誰的這個‘誰’字指的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以是帶‘誰’字的話頭如念經的是誰,是直達心源的,參得好是可以徹悟的。5.雖然‘誰’字指的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這對於沒有開悟的人來說,都只是聽來的或學來的一種頭腦熟悉或知識,真正的真如佛性,沒有開悟的人是從來就沒有見到或感受到的,只有大徹大悟的證得了自己的真如佛性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道的。以是,對於通俗的人來說,念經的是誰是不明了的!更詳細的註釋請看我寫的《參禪入門65題》參禪入門65題

怎樣參“念經是誰”

怎樣參“念經是誰”?
——虛雲僧人談用功辦道方式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放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厥後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往往數他人至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脫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話頭許多,如“萬法歸一,一歸那邊”,“怙恃未生前,若何是我原本面目”,等等。但以念經是誰,為最通俗。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語言,頭就是語言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着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手杖。何謂疑情?如問念經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然則用口念呢?照樣專心念呢?若是用口念,睡着了另有口,為什麼不會念。若是專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了,便在“誰”上提議稍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停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着他;疑念不在,再稍微提起。初專心時,肯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能生劃分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經是誰”四字,最着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外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用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豈論行住坐卧,“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頻頻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着實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經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經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經是誰”四字,念一直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好事更大。有等妙想天開,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即是欲升反墜,不能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逐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逐漸功夫熟練,不疑而自疑。也不以為坐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有身心天下,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停,這才叫做疑情。現實提及來,初時哪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刻。這時刻是一個大關口,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許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凈凈,空樸陋洞。若疑情沒有了,即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吸煙,一線綿延不停。用功到這境界,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性:“一物不未來時若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未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其中風景,如人飲水,心裏有數,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境界的人,自然明了,未到這境界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生肖屬相龍的文化象徵(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