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生肖綜合 正文

金屬相變與馬氏體的關係,形變誘發馬氏體和應變誘發馬氏體有什麼區別

提起金屬相變與馬氏體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什麼叫金屬相變?金屬相變和馬氏體相變的關係,另外,還有人想問金屬的變形和馬氏體相變的變形之間有什麼不同?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只有鋼中才有馬氏體相變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形變誘發馬氏體和應變誘發馬氏體有什麼區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屬相變與馬氏體的關係

我覺得應該是形變誘發馬氏體和應力誘發馬氏體相變。還有個概念,馬氏體相變誘發塑性。

形變誘發馬氏體:A轉變為M,在Ms以下降低溫度可以增加M的量直到Mf,繼續降溫不會繼續相變。這是轉變條件,但,在Ms以上存在一個Md,按理說Md~Ms之間不會發生M轉變,如果對A施加外力,在塑性變形的同時將發生一定量M轉變,轉變量與形變溫度有關(在Md~Ms之間)。

應變誘發馬氏體相變:對材料中的M施加力可以把M從一種取向轉變成另一種取向或由一種M轉變為另一種M,是一種M之間的相變。

馬氏體相變誘發塑性:這是在形變誘發馬氏體后,塑性變形處引起的應力集中由於誘發了馬氏體,而使應力集中得到,有利於防止微裂紋形成和擴展,表現為使韌性增強。

順便說一個,在前面說的Md點,在Md以上某個溫度段As~Ad,存在形變誘發奧氏體轉變Ad,我沒看到書上怎麼說,應該是其他在奧氏體轉變溫度以下形變會提前轉變為A吧,哈哈哈就這麼多

金屬相變與馬氏體的關係:什麼叫金屬相變?金屬相變和馬氏體相變的關係

金屬相變與馬氏體的關係:什麼叫金屬相變?金屬相變和馬氏體相變的關係

馬氏體相變是由過冷奧氏體A經過連續冷卻或者等溫轉變形成,其形成過程有形核和長大。馬氏體轉變屬於切變共格轉變,與奧氏體母相一定的位向關係和慣習面

馬氏體相變有什麼特徵機制?

馬氏體相變是一種無擴散相變或稱位移型相變。嚴格地說,位移型相變中只有在原子位移以切變方式進行,兩相間以宏觀彈性形變維持界面的連續和共格,其畸變能足以改變相變動力學和相變產物形貌的才是馬氏體相變。徐祖耀在總結以往諸多學者定義馬氏體相變的基礎上,提出這樣簡單的定義:替換原子無擴散(成分不改變,近鄰原子關係不改變)和切變(母相和馬氏體之間呈位向關係)而使其形狀改變的相變,其中相變泛指一級(具有熱量突變和體積突變,如放熱和膨脹)形核長大型相變。

只有鋼中才有馬氏體相變嗎?

馬氏體最初是在鋼中發現的:將鋼加熱到一定溫度后經迅速冷卻,得到的能使鋼、增強的一種淬火。年法國人奧斯蒙為紀念德國冶金學家馬滕斯,把這種命名為馬氏體。人們最早只把鋼中由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相變稱為馬氏體相變。20世紀以來,對鋼中馬氏體相變的特徵累積了較多的知識,又相繼發現在某些純金屬和合金中也具有馬氏體相變,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目前廣泛地把基本特徵屬馬氏體相變型的相變產物統稱為馬氏體。

馬氏體相變的特徵機制:

馬氏體相變具有熱效應和體積效應,相變過程是形成核心和長大的過程。但核心如何形成,又如何長大,目前尚無完整的模型。馬氏體長大速率一般較大,有的甚至高達·s。人們推想母相中的晶體缺陷(如位錯)的組態對馬氏體形核具有影響,但目前實驗技術還無法觀察到相界面錯的組態,因此對馬氏體相變的過程,尚不能窺其全貌。其特徵可概括如下:

馬氏體相變是無擴散相變之一,相變時沒有穿越界面的原子無規行走或順序跳躍,因而新相(馬氏體)承襲了母相的化學成分、原子序態和晶體缺陷。馬氏體相變時原子有規則地其相鄰原子間的相對關係進行位移,這種位移是切變式的。原子位移的結果產生點陣應變(或形變)。這種切變位移不但使母相點陣結構改變,而且產生宏觀的形狀改變。將一個拋光試樣的表面先劃上一條直線,若試樣中一部分(-)發生馬氏體相變(形成馬氏體),則PQRS直線就折成PQ、QR’及R’S’三段相連的直線,兩相界面的平面及無應變、不轉動,稱慣習(析)面。這種形狀改變稱為不變平面應變。形狀改變使先經拋光的試樣表面形成浮突。高碳鋼馬氏體的表面浮突,可見馬氏體形成時,與馬氏體相交的表面上發生傾動,在干涉顯微鏡下可見到浮突的高度以及完整尖銳的邊緣。

以上就是與形變誘發馬氏體和應變誘發馬氏體有什麼區別相關內容,是關於什麼叫金屬相變?金屬相變和馬氏體相變的關係的分享。看完金屬相變與馬氏體的關係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