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滿滿!12生肖3月招財指南(講解)
煩惱是每小我私人都有的情緒,有時刻我們會由於煩惱而感應不安,以是若何對治煩惱成了我們人心中一個永恆的話題,實在每個修行人都不必因此而困擾,由於佛法就能對治煩惱,那事實若何用佛法對治煩惱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討論若何對治煩惱的時刻,許多人總能夠憑證佛法說出許多以是然來,但卻沒有將佛法內里的器械應用到自己身上,沒有拿來對治煩惱和習氣,以是我們和別人說的時刻能夠滔滔不停,但自己的煩惱習氣卻沒有改觀。
為什麼會這樣?由於有些人總是在那裡誰都看不起,以為別人都要聽自己的。這就是狂妄心。嫉妒心強的人,貪心和嗔恨心也一定沒有削減。這樣的人,縱然明白再多也沒有用,由於沒有智慧。有的人雖然明白不多,然則稀奇能對治自己的煩惱,越學佛越快樂,這種人就是有智慧了。
由於學佛離不開智慧,沒有智慧就學不到佛,稀奇是得一分佛法就即是獲得了一分智慧,獲得了一分智慧就即是削減了一分煩惱。以是我們為何說學佛能對治煩惱,就是這個緣故原由。但許多人卻走進了誤區,學有所成之後就最先自滿起來,以為自己已經無視煩惱的存在了,這樣就釀成了狂妄,成為修行上的一種障礙。
現在許多人都以為若是有神通,一定會更精進。若是這樣,你不是修,而是玩兒,是造業。為什麼說天界的眾生沒有解脫的時機,沒有學佛修行的殊勝機緣呢?由於天界眾生福報大,另有神通,只會享受福報。我們人世也是,明星很難度,有錢有權的人更難度,為什麼?是不是他們不夠伶俐?不是,是由於他們太狂妄了,狂妄的鐵球上不沾好事水,有狂妄就沒有好事。以是,學佛有什麼用?若是沒有對治自己的煩惱,沒有改變自己的相續,通通都不是佛法,由於佛法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
閱讀推薦:若何放生,放生的詳細方式 放生的好事,放生烏龜若何得更多功 釋教法器是什麼
怎麼用佛法來解決生涯中的煩惱、
修行必須事理圓融,修行人在學習明白佛法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學會運用佛法的智慧來對治一樣平常生涯中的煩惱和痛苦。由於無始以來積累下來的貪嗔痴煩惱習氣種子的影響,只要照樣習種性的修行人,都市在現實生涯中發生許多的煩惱,往往還會生氣甚至惱羞成怒。為此,我將陸續網絡一些善知識關於怎樣運用佛法來對治現實中煩惱的開示。一、善知識呂真觀在其所著的《實證釋教訓論》中講到:
釋教在戰勝貪愛的時刻首先是從觀行入手的,通過觀行獲得事實真相而“厭離”。由於“無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數息等方式把貪愛強行壓制住的話,不是釋教的正道。當你不修禪定的時刻你的貪愛就會現起。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有情的煩惱大致可以總結為六大類:貪、嗔、痴、慢、疑、惡見,須陀洹所斷煩惱,只是六基本煩惱里的“惡見”煩惱,以及少部門的慢心、疑,而對於像貪、嗔、無明等俱生我見所引生的煩惱,須陀洹還沒有來得及去修斷,由於這些煩惱是二果甚至阿羅漢才氣斷盡的。若是面臨欲界貪、嗔恨,甚至由五上分結所引生的煩惱,須陀洹照樣會被其所引奪正念,以是有可能看到須陀洹他會生氣,或者還显示出貪着某物等。然則須陀洹他能做到的是“顯著白白的犯錯”,且不會用凡夫我見替自己的身口意的過失做辯解,這是檢查我見是否斷清潔的手段之一,若是我見沒有斷清潔,由於觀行不周遍導致知見有漏,那就說明還沒有證得須陀洹,頂多只是須陀洹向而已。
二、善知識呂真觀在解說《瑜伽師地論》“二種漸次”時,講到:“厭和離欲”
1.“厭”是什麼?譬喻說,你看到好吃的器械,很想吃,實在這就是你貪愛的現起。那麼喜歡這個好吃的器械的是什麼呢?是你的六識,是你的六識起了那種喜歡的感受,是你的六識心想要去嘗嘗看這個器械是什麼滋味。這個時刻可不是“厭”。然則你知道了“諸行無常”的原理,這個好吃的器械也是無常,以是到時刻一定會讓你受苦。好比吃太多之後變得太胖,太胖之後又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者是由於你太喜歡吃,沒得吃的時刻就會以為很不恬靜。這都是無常給你造成的痛苦。無常的器械一定會造成痛苦,只管這個原理你已經頭腦清晰了,可照樣很想吃,為什麼?由於你的心還沒有獲得解脫。
有的人可能會說,可以用修習禪定把這個貪愛的念頭降伏。禪定固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重,《阿含經》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數息,而是讓你從“厭”最先,從憎惡這些無常的事物最先,而厭離又是從“無常故苦”的觀行中來。以是說,釋教在降伏貪愛的時刻,也是從觀行入手,而不是從修習禪定入手。女雞男兔生肖配對姻緣(詳解)
若是你不做“無常故苦”的觀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數息的方式,把貪愛強行壓制住,這不是正統的釋教修行方式。這樣只能把它強行壓制住,但等你不修禪定的時刻,貪愛照樣會再現起,沒有設施徹底斷除。
以是當貪愛起來的時刻,你要起厭離想,馬上考察這個器械到最後一定會讓你受苦受罪,這樣就能夠“令諸煩惱不復現行”。固然這也不是那麼簡樸,由於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設施做到。初果人照樣在追逐貪愛,當貪愛起來的時刻,他不會記得“五陰是苦”,就算記得,也不會當一回事。二果人才有設施把“五陰非我”的原理釀成無間作意,可是他並沒有“五陰是苦”的無間作意。貪愛現起的時刻,若是不會引起重大煩惱,也不會組成犯戒的話,他照樣會去受用。若是你拿一個很貴很好的蘋果給他吃,他可能還會說:“哇,好好吃啊!真希望天天都能夠吃獲得。”他做這種希望也不算太過,由於這並沒有犯五戒。事實上,大部門的修行人都還會這樣。適才是以貪吃為例,實在“財、色、名、食、睡”這五種主要的欲界貪愛,原理上都是一樣的,人人要聞一知十。
若是這個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貪愛斷掉,貪愛生起的時刻,他會“起厭離想”。經常做這種觀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趨近於三果的人。這不是一樣平凡人就能夠做到的。初果一定沒設施,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這麼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經常做這種觀行,但又還沒有樂成。2. 離欲。在講“厭”的時刻,照樣要對治。然則由於修習厭離的緣故,到厥後就釀成了習慣,不需要再去對治了。到了這個境界就會對於“一切染愛事境不現行”,也就是說像“財、色、名、食、睡”這些貪愛一切都不現行了。“此由伏斷增上力故”,實在這個時刻已經是把貪愛的現行給斷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武斷掉的是欲界愛,三果人就已經到達這個目的了。但若是還要包羅色界愛和無色界愛,那就只有阿羅漢才氣辦到。
三、善知識呂真觀在解說《衣中寶珠 ——雜阿含經隱藏的大乘法(八)》時講到:
佛陀在教我們用這個方式來對治煩惱:“愛味”——“過患”——“出離”。
譬喻你去逛百貨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歡。很喜歡的狀態就是經典中所說的“愛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標價,三萬塊人民幣,你嚇了一跳:“好傢伙,這麼貴的衣服!我怎麼買得起?”你知道,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萬塊人民幣,生涯都市成問題。這就說明,你考察到了它的“過患”。你心裏說:“算了,不買了。”這時刻,就放棄了對這件衣服的貪愛,這種心理狀態就叫“出離”。當你考察到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刻,就要遐想佛經中講的有關“出離”的法義,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了,這就叫做考察清凈。
味、患、離是紛歧樣的。味說明你還在貪着,患示意你已經考察到它會發生痛苦,離則示意你已經準備要出離它了。
以色法為例,你若是很喜歡自己的身體,由於它現在很好。可是身體是無常的,它會朽邁、會生病、會殞命。等到誰人時刻,你會憂鬱、痛苦,甚至畏懼。以是說,若是你對五陰發生愛味,等到它發生變異的時刻,它就會對你發生過患,讓你變得不愉快。你既然不願意接受痛苦,那就應該憎惡、厭離五陰。
既然它未來一定會脫離你,那你為什麼不伶俐一點,與其等到人家脫離你的時刻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點在心裏脫離它。這個脫離或出離,不是叫你馬上去自殺,而是說在心理上先脫離,不要以為這個色身是“我”或“我所”。由於若是你這樣以為的話,未來一定會受苦、受罪。
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原理,它們未來一定會脫離你。這裏的“識”是指六識身,當你死掉以後,六識身也隨着散壞掉,第七識再怎樣把六識身當成是“我”或“我所”都沒有用,改變不了它們會脫離你的事實。(實在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着的時刻,六識身就斷掉了。你若是說“六識身就是我”,那就叨教你:當你睡着或昏厥的時刻,“我”跑到那裡去了?) 你把色、受、想、行、識當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卻基本不甩你,它們要走的時刻照樣要走,到誰人時刻,你再怎麼痛哭流涕都沒有用,再怎麼舍不得也沒有用。以是你還不如趕早死了這條心,接受“受、想、行、識”不是“我”也不是“我所”這個事實。這樣,當它們脫離你的時刻,你也就不會那麼受罪、那麼痛苦了。 若是你現在發現自己對於色法有愛味,這就叫做“於色味隨順覺”。“覺”是察覺的意思。能夠察覺自己對於色法的愛味,對它有如實的熟悉,就能夠獲得智慧。“如實見”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說,智慧是從觀行而來,而並非從禪定而來。這是很主要的一個方式論。 對於受、想、行、識的愛味,也是一樣的原理。 修行,要把現實中的狀態與佛經中講到的法義作比對,知道它就是佛經中講的某一個法。有的人就做不到這一點。譬喻說,有的人很會說色無常,而且很會念“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當他病痛的時刻,卻不知道是由於自己貪着於這個身體的康健,才發生這麼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薩沒有保佑他,都沒想到要把現實的狀態與佛經比對。這樣的人基本就沒有在修觀行,他只是把佛經當成是一種學問來學習、來影象,而沒有引用經義來對治煩惱。 考察有為法都是無常、苦、能夠變壞的法。“法”這個字在佛經里有許多種意思,有時刻是指“規則”,但在這裡是指“徵象”。你考察到這些法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以是你知道它們是有過失、有過患的。若是你喜歡無常的有為法,愛味只有一點點,然則它的過患卻很大,誰人時刻你就會受許多罪。
四、善知識呂真觀在解說《勸發普賢行願》中講到:
假設你的好同夥誘騙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筆錢有意不還你。這個時刻你憂傷沒有關係,但一定要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來應用,這樣子你才是一個學佛的人。首先,你應該用智慧去觀照它,錢它是什麼器械?它到底是有為法照樣無為法?是我(能取)照樣我所(所取)?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門?是十八界裡頭的哪一界?同樣的,同夥的關係是什麼器械?它到底是有為法照樣無為法?是我照樣我所?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門?是十八界裡頭的哪一界?這樣講似乎很窮苦,當你嫻熟這種觀行之後,一念之間就可以做準確的分判。剛最先的時刻,你只要劃分某法(錢、同夥等等)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門就行了。若是你能夠這樣的話,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樣把佛法上的智慧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你就長出一隻同黨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考察,沒有慈悲,你會變得很冷。你可能就丟一句話給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結果報你自己肩負。」(民眾笑。)我們用聲聞法對治煩惱,雖然也很管用,但卻錯失了度眾生的時機,由於你沒有菩提心,講話讓人受不了。
實在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來應用,心裡頭先起一個作意:「這個時機太好了!」(民眾笑。)為什麼呢?《維摩詰經》說,娑婆天下有十種善法是其他天下沒有的,其中有布施攝貧窮和凈戒攝毀禁。他來跟你乞貸,有意賴債不還,你不恨他、不罵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還,我就看成是送給你的,沒關係。」這就相符了布施攝貧窮和凈戒攝毀禁,未下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學生。(問:賴債的人比我另有錢,這樣算貧窮嗎?)貪得無厭就是貧窮,至少未下世會感得貧窮的果報。凈戒攝毀禁,就是你沒有做錯事,在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錯事情是毀禁。(有人說:原本是要還錢的,就是劃定的事他損壞了。)對,戒就是行為規範,以是紛歧定是釋教的戒律。世間的執法有劃定,跟人家乞貸必須還,這是民事責任。若是他在跟你乞貸的時刻基本就不設計還你,這個叫詐欺,可以組成刑事責任,固然算是毀禁。這樣有沒有聽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廣度眾生,現在你跟他結了這樣的緣,他未來就一定要做你的學生。你碰着有意賴債不還的人,要起歡喜心,不要講他的壞話。由於你講他壞話,攝受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五、善知識呂真觀在解說《雜阿含經論會編》時講到:1、遇到挫折,您應當提起正知見“五陰身與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效差異”,這樣就能夠以般若正智修習忍辱波羅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未來一定能夠證得實相般若,成為空門龍象。
空學生碰着障礙,是很尋常的事;由於五蘊無常、苦、空、非我,以是只要五蘊不是朝向您希望的偏向生長,就會有苦。資糧位的階段,佛菩薩和護法對照容易給您感應,讓您平安順遂。然則,到了加行位與見道位,您必須現觀苦諦,才氣見道甚至脫離對三界諸有的貪愛,證有餘涅槃。這也是菩薩道必須修習的作業,並非只是解脫道而已。
2、過失無論巨細,皆應儘速懺悔,諸行無常,臨終未必有時間可以懺悔,許多人是在昏厥或突如其來的意外中喪生。懺罪最好的方式是提議普賢行願,縱然不能提議,也應讀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由於普賢行願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讓人往生極樂。大智、大願才氣滅掉大罪。誣衊正法的過失,要用弘揚正法來補過,如世親菩薩曾經誣衊大乘法,厥後他以弘揚大乘法來補過,臨終時險些證得初地。若是不能弘揚正法,應該親近真善知識,起勁圖悟,並輔助真善知識弘法。
六、善知識正元先生在解說《釋教徒信託祈禱的功效嗎?》中講到:
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諸大菩薩,都是有無量的神通自在力來感應眾生的心念,而且輔助眾生的。倘使我們有所祈求,只要是懇切祈禱,沒有得不到感應的;佛菩薩一定會以順、逆、顯、隱種種利便,來圓滿祈求者的心愿。“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華經》當中讚揚 觀世音菩薩說: “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妙法蓮華經》卷七)除了上述經典之外,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也有解說八地菩薩的好事說:“由於八地菩薩對於現相現土等能力都已經獲得大自在了,以是在眾生有需要的時刻,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眾生所需要的飲食、衣物等等資生之具,都能夠立刻變現。”以是說,八地菩薩對於一切種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 諸佛菩薩都是時時刻刻不停的憐念眾生的,可是眾生卻心心念念不停攀緣着五欲境界,深陷於世間煩惱當中而不願意出離;縱然在祈求佛菩薩的時刻,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懷猶豫的,這怎麼能夠怪佛菩薩沒有感應呢?由於眾生念經的懇切以及信心等水平各不相同,感應固然也就因此有所差異。 而且,另有一個很主要的看法我們應該要領會,那就是佛菩薩救度眾生有順度的,也有逆度的,有顯度的,也有隱度的。譬如求醫病而獲得痊癒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順度;求壽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順遂的,那麼是屬於逆度;感得佛菩薩為你現身說法或者救拔的,是顯度;由於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機緣相助的,則是叫作隱度。這是為了要以種種的攝受利便,逐漸安置眾生於佛法當中,甚至令其善根逐漸成熟,最後能夠獲得事實解脫,以是會有這許多的差異。 或許有人會嫌疑:佛菩薩為什麼要用逆境來度人呢?實在這是由於,眾生處在順境的時刻總是容易縱容自己在聲色五欲之中,想要他們修學佛道是很難題的,這種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氣對往昔的行為發生懺悔之心,而生起學習佛道的心愿。以是,我們要瞭解,佛菩薩回應眾生的祈求,並紛歧定是隨眾生的欲求來知足眾生現在的求願。 例如,佛陀在《菩薩地持經》當中的〈四攝品〉有云云解說:“若何是菩薩一切行利呢?簡略說來有兩種:第一種是一切眾生善根尚未成熟者,利便令熟;第二種是善根已經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脫。另外一種說法又說,菩薩一切行利有三種:第一種是給予現世利,第二種是給予後世利,第三種則是給予現世以及後世利。”以是,佛菩薩攝受眾生,是為了讓眾生逐步能獲得解脫的好事,甚至於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而能夠事實解脫;這並非只是為了要知足眾生眼前於世間法上的所求以及執著。以是,就會視眾生的根性,而以種種利便來攝受眾生以及調伏眾生。因此,在向佛菩薩一心祈求之後,我們應該要瞭解,佛菩薩會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來攝受我們;而不是只會遵照我們由於貪瞋痴等煩惱而對世間境界發生種種雜染的欲求,來知足我們。
以是,在祈求之後,我們應該要有準確的心態,來面臨種種可能的效果。例如:遭遇災難未必是禍,喪子未必是凶,重病痊癒未必可喜,延壽未必可賀,得財未必是福,家難未必不幸,找事得成未必可慶,找事不成則未必可悲。由於世間法原本就是虛妄無常,主要的是,我們若何在面臨這些苦、空、無常、無我的世間法的轉變當中,來參透這些原理,而逐步提議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由於這才是學佛人最主要的目的啊!
身為釋教徒應該都要知道,修學佛法最主要的一個基礎,就是要能夠篤信因果,之以是會有因緣果報絲絕不爽,甚至於如《大寶積經》當中人人耳熟能詳的偈語說:“倘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也就是說,縱使經由了一百劫那麼恆久的時間,所曾造的業種仍然會完整地珍藏在本識如來藏當中,而不會銷亡的;當因緣際會的時刻,該受的果報照樣要自受,而無法逃離的。這是由於一切有情眾生的本源如來藏本不生滅,自無始劫前一直到盡未來際,永遠都是這樣的體性,而不會稍稍改變;以是,所有的業種也都不會隨意消逝的。
總之,無論今生或者未下世的禍福,實在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以是不應該怨天尤人,或者四處胡亂祈求。當我們遇到世間境界的磨練,以為自己着實是氣力微弱時刻,應該是要先至心的懺悔,而且自己起勁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夠這樣子作之後,再以追求無上正等菩提的心念來懇切祈求佛菩薩,才有可能獲得佛菩薩的攝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五濁惡世”之“見濁”
眾生有許多邪見。這個“見”主要指邪見,即不相符事實的天下觀和人生觀,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我們若是修行,就要先從“見”下手。眾生的一切煩惱,都從無明而來(廣義來說,無明也屬於煩惱)。無明是對事實真相的不領會,“見”是其中主要的組成部門,眾生的大部門煩惱都由它引發。雖然云云,“見”終究只是一種認知,只需用事實來說明,很容易就能糾正過來,以是我們的修行,從“見”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這種煩惱也叫作“見所斷煩惱”。相對另有“修所斷煩惱”,是剷除了邪見之後,要依正見逐步對治,才氣斷盡的煩惱,貪、瞋都屬於這一類。譬喻說貪愛,貪愛是煩惱,若是說我很貪吃,我也知道這紕謬,但我就是喜歡吃,控制不了。知道紕謬是看法,但貪愛這個煩惱照樣控制不了,以是煩惱和看法照樣有差其餘。固然,最初照樣和看法有關,若是說你已往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見”為自己的貪愛找理由,你的貪愛就會一直強化下去。假設說我現在吃一種很鮮味的器械,我就說:“我必須要活下去啊,民以食為天嘛!”這樣為貪愛找理由,就肆無忌憚地越吃越多。眾生貪愛的增進,就是由於已往世不停為貪愛找理由,以是貪愛就一直增進,釀成一股勢力,停不下來。就算你這一世斷了三縛結(聲聞見道),或者開悟了(大乘見道),你的貪愛也不會馬上停下來,必須要悟後起修,才有設施把煩惱斷掉。
八、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修行與事情、生涯
問:現代人求名求利不擇手段,虛名確實可以帶來現實利益,學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為求佛法,自甘寥寂,自守清凈,除了一些不應為的求財時機外,求正財之時機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為弘法之典型也(易攝受眾生),後學知之,無興趣追逐世間利益,虛耗時光,而現實確實需要一定的資財供養眷屬基本生涯之需,供養三寶護法弘法之用等,若那邊之?
答:首先,因緣果報難以了知,唯佛與佛乃能事實知之。修行人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緣修學了義事實正法,要看已往世是否曾經起勁布施,是否曾與正法結過善緣甚至護持正法,是否曾經抵制正法、中傷正法等,相關的因緣與障難甚為龐大,難以一概而論。一樣平常而言,若這一世能有因緣修學了義事實正法,能夠安住於正法中修學,福德通常不會過於窮困,由於菩薩必有可愛的異熟果報。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還須為生涯、為三餐奔忙而無閑暇,這種人不容易有因緣修學了義事實正法;縱然有因緣也不容易安住,由於世間法中能讓他煩惱的事情太多了,基本無暇修學佛法,亦即其事障較多而阻礙修學正法。
因此,能安住於正法中修學者,其基本的、生涯上所需的資財通常不至於匱乏。若另有生涯上面的困苦,學人當思:吾等往世肯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夠有因緣學習正法,必是往世與善知識結過善緣,然則自己累世修福的部門仍有匱乏,以是此世應當更為起勁的在布施眾生、利益有情,甚至護持正法上面起勁。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後,就能遠離貧窮匱乏的業行,古德有雲:“要知宿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學佛人,當以此來檢視自己的處境與行為,以智慧來面臨環境及轉變自己的運氣。再者,一樣平常的在家學佛人,尤其是菩薩道的行者,照樣得兼顧家中的生涯、照顧一家老小,因此確實需要一定的收入作為基本生涯之需而長養道器;因此,雖然是心向解脫、心求佛道,但因並未出家專心修行,故能有一個穩固的收入,這照樣需要的。但學佛人對於錢財的基良心態是夠用就好,菩薩雖不會刻意排擠錢財,但也不會為了妄想享受或為了累積財富而不擇手段獲取欠妥錢財。
大德您雖然無興趣追逐世間利益,然則基本的生涯條件仍然應該要先知足,才氣進一步修學正法;否則,冒然辭去事情或提早退休,若怙恃親或配偶都不是學佛人,則易引起他們的瞋惱之心,甚至會怪罪正法,未來要接引他們入空門可就難了;而您自身的學佛歷程也一定不會順遂,會由於家裡成員的阻撓而有諸多障礙發生,仍然不能於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間法的工巧曆練也是菩薩道必須要修集的資糧,因此當以久遠看法來看成佛之道。另外,若是辭去事情或提早退休來專修,也不一定能保證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進;反之,有牢靠事情的人,也不一定會由於事情而影響其修行。由於修行是一條久遠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須“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須福慧皆具,出家菩薩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證,許多的因緣是必須在世間法當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雖然處於世間雜染法中,卻能夠依此緣之激勵而能夠對於解脫與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麼角度來面臨。以是,若是事情性子不是與惡律儀有關,因此不會影響修行,並紛歧定要因修行而辭去事情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員若不是也在修學佛法時更是云云,因此攝受家人趣向解脫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薩應該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若是有準確的知見,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堅放心志,縱然通常有事情,甚至事情忙碌,照樣可以成就無相念經的功夫,照樣可以護持三寶、護持正法;而且在動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鬧,能夠騎聲蓋色而凈念相繼,這才是未來參禪所需的基本功夫。固然,若您家中未來生涯的所需都已放置穩健、不虞匱乏,家中成員也都樂於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辭去事情或提早退休而一心專修。其中各種情形甚多,企望起勁精進於佛道者,當以智慧為先導來權衡自己的狀態,選擇應有的作法,用久遠心配合勇猛心的精進方式準確有智的修道。
最後,對於供養三寶、護持正法的問題,實在要供養、護持正法的方式許多,並紛歧定要以錢財的方式為之才算是護持、供養;財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另有無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3說:【佛子!我常以法施為首,出生長養諸白皙法。】法施亦有甚多種,譬如,於正法整體中協助掃除課堂、整理蒲團、搬運書籍,或是幫往生者助念、出外擺書攤、髮結緣書接引眾生,讓眾生有因緣能接觸正法、修學正法;或者協助校對經文、翻譯等等的身力、腦力、時間的支出,都算是供養三寶、護持正法;甚至自身或約請親友密友前來聽經聞法,甚至介入課堂所辦的法會、演講等,也都是護持道場、護持正法。
九、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人會墮到三惡道一定是從取相劃分而來
好比強盜看到有錢人家過得很好,這樣他就先在“有錢人的生涯”上取相劃分。接着他又想:“有錢人為什麼可以這麼有錢,而我為什麼生下來就這麼窮?這是沒原理的。我一定要想設施讓我自己釀成有錢人。”厥後,他就去打家劫舍、佔山為王了。以是,我們看到,他會成為強盜,一定是先從取相划離最先的。若是他不取相劃分,心想:“窮就窮,有什麼關係?過得很恬靜、很享受,又有什麼關係?甚至餓死有什麼關係?”若是他能夠不取相劃分的話,就會是這種心境。在鬧飢荒的時刻,人人都沒有器械吃,若是是一個聖賢的話,他就會說:“實在人都是要死的,餓死又有什麼關係?”聖賢不取相劃分,以是可以到達這種心境;但強盜卻從一最先就取相劃分,然後就用不正當的手段去殺青他的目的,這樣就會從人世墮入到三惡道去。十、問: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見、正念、正定對治煩惱,另有其他的方式嗎?
善知識呂真觀回覆:另一個很好的方式,是用菩提心來對治,例如普賢行願。要是有煩惱一直糾纏着,脫節不了,可以讀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將自己陶醉在普賢行願的願力海當中,與諸佛菩薩的願力響應,便能夠很快除滅煩惱。怎樣修行佛法
從來學佛的人,經常會發生這樣幾種情形:第一、已熟悉佛法理論的精鍊圓滿,也經常看經研教,讚歎隨喜,但只看成學術性來研究鑒賞,不願毅然決然地用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躬行實踐。有的還曲解“原本是佛,不屬修證”的說法,以為修行證果是不需要的,因此終日閑散,任情放逸,自以為隨緣自在,但一接觸到現實問題,卻沒有抵制和化除的設施。第二、雖已肯發心實踐,卻不明修持的原理,仍四處執著,說物就着於物,說心就執於我,甚至必求最高無上的法與德高望重的師,好象只有這樣,才氣從速解脫自己的煩惱;可是在一樣平常生涯中,貪嗔等習氣發露的時刻,卻隨它飛躍落難,並不去轉頭照顧。他們心存依賴,一味向外追求,仍未曾捉住問題的重心。第三、曾經滄海,備嘗艱辛,於是認真學佛,願求解脫,知見很正,卻又苦摸不着一個下手處,雖也誦經持咒,念經打坐,但終以為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條出路來,往往學佛十年,煩惱依舊,求法無量,痛苦如昨!於是許多的人因久無新聞,自怨業障深重,以為終身無望,往後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們若是憑證上述一些例子,來作一下主觀上的剖析,那末第一種人是由於不知實踐的主要,第二種人是由於不明實踐的宗旨,第三種人是由於不詳實踐的方式。因此,求法的許多,而實踐的就較少,至於從實踐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謂“入寶山而空回”,這真是學佛者的苦悶! 二、實踐的主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眾多,博大精湛,總的說來,其內容可分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於理論的局限,行和果是屬於實踐的局限。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就是樸陋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相互聯繫,分而不分。由此可知,學佛的目的,並不是教人只作純理論的探討,其着重點在於由教理的了悟而貫徹到躬行實踐中去。學佛得益的巨細,完全要看實踐水平的深淺來決議。只有真實履踐,才氣親自證實佛法理論的準確、圓滿和偉大;也只有腳紮實地,依佛法不停熏習,才氣逐漸斷除主觀虛構的妄執,證到客觀事實的實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實相,而慶快生平!因此,佛法現實上就是個實踐問題。況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這樣理論和實踐相互資助,相互影響,便成為佛法行解響應、理事不二的統一觀。 三、實踐的宗旨 實踐佛法,原有種種差其餘方式和方式,有的誦經星期,有的廣修供養,有的精守戒律,有的執持名號,有的專修禪觀,有的行腳參訪。這樣孜孜學習,事實為了些什麼?倘使宗旨不明,一定會模糊籠統,勞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會不知其以是然了。《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泛起於世。”所謂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泛起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泛起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泛起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泛起於世。”二千多年來,撒播世上的佛法,就在種種差其餘方式上,一直負着這樣一個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主要義務。所謂“佛之知見”,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覺性。這個覺性,從它的體質方面講,是寬大圓明,恆常穩固;從它的相狀方面講,是清凈湛寂、充塞時空;從它的作用方面講,是隨緣應用、觀照無礙。它是事物的真實相貌,以是叫做實相;又是萬法的事實體性,以是也叫法性。只因我們久遠以來,被主觀偏執的習氣所障蔽,竟使這一本具的灼爍覺性,不只沒有設施展現,而且也沒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鈍,脫離現實,枉受許多苦惱,因而不能不借佛法來開、示、悟、入。所謂“開、示、悟、入”,雖然含有許多差其餘歷程,但歸納綜合說來,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徹證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後,啟發智慧,明因識果,才真能降伏煩惱,化除習氣,步步深入,直到徹證真理,成就佛果。倘使心地不明,那末習氣會去了又來,煩惱會隨滅隨生,識心永遠不停,苦果無從解脫。這樣,雖然在學佛,卻很憂傷到實益,譬如在暗室之中,雖想掃除塵垢,整理積物,卻苦於無從下手。以是《華嚴經》說:“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進一切惡”。《解深密經》說:“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大日經》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由此可見,實踐佛法,應該修建在自覺的基礎上,由依法修習,而得定開慧,而明心見性,而掃蕩積習,而徹證真理;重新腦轉為觀照,由徵象滲透本質,解脫生死苦厄,成就無上覺果,這是學佛的詳細內容,也是學佛的基本宗旨!也許有人以為明心見性,似乎要求較高,不是一樣平凡人所能體會。簡直,眾生根性千差萬別,為了憑證差其餘根機,給以差其餘教養,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說二說三,利便接引,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無量竅門,歸根結蒂,事實都是為一佛乘,以是《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而且根性巨細,並不是牢靠的,所謂“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發心大的,轉業就快,學佛原望成佛,大願方有大成,若是下手時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現實上,若能從基本處做起,則知見準確,般若種子,就永遠留在識田中,終必因此而得解脫。況且我們平時造業受苦,正由於不明心地,學佛若是不從明心下手,就即是外道凡夫;由於心性不明,勢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顛倒。既說“心、佛、眾生三無差異”,那末成佛作祖原是當人天職下事,並無神秘奇異可說。眾苦只由於不覺,極樂無過於明心,“當仁則不讓”,能發心直下承當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們必須領會:佛法以是能撒播深廣,睥睨一切,也正為有這個基本真理作為它的精神實質,否則形存實亡,再過若干年,眾人將不知學佛為何事,佛法前途是不堪設想的! 四、實踐的意義 就理上來講,我們的自性,原本灼爍覺照,體用如如,無所謂修證,也無所謂佛法,以是《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但就事上來講,由於我們真如自性,迷而不覺,成為真妄和合的第八識。這第八識,無始以來,受前面七識現行流動的熏習,含藏着無量習氣種子,形成一種潛勢力,一旦遇到機緣,便能發現盛行,又引起精神和肉體方面的顛倒流動。這樣由現行熏成種子,再由種子生起現行,互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顛簸狂亂,無法清閑,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來對治修證,轉識成智,恢復我們原本圓成的實性。以是誰不願實踐佛法,誰就是諱疾忌醫,無視於自己主觀偏執、貪嗔煩惱的事實,正是違反客觀現實,甘被調弄的大迷信者!佛法的實踐,一樣平常叫做修行。修是修理,這說明自性原本清凈自在,因受塵垢妄執的蒙蔽,以是要加以修理,以恢回複本的樣子,否則就應該叫做製作;行是行行不息的流動,這說明修習佛法,要在一切時、一切處自強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時續時斷,不能一曝十寒。人們的一切流動,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這三方面的流動,又以意識為主,由意識的流動而显示於身口,以是現實上三者是分不開的。不只云云,意識又是真如自性所發露,從真起妄,那末妄不離真,譬如從水起波,波照樣水。因此一切流動,包羅修習佛法在內,現實上,全是真如自性的显示,這叫做全性起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說全修在性了。以是能依法實踐一分,就能顯一分個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為二方面來說,身口方面的星期誦念,有事相可見的,叫做事修,心裏方面的參究觀照,隱微難知的,叫做理觀,身心既然是互為內外,無法脫離,那末理觀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觀。因此,理上越明了的,事上一定越謹嚴;事上越謹嚴的,理上定越清凈。由此可知,修習佛法,既不能執事而廢理,也不能執理而廢事。學佛的人,若能理事圓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 自性清凈無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動,就是定;自性觀照無礙,就是慧。可見戒、定、慧原是自性具足的功效,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實踐佛法的本意,仍是從這三方面去回復個性。以是一切修持離不開戒、定、慧,一切佛法也無差異時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為修學佛法的基本規則。憑證這一規則,可由染污轉為清凈,由動亂轉為清閑由糊塗轉為明了;直至無染無凈,無動也無靜,無智也無得,方真是自性原本的面目。修行到達什麼樣的境界,才算是到達佛法的一階真正的成就?
太橋旦曾堪布,現任貢嘎山貢嘎寺住持,貢嘎五明佛學院院長,貢嘎仁波切經師。1969年出生於四川康定貢嘎山,幼年在貢嘎寺出家,十五歲便成為貢嘎寺的維那師,認真法會儀軌的指導。 太橋旦曾堪布答:對一樣平常修行人而言,由於追求的目的差異,以是最終獲得的成就也紛歧樣。獲得的成就分為三類: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剛乘的成就。 小乘成就又分為兩類:其一,聲聞乘;其二,獨覺乘。小乘成就是心裏中對循環生起出離心,打破了三界六道循環的執着,斷除了煩惱障而獲得小我私人解脫,並證得阿羅漢果位。聲聞觀“四聖諦”,修三十七道品,證出世阿羅漢道。獨覺觀“十二緣起”,修三十七道品,證出世辟支佛道。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對眾生生起同體大悲之心,觀諸法緣起性空,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而到達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道地,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而獲得離一切戲論的大境界,並證得大徹大悟的圓滿佛果。 金剛乘的成就,是具備大乘條件的條件下,對“三基本”生起無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將循環視為清凈的坦誠,將一切眾生視為佛和佛母的清凈觀。並透過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修持而證得智空雙運、悲空雙運、樂空雙運、明空雙運、顯空雙運的至高無上大指模金剛總持的圓滿境界。 真正成就的尺度是噶舉祖師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見、修、行、果 ”。即:見為空性之智慧,修為灼爍無執着,行為無貪而恆常,果為無垢赤裸裸。所獲得的成就應以密勒日巴尊者的“見、修、行、果 ”為尺度,誰的相續中具備了準確無誤、至高無上的“見、修、行、果 ”,誰就證得無上的成就。 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修行的“四種竅訣”。即:心轉向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轉成智。心轉向法中納入了出離心,法成佛道中納入了菩提心,去除道障中納入了緣起性空,惑轉成智中納入了金剛乘的至高無上境界大指模。真正的成就以岡波巴四法的竅訣為尺度,誰的自相續當中具備這四種修證,誰就獲得至高無上的成就,這就是獲得大成就的一個準確尺度。 大指模傳承祈請文中也說:“虔敬即為修之首,專心即為修之身,出離即為修之足。”就像一小我私人需要具備頭、身體以及足一樣主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備三種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亂、出離心。自相續中具備這三種要素的話,算是一種大的成就。 寧瑪派的祖師隆欽巴大師所說的,修行的“三個殊勝”即:前行發心、正行無緣以及結行迴向。修行的成就以三個殊勝為尺度,誰的相續中圓滿這三個殊勝,誰就證得圓滿成就,大徹大悟。 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三主要道”,是指修行者所修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三種法。哪三種呢?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若是我們的心中具備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的話,就談得上是名副實在的大成就。 薩迦派祖師札巴堅贊大師所說的“遠離四種貪執”,是指:“若貪執此世非修行者,若貪執循環非出離心,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若生起執着非正見識。”我們修行的歷程中能遠離四種貪執,這就是真正的成就。 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傳承的“隨念五尊法”,是指:隨念上師之上師瑜伽,身觀為自性本尊,口不離持咒,心不離空性見與慈悲心,以及好事圓滿迴向。成就以隨念五尊法為尺度,誰做到這五種法,誰就獲得無上成就。 止貢噶舉祖師止貢覺巴大師所說的“大指模五支”:一、菩提心修法;二、本尊修法;三、上師瑜伽修法;四、大指模修法;五、迴向修法。修行的成就以大指模五支為尺度,圓滿修行大指模五支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一旦我們相續中具備大德們所指定的這些好事成就的話,縱然外在的奇異徵象或祥瑞的徵兆不泛起也不要有絲毫的遺憾,由於外在的一切徵象皆是虛妄的。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依大德們的殊勝教言來權衡自己內在的修證成就,我以為這是最保險、最可靠的。 好比說學佛人和沒有學佛的人之間的差異,就是沒有學佛之前,多數人都異常散漫,對照容易縱容,也經常會生起煩惱,喜歡造惡業等等。而且自己也不以為這樣做是紕謬或是不應該的,不只沒有痛恨之心,還會以為自己精明強幹。但進入空門學佛以後呢,就異常清晰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應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對,哪些做錯了。一旦領會了善與惡,對與錯之後,就不再像沒有學佛時那麼為所欲為。由於明白了佛法的原理而精進地斷罪行善,自然而然地鄭重取捨因果,這就是初學者所取得的提高。沒學佛之前我們是絕對不會這樣鄭重或反省的,這就是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之間存在的差異,這談不上是成就,但應該可以算是獲得三寶的一種加持感應。 我們學佛以後經由修持,行為上會自然遠離殺生、偷竊、邪淫的身不善業,並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業,這就是行為上所到達修持的一種提高;經由修持而言語會自然遠離妄語、推濤作浪、惡口、綺語的口不善業,並能做到忠實、促進協調、語言溫柔、誦經念經的口之善業,這就是言語上所到達修持的一種提高;經由修持而頭腦會自然清凈遠離貪慾、嗔恨、邪見的意不善業,並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樹立正見的意之善業,這就是頭腦上所到達修持的一種提高。 以是是否獲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心裏的修證,佛法絕對不是權衡他人過錯的工具,而是調伏自心的殊勝對治,更是自覺覺他的圓滿方式,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反省自己。通過考察自心就會發現以前我們的我執稀奇強,煩惱稀奇多,業障稀奇重,習氣稀奇深,動不動就會生氣。接觸林林總總的整體時,也會由於看到這樣那樣的事情而起煩惱等等。但經由耐久不中止的修持,現在這些污染逐漸沒有了。我執也減輕了,煩惱也不起了,習氣也斷掉了,妄念也越來越少,造惡業的想法也自然住手了。而且心裏一直想着輔助他人的一些事情,在看一些經典或聞思佛法時法喜充滿,自然融會到其原理。而且不僅僅是明了佛法的內容,還能做到一些身體力行的實修。在學佛修持的歷程中,對三寶生起信心、虔敬念經、保持正念、敬服眾生的生命等等,這些都是獲得三寶加持的感應,也是修行提高的一個显示。 真正到達一定水平上修行的提高,是履歷種種苦樂的感受,或者在生涯上遇到不幸或倒霉時,對三寶沒有任何埋怨。不失望,沒有失去信心,且心中仍然會生起對三寶無比的信心。當看到循環中的榮華富貴時也沒有任何依戀,會自然生起出離心。一些眾生無緣無故的危險我們或指責我們時,我們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會對眾生生起慈悲心。我們眼前的萬事萬物,形形色色的誘惑泛起時既不貪執,又不疑惑,經常能保持視為如幻如夢的一種境界,這就是一個真正提高的显示。若是經常能做到這樣且持之以恆地堅持,不中止地精學習持的話,就像是爬樓梯一樣,行菩薩道的次第逐漸圓滿,一步一步靠近甚至到達至高無上的成就。 現在許多將信將疑的學佛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成就,他們將成就視為一種表相上的殊勝奇景或祥瑞的徵兆來看待。譬喻說頭頂上是否發光,虛空中是否泛起佛菩薩或種種瑞相。作業稀奇精進時有沒有做一些祥瑞的夢,打坐時心中是否發生一些特殊的覺受,身上的疾病有沒有減輕。有些人會想家裡有沒有發家,老公有沒有陞官,子女有沒有取得好的成就,甚至有些人還會想股票有沒有賺錢等等。若是這些事情對照樂成時,就以為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學佛的目的總是期盼着世間的美妙泛起,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修行的歷程中心裏沒有平息煩惱,出離心和慈悲心沒有任何增進,無法戰勝我執的大魔,縱然泛起了種種瑞相又對我們有何用呢?只不外是自欺欺人而已。 雖然相當一部門的修行者成就時,簡直會泛起一些奇異的徵象或祥瑞的徵兆,但也不能完全以這些來判斷內在的成就。由於這些奇異徵象或祥瑞的徵兆並不是修行者內在的不共好事,而是修行者順便附帶的外在的好事,對他而言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而且這些外在的好事連外道都能做到,經由他們的苦修,身上也會發光,心中也會發生喜樂的覺受,也會示現林林總總的神通,也能夠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但他們仍然約束在循環的苦海中,一樣的疑惑,一樣的受苦受難,無法獲得解脫。 以是釋教將這些巧妙徵象或祥瑞的徵兆等,稱它為共成就,也是世間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們絕對不應該以外在的巧妙徵象或祥瑞的徵兆來判斷自己的內在成就,以及是否獲得佛菩薩的加持。這些都不能代表你獲得成就。 早年印度有一位修學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專心為救度眾天生佛,而出家學法的比丘。自從他出家以來,異常用功的修學佛法。有一天,由於他修持好事氣力所致,魔王的宮殿自然振動。魔王考察搖動的緣故原由,知道是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將到達成就的關係。魔王想:“怎麼辦呢?我若是不想法阻止這位日光上人學法,不久的未來,我的天下就會太亂。”於是魔王就釀成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來到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岩穴,在劈面空中,身上放光,完全與佛一樣,令這位日光上人得見。這位上人瞥見了佛異常喜悅,魔王說:“你修行已經圓滿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再思量戒律因果的問題。我每七天會來看你一次。”說完話就不見了。 這位日光上人,很信託魔王的話,他很喜悅,馬上就下山不再學法修行了。他信託魔的話,對因果戒律所有放棄,四處作亂。每過七天,魔王轉變的佛就對他說:“你做得很好,你已經到佛地了,隨時可以跟我語言,你的罪業因果不必再思量了。”魔轉變成佛,每次都是這樣說。這位日光上人以為:他本人已經修行成就,到達佛地,見佛成佛了。就越來越信託魔的話,越來越亂,對於殺、盜、淫、妄、酒,無所不為。魔王看到這位日光上人,已經聽他的話顛倒了,魔王就很放心,喜悅地告訴魔眾說:“我們的魔天下,已經獲得平安,又多了一個有力的子孫。” 上師說:“你這個膿包!開端的佛法尚未領會,你還說什麼‘到達佛地’?”學生說:“差異嘍!我每七天都能夠見到佛,跟佛談話,就像我跟你談話一樣,什麼都可以談!而且佛對我說,我已經到達佛地了。上師啊!你有什麼話需要跟佛講?你跟我講,我替你向佛說。”上師心裏想:“他已經遇到魔害,着魔了。我現在怎樣跟他講,他也不會聽的,由於他已經失去了理智,沒有自心判斷的能力。”上師想了一個設施說:“你要見佛的時刻,我跟你一同去見佛好欠好?”學生說:“這我想先問佛才可以。”日光比丘下次見到了魔釀成的佛,就問佛說:“我的上師也想來見您,可不能以呢?”這個魔知道,他的上師對密宗咒法的手段很高,馬上回覆說:“不能以!不能以!我跟他沒緣,你也不需要跟他,由於你已經到達佛地,沒有你要學的法了。” 厥後這位學生,看到了上師說:“你與佛沒緣,我跟你沒有可學的了,請走吧!”上師搖着頭想:“救學生是我的責任。”於是上師對學生說:“我和你已經有多年的師徒情緒了,我送你一個紀念品。”上師就拿出一個火漆做成的圓珠,送給學生說:“這顆珠子是我最好的同夥送給我的,你帶在身邊,就不會遺忘我了。”上師又說:“你看到佛的時刻,應該要懇切誠意地尊重佛,謝謝佛給你這麼多的教授。你下次見到佛的時刻,最少要向佛叩三個頭。然則佛很虛心,可能不接受你的星期,但你一定要叩頭,示意謝謝佛的恩義。這一句話你聽我的,好欠好?”日光比丘說:“這個很好!佛的大恩大德,我應該叩星期,他不接受,我也要委屈叩頭!” 第二天,這位日光上人又見到了佛,就對佛說:“我能到達佛地,都是您的恩義。今天我向您叩三個頭示意謝謝。”第一次叩頭兩膝着地的時刻,這個魔就站不住了。魔說:“不!不!不!不用叩頭!度眾生到佛地,是佛的責任。”這位日光上人虔敬地示意謝謝佛,繼續下拜,當兩膝和手放在地上,正要全身拜下的時刻,這個魔瞥見這位上人的身上,發出很強烈的火光。魔異常的恐懼,正想下來阻止他叩頭,可是他已經拜下去了。他的頭一碰着地,身上的火光內,現出千萬萬萬的金剛塵祛除了這個魔王。這時,日光上人已經暈倒在地上。 等他蘇醒過來,高聲呼叫佛的名號,可是已經看不見佛了。這時,他的上師泛起在他的身邊說:“你所瞥見的佛,以後不會再來了。由於你所見到的佛,不是真佛,他是魔釀成的。我給你帶在身上的大圓珠,是鐵發金剛的密輪,它能碎滅萬魔!當你叩頭的時刻,妖怪擋不住就破壞了。”上師說:“你還沒有能夠見到佛的成就,你想要到達佛地,應該重新用功,研究教理,修業密法。”這位日光比丘就依教推行,追隨上師修學密法,厥後獲得大成就,成為很著名的大上師。 以是我們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修行佛法時所泛起的表相無論何等的巧妙或殊勝,也無法判斷巧妙徵象的好與壞。修行越久越會泛起這些巧妙徵象,修行越高越會發生種種障礙。這也許是一種修行者的挫折,也許是一種對修行者的磨練。就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那它就會釀成什麼樣。密勒日巴尊者說:“男女妖魔及羅剎,未悟之時為魔怨,能作種種中止障,若悟妖魔成護法,能予種種之成就,事實義中魔亦空,說為窮境劃分處。”又說:“事實金剛真言乘,無上瑜伽續部雲,諸界集聚於脈故,展現外境諸魔相,若不了知彼為幻,全由自身之所顯,執以為實甚愚痴。”雖然日光比丘發心既清凈,修行又精進,但他眼前泛起巧妙徵象時,由於缺乏見識,以是不知道這些展現是全由自心所顯,而執着為實有,因此遇到魔害,着魔了。 我們初學者更應該鄭重。我們經常發現許多老居士異常執着於表相,稀奇太過地在乎這些奇異徵象,這就是修行上最大的約束。雖然《金剛經》與漢地緣分很深,撒播於漢地的歷史悠久,且大多數學佛人都念誦其經,並能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原理,但照樣有一些修行的居士對錶相的執着變得越來越大。經常泛起一些居士,他們對某某上師很自豪地說,他修某某法時泛起云云云云的巧妙徵象,他在禪準時發生什麼什麼樣的特殊覺受等等。但很少有居士會說,他修了什麼什麼法后我執云云云云的削減,對治煩惱上起到若何若何的輔助作用,生起出離心或發生慈悲心方面云云云云的提高等等的事情。人人都知道《金剛經》云云的殊勝,提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裏都說得那麼清晰了,但照樣在少數居士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仍然執着地追求奇異徵象的泛起。甚至有些居士越修執着就越強烈,修行的時間越久我慢心越大。就像岡波巴大師所說的,“法不如法,法反而成為墮惡道的因”,修行沒有使自己的貪嗔痴慢疑削減,反而使五毒增添,五毒增添就是墮惡道的因。真是恐怖!我們應該相互提醒,我們空學生應相互督促,踏上解脫的蹊徑,且順遂圓滿地證得佛果是我們所有釋教徒的配合目的;依賴民眾的氣力來令佛法恆久住世而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們所有空學生們的配合責任。A血型的生肖兔人的人生(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