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持戒的好事(上)

屬兔男怕怎麼樣的女人

持戒,即堅持遵守釋教的五戒。以是持戒有好事,都有何好事?這一點佛陀曾經詳細說過:“凡人持戒,有五好事。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富,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願望成真

一小我私人若是能夠遵守釋教五戒,而且時時刻刻都在修行,那麼自己一定會經常用五戒內里的尺度來嚴酷規範自己的言行,以是這種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充滿着佛性,可以說只要能夠持戒修行,那麼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善念善行,當你有所求時,就能夠如願。

財富增進

一小我私人若是能夠懇切持戒修行,那麼自身福慧將會日益增進,所謂的福慧實在就是智慧,試想,現在為何那麼多富人信佛?拚命做善事?除了消除因商業而沾染習氣,更多的照樣由於可以增進智慧,而智慧的增進,就能夠讓財富獲得增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眾人敬愛

持戒修行的人,其言行舉止都市讓人心生尊重,由於這類人往往言語溫順,舉止正經,謙和待人,因此,他們每到一處都市受到人們的以禮相待。由於這類能夠耐久持戒修行的人,可以說每個都是大毅力的人,在修行上的造詣要遠高於其他人,以是受到其他人的敬愛,那也是很正常,甚至有些還會成為別人的善知識,因此持戒修行的好事是異常大的。

閱讀推薦:若何放生,放生的詳細方式 放生的好事,放生烏龜若何得更多功 釋教法器是什麼

好事到底是什麼

世間人常將福德作好事,就象昔時梁武帝一樣,追求修廟建寺院、度人出家等“驚動效應”,享受其歷程的快樂和榮耀,豈不知,這時的所作,除福德外,已毫無好事。

好事是內在的;福德是五欲六塵,對外的。貪着、炫耀,縱然像梁武帝一樣製作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度人出家十幾萬,也如達摩祖師所說:“並無好事”。

關於“好事”一詞的註釋,《佛學常用詞彙》為:“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這樣說:“功者,福利之功效,此功效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好事。”《大乘義章卷九》曰:“言好事,功謂功效,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好事。”《佛學大詞典》將“好事”進一步深說為“真好事”:“所謂真好事,乃凈智妙用,體自空寂,不求於世。”

也許是詞面好解,詞義難明吧,雖然是我們許多時刻能記得住“好事”的註釋,但執行起來照樣時常混淆於福德。實在,“好事”與“福德”是有許多差異的,大要有四點:

一是個性差異。功,是一種氣力;德,是一種修養,把修養升華成一種氣力(即智慧)去輔助別人,稱之為好事。福,指幸福美妙之意,是把自己的幸福美妙寄託於德性而實現的,稱之為福德。從本質上講,好事是利他的,福德是利己的;好事是精神層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見的無為而為的智慧;福德是物質層面的,是摸獲得看得見的實惠。

二是發心差異。發心為己,圖有所報,獲得的只是福德;發心為他,不求圖報,其果報是好事。福德是基於自己的行為做作,所完成而獲得的一種效果,也可以說,福德是為自己享用的;好事,其行為也是自己做作,但它是對別人的一種輔助。簡言之,福德是對己而言;好事是對人而言,做作的工具差異。上圓下空禪師開示:“一切為眾生,為善,好事備;一切為自己,為惡,業障現。”

三是操守差異。持戒不持戒是區別好事、福德的一個主要標誌。持戒解釋心地清凈,不持戒說明這小我私人心地還不夠清凈,修行的境界差異,果報也就差異。以是,若求好事,必須持戒,同樣的善行,如能持戒則好事無量;若不能持戒,好事全無或微不足道,獲得的是些許福報。如放生、布施、原本是善舉,可有的人今天剛剛放完生,事後就大開殺戒,殺魚宰鴨,塗害生靈。有的人今天布施了一萬,明天又去發不義之財,騙走人家一百萬,這種做法何來好事!

四是時效的差異。福德以積善而得,修養福德能獲得善報,使物質條件優厚,精神歡快,可是不能阻止福報的享盡。福德如儲蓄,那點儲蓄用光了,福報也就隨之沒有了。而修養好事漸成正覺,才是好事效益的最好作為。有了好事就有了智慧,在了智慧就可以超凡成聖,了生脫死。因此說,好事是永恆的,福德是暫時的。

可見,好事是指行作清凈善業所得者,修行是功,身心清凈是德;滅除心裏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是德。六祖慧能大師論闡的更為周全詳細:

“見性是功,同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個性,真實妙用,名為好事。

心裏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好事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好事。

放生故事,放生得福報(四)(細解)

若修睦事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者,吾我不停,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信,常輕一切故。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好事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叨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願、力、利便、智什麼意思

1、布施(檀波羅密、檀那波羅密):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 (財布施) 外,還包羅佛法的傳揚 (法布施) 和消除恐懼 (無畏布施)。長養慈悲心。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2、持戒(屍波羅密、屍羅波羅密):大乘行者除四眾之基本律儀(攝律儀戒),尚須持守三聚凈戒之其他二者: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推行一切之善;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3、忍辱(羼提波羅密):包羅生忍和法忍:其為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以及外界的寒熱饑渴等,南傳菩薩道亦譯為“忍耐”。

4、精進(毗梨耶波羅密):其中包羅身精進與心精進,精學習持其餘五度。意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大智度論》(卷八十):“精進者,謂心練於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財而用於布施等,為身精進;斷慳貪等噁心,使不得入者,為心精進。

5、禪定(禪度波羅密、禪那波羅密):心無雜念,不為俗物疑惑顛倒。禪定能對治散亂。南傳菩薩道據《基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葯事》有禪定,現代一樣平常無禪定,替之以“出離”。

6、般若(智慧、般若波羅密):修行般若以破除、遠離“無明和愚痴”,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能除去五毒中的“痴迷”,對應六道中的畜生道。

7、願(波羅蜜多):看到眾生的苦,菩薩就發願,如願眾生睡得好,有吃穿等,菩薩的願力不能思議,隨着修行的深入,階位的增進,願力越來越強,最後都能實現。

8、力(波羅蜜多):力就是法力,功用。力有二種,慧力和定力。功用就體現在度化眾生的能力上。

9、利便(波羅蜜多):度化眾生時,針對眾生的基本,給眾生講合適的竅門。如對通俗人來說,三士道就是最合適的竅門。

10、智(波羅蜜多):大智慧是登地菩薩以上修的,包羅受用法樂智和成熟有情智兩種。受用法樂智是對萬物的特徵和共性完全通達的智能。成熟有情智是能夠考察一切眾生的素質並能有的放矢的智能。

擴展資料:

前六點稱為釋教中的“六度”(梵語:ṣaḍ-pāramitā;度通渡,為乘舟渡過苦海之義),又譯六波羅蜜或六波羅蜜多,釋教術語,為六種波羅密。“六度”是“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竅門”,為成佛必修之科目。

北傳十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后加了“利便、願、力、智”四波羅蜜,稱為十度。

上座部釋教亦類似於六波羅蜜的修行竅門稱“十波羅密多”,加以“真實(真諦;sacca)、決意(adhiṭṭhāna)、慈(mettā)、舍(upekkha)”四波羅蜜。

參考資料泉源:百度百科-六度

哪些生肖被號稱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