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坐禪修行,坐禪是修身照樣修心

什麼面相的男人最薄情寡義

坐禪即打坐,在釋教之中還被稱為“跏趺坐”。這是修行人常用的一種修行方式,我們都知道釋教考究內因和外在,即因緣。以是我們要想有所成就,第一要做的就是堅持修行,第二就是堅守戒律,這兩點的作用都是為了輔助我們戒除一切不良生涯習慣,這就是坐禪的作用,那麼坐禪到底是修身照樣修心?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坐禪本質上是修心,為何這樣說?我們知道,釋教修行修的是心裏,清的是自己充滿雜念的心裏,以是坐禪是輔助我們去做這一點的,因此我們說它是修心裏。固然我們也不能以片面的去明白,那麼太膚淺了,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的心和身體實在是相互的,例如我們存在一個合適的環境,那麼心裏會趨於鎮靜,讓人歡喜,這一點也對我們的身體有作用,由於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個異常清凈、灼爍的狀態會引發我們的身體的康健,身體也得以獲得調整。

以是我們應該這樣說,坐禪修心,但也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獲得撫慰,也是一種修鍊的效果。固然這個修身不是指我們凡夫的肉體,在修行上來看,到了一定的境界,我們的修行是我們禪定的一個身,有些人他修行會修得很好,禪定身出來的話,六道當中的眾生都可以度。由於我們在靜坐的時刻,神識發生的意生身是可以出去的,有的高僧大德的這個身體可以到佛陀的清凈剎土,要到極樂天下聽阿彌陀佛講法都可以,在地獄當中度眾生也可以的,這個是最後修成的好事身。

閱讀推薦:燒香禮佛的意義 佛法修行,應該謝謝業障 好事迴向是什麼

出家修心拜佛坐禪有何用

凈空法師---內不動心稱「坐」;外不受誘惑稱「禪」。我這個說法人人好懂,佛經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稱作打坐,稱作坐禪。以是說行、住、坐、卧都是禪定,紛歧定要盤腿面壁,真正做到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劃分、不執著,這就稱「坐禪」,這是真正的在禪坐。

「定」示意「坐」,由於人坐在誰人地方是定的相,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坐是定相,取這個意思。紛歧定要天天盤腿面壁打坐,這個紛歧定,坐是取它的意思,心不動叫坐。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內里談到坐禪,他是怎麼說?內不動心稱「坐」;外不受誘惑稱「禪」。我這個說法人人好懂,佛經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稱作打坐,稱作坐禪。以是說行、住、坐、卧都是禪定,紛歧定要盤腿面壁,真正做到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劃分、不執著,這就稱「坐禪」,這是真正的在禪坐。你盤腿面壁坐在那裡,心裏還打妄想,有什麼用?一點用處都沒有。以是佛法用形式表法,你看這佛像是坐的,教訓我們什麼?教我們心不動、念頭不動,決不受外面境界誘惑,表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初學天天能夠靜坐一段時期,對你修定也有輔助,功夫成熟了,就不在乎形式,原理一定要懂。


凈空法師---拜佛真正的意義,我對佛這種尊重心,我今天一天當中要應用在生涯上,對人、對事、對物就像對佛這麼尊重。

,我們講「五悔」內里就包羅了星期、供養。五悔竅門是什麼?悔是懺悔,懺悔是佛法修行最主要的一個科目,說著實話,所有一切修行法一切是懺悔法。五悔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這個在此地不能細說,細說要講很長的時間。修敬!一切尊重。若是我們真正想學佛,真正要求生凈土,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一定要起勁認真去學,學敬。諸佛是一切佛,一切佛內里包羅已往、現在、未來佛。未來佛在那裡?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對佛尊重,對人不尊重,你錯了,那就是你在佛法里種個種子而已,你這一生怎麼修都不能成就。為什麼?煩惱習氣不停。

以是我們天天拜佛,拜佛的用意在那裡?我天天對佛尊重,佛一定很喜歡我,那就錯了!你拜他,他未必看到你;看到你,他也不理你。拜佛真正的意義,是要我早晨起來禮佛,我對佛這種尊重心,我今天一天當中要應用在生涯上,對人、對事、對物就像對佛這麼尊重。你真的是星期了,這麼個意思。以是今天我們看到拜佛的人許多,他是真的照樣假的?若是像早年寒山、拾得看到,在外面拍手笑話。這個拜佛像什麼?像誰人碓,舂米一樣,上上下下,不起作用。脫離佛堂,這小我私人喜歡,那小我私人怒視睛,那怎麼行?不能以。不曉得那是上課,我們在佛堂作課是上課。上課學什麼?學了要會用,學以致用,要用在生涯上,那叫真的拜佛。不能用在生涯上,你對誰人佛像拜,你白拜。拜佛是修行,怎麼個修法?原來是在一樣平常生涯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把不尊重的心、輕慢的心修正過來,一切尊重,這是修行。修正我們不尊重錯誤的行為。以是今天學佛的人許多,得佛受用的人不多。為什麼?沒有真學,學的都是皮毛、學的都是形式、樣子,沒有實質、沒有內容。以是真實利益他得不到。這是第一個禮敬。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第九集) 

釋教修心,作甚心的個性?

心的個性,即人原本固有的德性就是佛性。

關於心的個性與佛的關係,《六祖壇經》有所敘述。《六祖壇經》雲:“個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無所依處。”“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女兔男豬生肖配對姻緣

惠能把自性與佛性視為一物,隊為離白性外無別佛。所謂歸依佛者。乃是歸依白性.脫離自性.便無着落;而所謂自性,惠能更以人性說之,以為自性即在人性之中,不能離生身而另求佛。

《六祖壇經》又雲:“若識眾生,即見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吾與汝說,後裔之人.欲求見佛,但識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同等,眾生是佛。”

這裏已不但純用自性說佛,而是有了自心佛性之說,直指眾生良心本體原本是佛。而“良心”與“自性”同為精神意識,是互為內外,二而為一的。

可見禪宗強調性即是佛、心即是佛,離性別無佛,離心別無佛。由於個性是佛說直指眾生自心本是佛,縮小了眾生與佛之間的距離,使佛性人性化,打破了在家與出家、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柴之間的界線,使禪宗向世俗化邁開了要害的一步。

擴展資料:

通過道家心性中的“心”的看法來明白。

心之兩體,即心的兩重結構、兩個層面之分辨,乃道家心性論的立論基點。《老子》第49章既言“無心”,又言“渾其心”(傅弈本作“渾渾焉”),而“無心”乃“心”的反面(或另一層面),好比“心”是“昭昭察察”而“無心”卻是“若晦若昏” (第20章)。

顯然,“心”和“常心”殊為差異,乃差異層面的看法;這兩個看法也劃分了心之兩體即兩個層面。“常心”即《管子》四篇所說的“心中之心”,乃“心”的深層結構,而“心”乃表層結構,所謂“成心”、“機心”。

“心”的看法意味着理性功效(例如“思”和“知”),它的特徵是“動”,即接於物而起意;至於“常心”或“心中之心”,則居於心的深層,乃以“無思無慮,忘知忘覺”為特徵的覺解狀態和精神境界,因此虛極靜篤是其特徵。

簡樸地說,前者相當於心的理智功效,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以一種“馳於萬物而不反”的外向性方式追逐萬物,而且根據自身設定的看法頭腦(藉助於“名”)建構宇宙萬物的知識以及社會秩序和文化模式。

後者則相當於落於理智之外且為理智所不能掌握的直覺、靈感和莫名其妙的心裏體驗和實踐智慧;在心性論上,它就是成玄英用來與“真常之性”相對應的“真常之心”;在知識論上,它對應着“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且“莫之能思”的形而上的道的真理。

道家之以是把“心”劃分為“心”和“常心”(即“無心”)兩層結構,是由於繫於“心”的理智並不能趨近或掌握道的真理,而“體道”(證悟道的真理)雖不由於“心”卻也泉源於“心”,以是把靈感、直覺和妙悟歸諸心的深層,那是一個神明澹然靜居的地方。這種劃分與將“意識流動”分為“意識”和“下(潛)意識”相類。

參考資料泉源:百度百科——個性是佛

參考資料泉源:百度百科——心性論

布施如何功德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