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客家人掃墓與家人的屬相有關么,想了解有關客家人的事情

提起客家人掃墓與家人的屬相有關么,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另外,還有人想問家人出殯時間與我的屬相相衝怎麼辦?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客家人掃墓可以燒紙錢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想了解有關客家人的事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客家人掃墓與家人的屬相有關么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到南方,是漢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二:客家禮儀,習俗

客家人掃墓可以燒紙錢嗎?

(一)傳統婚嫁習俗

說媒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衝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后,男女雙方還要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麵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后,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着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着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分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二)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生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着雞、雞蛋、麵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帶着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麵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麵條等物。

做滿月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小孩出,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后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三)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客家人掃墓與家人的屬相有關么: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

客家人掃墓與家人的屬相有關么: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着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数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餘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数字斗酒,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遊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以上資料參考互聯網)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習俗禮儀都是傳統禮儀,現在有些禮儀已經簡化,甚至不再

(四)客家人好客多禮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禮,在狹窄的路上相遇,會主動讓路,年輕的讓年老的,男的讓女的,大人讓小孩,空手的讓挑擔的,挑輕擔的會讓挑重擔的,挑重擔的會讓給扛抬的,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與人相遇,會打招呼,並相互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以親人稱呼對方,比如遇到與自己年紀相似的人,男的稱之謂“老撥”(“撥”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則稱之謂“”、“大姐”。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稱之謂“大伯”,女的稱之謂“嬸婆”,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則稱之謂“老弟”、“老妹”。對開店經商者,男的稱之謂“老闆”,女的稱之謂“老闆娘”或“老闆嫂”。對工藝人一般都稱之謂“師傅”,對則稱之謂“醫生”。小孩稱與自己父母年紀相似者謂“伯伯”、“叔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爺爺、奶奶年紀相似者,則稱之謂“老爺爺”、“老奶奶”。

客家人很注意人際往來的禮節。“上家過來下家客”,也就是說,上家人到下家來,就會被當作客人一樣對待。親戚朋友之間,每遇喜慶,都會登門相賀。客家人一向熱情好客,注重禮節。凡是宴請或吃便飯,都有一定的禮節,如按輩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來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為舅父(母親外家),稱之為“三代親”。城裡男家結婚宴請時,首席為舅父,其次為舅公太再次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開筵,如果是因故或對主人有成見,不願到席,主人應把席位留下,讓它空着,方可開筵。除“三代親”為上賓外,姻親次之,親屬同族則以輩分及年齡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隨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樑請客的,其首席應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為上述的“三代親”,席次由宴請的主人安排,遲到的要飲酒表示歉意,中途離席要向主人說明原因,並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間,主人來謝客敬酒時,客人要起立表示禮貌。

平時,如逢客人來到,主人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並請客人進屋坐,同時以煙茶相待。無論是城裡或鄉下的客家人,屋裡都建有小浴室並配備有浴盆,客人來到后,女主人會客氣地燒一大鍋開水,用水桶裝着,拿進浴室,同時還會提進一桶冷水,讓沐浴者對滲着洗,使水溫不會過熱或過冷。讓客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消除旅途的疲勞。“一家來客,四鄰接待”這是山村客家人的風俗。無論是誰家來客,左右鄰居一般都會炒煮幾碟菜肴,溫熱一壺糯米酒,端到來客人的鄰居家裡,擺上餐桌,並親為來客斟上一碗酒,請客人品嘗自己的家釀和自己烹調的的菜肴。即使鄰里之間曾發生過口角,也會不計舊時怨恨,照樣提着酒壺端着菜肴,到鄰居家款待客人,這樣一來,鄰里之間便會和好如初。

如逢年節,親友之間都會互相拜年,拜年時往往會包一個紅包,並且帶一包如冰糖、紅糖等之類的食品做為禮物,主人必定會留客人飲酒並佐以各種腊味,在和親戚朋友飲酒時,主人會夾一塊雞肉或鴨肉放進客人的碗里(每頭雞、鴨一般切成9至11塊),另加二個圓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雞腿或鴨腿相待。客人回家時,主人會把紅包(另添點錢)及禮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辭別時,主人應讓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體弱,出門時主人會小心攙扶,或讓小輩送他(她)歸回家中。

(五):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凈凈過年。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着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恭弘=叶 恭弘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帘要取下,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和祠堂向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還有鑼鼓隊。獅、猴、沙演唱完后,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避。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燒香拜。

冬至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蔘補冬。

三:客家建築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后,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一)、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米,大的則上萬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着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后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着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係。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以上就是與想了解有關客家人的事情相關內容,是關於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的分享。看完客家人掃墓與家人的屬相有關么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