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屬相羊佩戴什麼運氣最好
四聖諦是釋教的基本教義,所謂“諦”就是真理,如是不顛倒,“聖諦”是賢人所知之絕瞄準確的真理。“四聖諦”劃分指的是四種真理: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下面由華人網給人人詳細先容四聖諦中苦聖諦的內容。
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詳解
一、苦聖諦有八種苦,這八種苦像一條無形的鎖練,牢牢的纏繞著身心,令人煩惱、無助、陷入無法自拔的痛苦深淵。苦諦生命的徵象出現著遷流轉變的情形,叫做“諸行無常”。由於無常,以是沒有一件事物不會損壞,也沒有永遠的歡欣,當我們擁有的事物損壞時,當歡欣遠離悲痛來暫且,自因沮喪、失望而痛苦,以是“無常故苦”。
二、若遵照苦的性子來分類,它显示在人生上的可分八類:
(一)生苦
生由無明業相而來,純大苦群集,是為了蒙受應受的果報而生,因今生即是苦。人世的生,從受胎最先,在母腹中窄隘不凈,犹如處身地獄。出胎以後,有涼風、熱風吹身,有雷、電、雨、雪襲身,有貧賤富貴、相貌全缺、妍媸的劃分。另外,在生長的歷程中,有愛取有諸事,種種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悔恨憎恨,繾綣身心,使人痛苦尷尬。
(二)老苦
從少年至壯年,從壯年至暮年,實力逐漸衰羸,形色逐漸枯丑,動止不寧,精神不振,甚至飽受他人的嫌厭,視為生涯中的絆腳石。伶仃、饑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豈是身強力壯的人所能體會?
(三)病苦
由於業障臨身,或四大不調,造成身心諸般不適,終日輾轉病榻,乍寒乍熱,時痛時昏,人世地獄莫此為甚。
(四)死苦
將死之人,便有無始劫來的業相現前,在那一瞬間,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後,縹縹緲緲投生他處,轉驢胎、墮馬腹,或化作餓鬼,食入成火,或進入地獄,受無盡的刑。
(五)愛分別苦
所喜歡的人事物,因消逝、撲滅或脫離,朝暮思戀,使得身心交瘁。
(六)怨憎會苦
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怨憤不已,咬牙切齒,常思仇報。
(七)求不得苦
愛樂某事某物,全力圖之不能得,受失意喪志的苦。
(八)五陰熾盛苦
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慾的執持,显示在身心方面,為色、受、想、行、識五陰的展現,是苦的總內容。
推薦閱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句 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_ 潮汕民俗_
釋教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是什麼
四聖諦的意義“諦”就是如是不顛倒,既是真理。“聖諦”是賢人所知之絕瞄準確的真理。
“四聖諦”說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諦;二者、集聖諦;三者、滅聖諦;四者、道聖諦。唯有佛陀才氣開示它,其餘的人只能隨着佛陀而解說,甚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設施以四聖諦來度化眾生。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知道苦的緣故原由,知道滅苦的果,然則卻沒設施講出滅苦的“道”。這個“道”是種種的修行方式,他沒有設施開示詮釋,以是四聖諦唯有佛陀能圓滿的論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聖諦,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緣故原由--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式,通往涅盤的蹊徑--出世間的因。在經典中有這樣的比喻:眾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以及煩惱,既是有種種的心病,佛陀將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處,告訴眾生,而且指出那些解脫的賢人,沒有病苦
而獲得的愉悅,以及解脫病苦的方式。
四聖諦的順序
一、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氣醫治它。
二、集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泉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緣故原由,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然則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緣故原由。
三、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熟悉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凈的境界--涅盤。
四道諦:說明離苦的蹊徑。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式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式,起勁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三)、總結:①、在道諦中並沒有祈禱,膜拜與儀規,由於這些不是正道。不外,對於教義不明晰之初信者,由於宗教情操的需要,通過優美的習俗與儀式來指導他們走上這條聖道。在小乘經典中注重正見,大乘經典中注重般若,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人以為正精進不屬於定學,修八正道時,每一道都要精進,然而對修解脫道者來說,八正道中的正精進應該着重於修定、修正念、修智慧,並非在正業、正語、正命此三道中精進。一個修行人若是一直精進的修正語,講好話,那他的心就散亂了②、八正道有時又被註釋為兩種:一者、世間之八正道,既是準確生涯之尺度。二者、出世間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之生涯尺度。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學生皆應完成之生涯方式,唯有八正道才氣凈化眾生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性(戒)、理性(慧)與精神凈化(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實相的途徑。
以上摘自:.unc.edu/~zhaoj/buda/basic/4shengdi.txt
若是想領會佛學知識,建議到以下網站看看:
在證悟四果阿拉漢道智的時刻,就是解脫了一切煩惱,徹底脫離了循環。
聽同夥講過智慧茶室,但不知道是什麼?有人知道嗎?
有漏皆苦“漏”就是煩惱。
眾生不明晰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原理,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着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惑”。“惑”使人煩惱,以是又叫做煩惱。煩惱的種類極多。貪(貪慾)、嗔(嗔恨)、痴(不知無常無我之理品級)是三毒,再加上慢(狂妄)、疑(猶疑)、惡見(不準確的看法如常見、斷見等),組成六基本煩惱。由於煩惱造種種業。
業(kar)就是行為(身業)、言語(口業)、頭腦(意業)的流動。煩惱和業引生未來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煩惱,又造業,又生身心,生死循環沒有休歇。而生死循環是苦的。以人生而論,一樣平常地說有八苦:生苦(嬰兒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分別苦(與所愛星散之苦)、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聚會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伶仃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有時的,而是有因緣的。
注:五取蘊即五蘊,取就是煩惱,人的色、受、想、行、識因煩惱而生,又能生煩惱,以是叫取蘊。五蘊剎那遷流變壞,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以是是苦。煩惱
在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苦聖諦中,苦的生原由是我們已往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已往所做的業已造,現世要受報;而現前的煩惱決議於我們,可
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聖者,證果的賢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煩惱,不讓它生起;我們凡夫沒設施,這其中有多個緣故原由,一樣平常以為這是我們業障深重,然則
憑證佛陀說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接觸外境后,由於疑惑而生起的。煩惱的種類很多,有的分成六基本煩惱、有的稱為三毒;六基本煩惱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隨
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等等。現在要講的是基本煩惱,以及大、中、小種種隨煩惱。
一、基本煩惱:最基本的煩惱有貪、嗔、痴,稱為三毒。一樣平凡人說某人很貪心,很會發脾性,
很愚痴,這與佛法中所說的貪、嗔、痴有點差異。一、貪:佛法中說貪是於三有及資具(順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無
色有。由於眾生貪慾界、的種種事物,及貪無的種種心態,使他們繼續在欲界、、無(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循環生死。眾生對欲
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欲界;眾生對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眾生對無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無。當一小我私人無欲界的
種種貪愛,就會生到;對欲界、之種種貪愛已斷除,則在無受生;斷除這三界的種種貪愛,就再也不來三界,叫做不受後有,再也不貪著
這三有了。貪著三有及資具是講貪著三界中的種種事物。我們生長在人世,貪求人世所
享有的物資。好比貪著住雄壯堂皇的子,睡高廣的大床,穿華美的衣服,坐恬靜的椅子,此種貪著使我們再來欲界受生。然則此貪心是已往的業習,
它在我們已往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就如一小我私人他原本沒有吸煙,今生有人叫他抽,逐步學習,對香煙染著,上了癮,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香煙就想抽,
以後沒看到香煙也想要抽,我們說他對香煙有貪愛。凡夫對三界的事物也好想染上煙癮一樣,沒有在眼前,心裏都想要,以是造成下一世再來三界中的
任何一界受生死循環,以是貪是三有之貪。二、嗔:一樣平凡人對嗔的領會是:發怒,生氣等,但佛法中說嗔是於三苦及資具(
逆境)憎惡不能受。苦有三苦:
①、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會屬之。②、行苦:器械轉變無常,我們做不了主。五蘊熾盛苦屬之。
③、壞苦:既是樂受變壞或得不到。愛分別、求不得苦屬之。對於這三苦,凡夫不能受,不想要它,但業報又是云云這般做不了主,又
丟不掉,以是對這三苦起嗔心,然後對引起三苦的器械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恨某某人,對敵人的器械也起嗔恨心。又若有人駕一輛老爺車,半路拋錨了,不
能準時赴約,效果苦惱起,嗔心生,連那輛老爺車也都被敲、被踢,這就是對此資具也憎惡。
貪是對於順境起貪愛之心;嗔是對於逆境起嗔恚之意,它們所對的境是絕然差其餘。貪、嗔的心絕對不會同時生起,貪愛誰人器械,絕對不會嗔它;嗔那樣
器械也絕對不會貪它。或許有人會這樣以為:我愛某小我私人,我也恨他。這件事是應該云云明晰:好比一對戀愛中的男女,娶親前以為對方有許多優點與美德,結
婚後卻發現對方有一些瑕玷,效果有時貪愛他,有時又嗔恨他,但貪愛與嗔恨的部門是紛歧樣的。兩種心情混在一起時,他就搞糊塗了,到底我是愛那小我私人呢?
照樣恨那小我私人?以是貪愛與嗔恨之心決不會同時生起,但貪愛與嗔恨之間,取捨不準時,則發生愚痴。
三、痴:既是無明,於諸事理疑惑,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四聖諦、三寶的實、德、能(真實、好事、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說對於真理的實、三寶
的好事、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三件事情疑惑,沒有信心;或是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痴。好比說你愛某人,是愛他的優點與美德;
你嗔某人,是憎惡他的瑕玷。這使你混淆,把兩件事看成一件事,不知是對或是錯,不能是非分明,就發生愚痴。現實上世間的種種事物是不能能十全
十美的,但你要完善、美妙,好的你要,壞的你不要,利害在一起時,不能分辨是非,而發生不知取捨,效果不知若何是好,這就是愚痴。
我們對事理不明晰,不知曉,這也可說是愚痴。當我們愚痴時,往往會做出種種傻事,好比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們可憐他,以為橫豎他是要死了,不如
把他人性撲滅,讓他早日解脫,這就是愚痴。由於我們不明晰病苦中有因果業報,決不會由於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今生他要受云云病苦,這世逃不掉的,這使
對事理不明晰而發生的愚痴。四、慢:把自己和別人相對比,心裏發生驕氣的心理,稱為慢。慢有許多種,最
通俗的一種就是“自尊心”。當你比別人差時,事情做不樂成,失敗了,別人冷笑你,有滿心的你就發生苦惱,以為你與他一致,這就是慢。眾生“慢”
的心理可分三種情形來看:①、你的職位、信用比他人高,而你也以為比他人高。
②、你的職位、信用與他人一致,而你卻以為比他人高。③、你的職位、信用比他人低,而你卻以為與他人一致或比他人高。
慢的發生是把自己與他人作對比而發生的。好比人有汽車,我沒有,以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要而已,這就是慢--與人一致,卻以為自己比他
人了不起。再好比:來這兒聽法的信徒都是一致的,假設這其中有一位是大學生,他可能會以為自己是大學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以為比他人強。但他
回抵家裡,進了廚,他的媽媽可能就會說:你這個大學生有什麼了不起,不會煮也不會炒,照樣我對照行(慢)--比他人低,確以為比他人強。以是慢心的
生起是以自己的甜頭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而生起驕氣之心。五、疑:對於諸真理常猶豫不決。歷史紀錄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
脫生死,你卻以為有煩惱怎麼能夠解脫生死呢?對此真剃頭生不信的心理,稱為疑。此嫌疑使我們不能接受真理,並非真理不能讓人嫌疑,而是我們對
於任何事物都存有嫌疑之心,這是一種煩惱。好比我告訴你們我的俗姓是“蘇”,有人聽了就信託,但有些人聽了就會發生“是不是姓蘇啊?”此嫌疑
之心,就是他心裏的一種煩惱。有再打個譬喻:“美國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聽了就發生“是不是真的呀?”他基本不想去尋找謎底,不去領會,
就直接發生嫌疑,這種“疑”的心理狀態,就是煩惱。我們對某些事理,再還沒有真正領會之前是可以持有嫌疑的態度。當我們真正徹底明晰后,就能
接受、信託它,這種嫌疑的態度佛法可接受。在佛經中說:若是一小我私人沒證悟初果,他對四聖諦、三寶若干會有疑問。這
疑問我們可以保留,但因此而故障我們證悟初果。有些人說他對某種修行方式深生肖屬相狗適宜做什麼生意(詳解)
信不疑,但經由一段長時間的修行后,若是沒有證悟,就會生起疑問,嫌疑起來。
這並不示意當初他對某修行竅門沒有嫌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掩住。“疑心”是一個很深的煩惱,它是基本煩惱之一。例如:有人對“四念處”這個修行法有
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學,但沒有什麼成就,就嫌疑此修行法;由於沒證悟,更嫌疑那些證悟者修行證悟的功效是否是真實的,這就是疑的煩惱。一樣平常很深的“
疑”煩惱凡夫是不容易發現的,除非我們面臨修行、煩惱等磨練的時刻,才可知道我們對佛法的原理是否是篤信不疑。證初果者斷戒禁取見、我見,對世間看得
很清晰,對佛法就毫無嫌疑了。六、不:對於因果原理等起不準確之知見。
①、身見:執著世間有個身心是我,稱為“我執”。我執有兩種:在行為方面的我執就是“我慢”;在頭腦方面的我執稱為“我見”,也叫做“身見”。我
執並非是聽完無我,信託無我,也確定無我的原理是準確后,就無此煩惱,而是放下我見的煩惱而已。我執中的“我慢”是我們心裏中根深蒂固的煩惱,
碰着任何一件事物,我們就有一個心境內、外的對立,外面的是外境,內里的是我。由於有我執就會生起貪生怕死之念頭,就會起貪、嗔、痴等煩惱。
譬如對“無我”的原理篤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脅時,他會怕死,此怕死的行為不是我見,而是我慢。“我慢”不能憑聽講原理來破除,它必須以
修道來斷除;“我見”是一種頭腦上的煩惱,它可通過明晰無我的原理,就可破除之。
②、邊見:由於身見對於我生起斷、常見,稱為“邊見”。先有我見,才有邊見。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恆的我,以為我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稱為“斷見”。
③、邪見:謗無因果(業因果)、無作用(轉世、怙恃),無事實(佛、阿羅漢)。謗無因果,起種種邪見。以為作善無善報,做惡也無惡報,此是無果。
有些人以為人的出生是“無因”的,就是由怙恃生出來;死後一了百了,既是“無果”。有些人以為殺死雞鴨無需受報,雞鴨是生下來讓人吃的,此屬
於“無果”。世間有三世,既是已往世、現在世、未下世,但他不信託,此既是“無作用”;對佛陀所說的三寶、四聖諦等,以為“無事實”,而加以
誣衊。④、戒禁取見:執持不準確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為牛吃草沒殺戮生命,就認
為也應該吃草;有些人以為牛是清潔的,以是吃牛肉不吃豬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
⑤、見取見:執取諸見為已見,以為此見是最優勝的,最準確的,而生起鬥爭,稱為“見取見”。執取前面四個見,以為是最準確的,也是見取見;好比你
以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邊見”中的“斷見”,而你卻執著這種看法是準確的,這個執著稱為“見取見”。世間人往往執著自己的頭腦、知見是正
確的,別人的是錯誤的,甚至執著準確的知見是對的,亦是見取見的煩惱在作怪,並非我見。
這六基本煩惱中的貪、嗔、痴稱為三毒。貪、嗔、痴、慢、疑為“五鈍使”(思惑)要修道才氣斷除。不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
為“五利使”(見惑)要見道才氣斷除。五鈍使和五利使合稱為十惑。二、隨煩惱:
隨煩惱就是隨着基本煩惱而生起之煩惱,共有二十個。一、小隨煩惱:行相互違,各別生起。
①、忿:對現前逆境,不能受,起嗔心。②、恨:對已往逆境起嗔心,念茲在茲,不舍而起嗔心。好比說,現在人家罵你,
你再做其它事務,不剖析他,事後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性浮躁的人,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礦的人,生氣后就沒事了,忿心所對照多,挾恨心
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挾恨在心。有些人現在你講他幾句,他若無其事,但事後越想越恨。中國人講女人挾恨三年,意
思就是說女人把事情掛在心上,念茲在茲,就是恨的心理。③、惱:有了忿恨后,越想越苦惱,身心焦躁惱熱,心跳加速,熱血沸騰,並以
粗暴言行騷擾他人,或疾言厲色的怒罵別人,使他人也苦惱。④、害:惱后就無悲愍及愛心,常以打殺、嚇唬等侵損逼害眾生。就似乎他對我
不仁,我就對他不義。惱與害之差異:有些人“害”的煩惱少,被人欺凌,只會在那而“惱”而已,
縱然他很苦,也不敢害人,這種人就是有知己,有慈悲心者,他沒能力反抗,因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煩惱,苦惱之後就要去對於別人,這就是
由“惱”轉為“害”;有些人很殘酷,途經見到一些貓、狗等小動物,他都無緣無故地踢一腳,這是沒有惱,然則有害的心理,沒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
定要打死;望見蟑螂憎惡是由於惱、忿、恨,以是打;然則望見田雞也要打死,那就是害的心。這世間就是有一些沒有慈悲心的人,經常損害別人。
⑤、嫉:即嫉妒,不能受他人之成就、優勝而起嗔心。有些人嫉妒別人的信用、職位、財富等。嫉妒別人比自己漂亮;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伶俐;別人做事
有成就被讚歎,而令你生起嫉妒等等。此煩惱是與他人無關,沒人惹你,是自己不能受別人比你優越,而生起嫉妒的心理。
⑥、誑:虛偽的強調,或是以言行冒充有才德,為求名利來誘騙他人。好比有人問一個問題,你不會,但為了示意你的學問淵博,你就蚍蜉撼樹的亂答;或
是原本你無能力,卻冒充自己有能力做事。甚至無德之徒以種種虛偽的行為显示,讓人家以為他有德性,此亦稱為誑。此煩惱有誘騙他人的心理。
⑦、諂:以言行隱藏過失,並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損。這是為了守信於別人,捧臭腳也是一種諂。小孩子做錯事後,往往為了怕被打而显示乖,這就是諂
的心態。⑧、覆:覆並不是心的善、惡,而是悔恨做錯了事,但隱藏不願讓人知道,生怕
損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心想還好沒人知道,這就是覆的煩惱。諂與覆之差異:覆是隱藏自己的過失,不願人知,他並沒有對他人有稀奇的
意圖;諂是當你知道某人能給你利益,就隱藏自己的過失,以便對方信託你,希望能從那兒獲得利益。
⑨、驕:對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悅。漂亮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心高氣傲:甚至有些只有幾分姿色的女人服裝的漂漂亮亮后,就驕氣起來;或是有些人會縫衣、
剃頭,事成后,就四處炫耀,對於自己的成就染著,心裏歡喜,這就是驕。驕與慢差異,驕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發生驕氣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
與別人相比,自己以為比他人高一籌,而心高舉。⑩、慳:不欲施捨所得之物。慳就是慳吝,是由於貪而形成的一種小氣,然則慳
與貪差異,“貪”是希求多;“慳”是擁有許多財物,而舍不得施與他人。有些人有貪,沒有慳;但慳的人一定貪,貪的人紛歧定慳;由於有些貪多的
人,有人來乞求,他願意施捨;慳的人貪得無厭,那兒願意給人?以是慳的人對於自己的財物、知識、能力都不願與人分享。慳的人最容易珍藏器械,
見到有人來向他求乞時,苦的要死,由於他以為自己的財物削減了。二、中隨煩惱:與一切不善心俱起。我們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隨煩惱生起時,因
為心中無靦腆,令其它的煩惱繼續流動。①、無慚:自己沒自尊,對自己之過失及瑕玷,不自我反省,不自以為恥。假設
偷器械的人,經由自我反省后,很悔恨,稱為慚。②、無愧:對自己之過失及瑕玷,他人指責非議不以為恥。假設一小我私人要偷器械,
怕他人知道,而放棄偷竊的念頭,則稱為愧。大、中、小隨煩惱是以它的斷除難易來分類。在一小我私人的修行歷程中,小隨
煩惱更難斷除,中隨煩惱對照難,大隨煩惱更難斷除,基本煩惱最難。一個修行者若是尚有忿、恨等煩惱的話,尚有下面與修禪定有關的其它煩惱。
三、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便一切污染心。①、不信:對四聖諦、三寶的實、德、能(真實、好事、自能修成),不能信受。
既是對於真理的實、三寶的好事、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三件事情沒有信心。
②、懈怠:對已做、未做之善業不起勁做,既是懶惰。對於好事,不願意去做;對於壞事,也不願去斷除。懈怠的人不願做事,最愛休息;坐禪或念經人往
往因懈怠而去睡覺。③、放逸:不警醒煩惱之生起,不約束自心,縱容它去造業。與懈怠相似。懈怠
是懶惰不做;放逸是貪、嗔、痴驅使你不做。好比現在叫你,你貪愛要看明天的那場戲,就坐在那兒想,效果由於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靜
坐時就想起他,越想越氣,因嗔而放逸,索性不了。放逸的人愛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④、昏沉:於所觀境,神志幽暗,不能了知。既是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這樣會故障我們修種種的觀行。例如:有人時修數息觀,從一數到
十,沒一下子就神志幽暗,一再頷首,對與適才所做的事,什麼都不知道,似乎要睡覺了,稱為昏沉。
⑤、失念:於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晰。對於現前之念,沒設施掌握,不能記得它。如念頭專註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它地方,而不記得適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與昏沉之差異:失念與昏沉都是不能明記適才所發生的境界。失念時神志清晰,但東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麼都不知道。
⑥、散亂:心裏妄念紛飛,流散雜亂。此種散亂的煩惱是由於失念而引起的。佛說我們的心象猴子般跳來跳去,現在把它放在眉心,效果由於失念而妄念紛
飛,心念流散雜亂起來。散亂不僅是對適才的境,不能明記,而且心念一直在轉變,思潮升沉,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失念則未必云云,例如:靜
坐時原本你是在念經,溘然間想起尚有一件事沒做完,要怎樣放置與處置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這是失念但不散亂。
⑦、掉舉:於所觀境,心不清閑,常回憶已往境。好比,今天做了一件樂事,在時一直回味,時不時想到它。當一小我私人修到初禪后要入二禪時,他一直
會回憶初禪的境,稱為掉舉。⑧、不正知:對於所觀之境,不能準確明晰;對自心不知何在那邊。例如時
考察呼吸,對於收支息的收支、粗細不能明晰。三、總結:
一、煩惱之生起:心裏先有煩惱業習種子為因,現前種種境界為緣,因緣齊集煩惱生起,無有煩惱者,隨緣生故無自性。
二、煩惱之滅除:不及疑在見道后馬上不生,其餘煩惱必須通過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覺悟后常能以智慧觀照,生起正念、正知,則煩惱業習便無緣生
起;若念念正念明晰,則煩惱永不生,既是斷煩惱。三、煩惱是苦,苦紛歧定有煩惱。證悟有餘涅盤的羅漢還在苦中,在進入無餘涅
盤之前尚有行苦。業種子以煩惱為助緣而加速受報,並造新殃。業種子無煩惱為助緣便不得增進,然非斷滅。煩惱雖無自性,空無人我,但因果業報不
虛。屬豬和什麼屬相相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