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相術 正文

五官痣相代表的含義

五官 1、相學上的說法
  大家常常說“那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這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但是大家不見得很清楚什麼是“五官”,其實“五官”是相學上的東西。
  所謂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而且在相學上,分別被賦予一種名詞如下:
  (1)耳:名為“采聽官”。
  (2)眉:名為“保壽官”。
  (3)眼:名為“監察官”。
  (4)鼻:名為“審辨官”。
  (5)口:名為“出納官”。
  透過“五官”的分析,能對一個人做一些相學的基本分析,並進而判斷一個人的運勢吉凶。通常“眉毛”關係到健康、地位;“眼睛”關係一個人的意志力、心地良善;“鼻子”關係到一個人的財富與健康;“嘴巴”關係一個人的幸福、食祿與貴人運;耳朵關係到一個人的長壽與否。
  2、工具書上的說法
  新華字典上面的說法是:五官包括眼、耳、口、鼻、身。辭海上面的解釋是:眼、耳、口、鼻、心。亦多用以指臉上的器官。 清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不維氣候回別,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回異。” 老舍《四世同堂》二:“勻稱的五官四肢,加上美妙的身段,和最款式的服裝,他頗象一個華麗光滑的玻璃珠兒。”
  3、漢 皇帝 侍妾 稱號。元帝定妾媵位號,從昭儀起,分十四等。五官位於第十二等,祿秩相當於三百石官。《孔子家語·辯政》:“ 齊君 為國,奢乎台榭,淫於苑囿,五官伎樂,不解於時。”《漢書·元後傳》:“公聘取故掖庭女樂五官殷嚴 、王飛君等,置酒歌舞。” 唐 羅虯《比紅兒》詩:“ 應緣 近似紅兒貌,始得深宮奉五官。”
  4、中醫上的五官指的是:目,舌,口,鼻,耳。分別與人的五臟相對應。其中,目對應肝,舌對應心,口對應胃,鼻對應肺,耳對應腎。察五官而知病情。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靈樞經·五閱五使》:“五官,歧伯 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5、五行之官。古代傳說中的五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 ,火正曰祝融 ,金正曰蓐收 ,水正曰玄冥 ,土正曰後土 。”
  6、分管天地幽明之官。分司天、地、神、民、類物的五種官職。《國語·楚語下》:“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韋昭注:“類物,謂別善惡、利器用之官。”
  7、殷 周 時分掌政事的五個高級官職。《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鄭玄注:“此亦殷時制也。”《周禮·春官·小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頒之於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商君書·君臣》:“聖人列貴賤,制爵位,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地廣,民眾,萬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8、泛指百官。《急就篇》卷一:“諸物盡訖五官出。”
  9、指五官中郎將。《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 宋 王千秋 《賀新郎·石城弔古》詞:“遂但見 蜀 吳 烽舉,致使五官伸腳睡,喚諸兒畫取長陵土。”按,此指曹丕 。 丕 建安間曾任五官中郎將。參見“ 五官郎 ”。
  10、司歷之官。《舊唐書·職官志二》:“ 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新唐書·百官志二》:“ 武后長安二年,置挈壺正。 乾元元年與靈台郎、保章正、司歷、司辰,皆加五官之名。”歷代至清,皆設此官。
  眉毛的作用
  眉毛的作用是不小的。眉毛在眼睛上邊形成眼睛的第一道防線,颳風時,它可以阻擋空中落下的灰塵和小蟲;下小雨時,它能擋住雨水,不讓它流進眼睛里。夏天,額頭上出很多汗,但是汗珠不會流進眼裡,這也是眉毛的功勞。眉毛還能增加面部的美觀。所以,我們要注意保護眉毛,既不要拔眉毛,也不要用剪刀去剪眉毛。
  耳
  英文名稱:
  ear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另有一種分法,外耳還包括鼓膜。
  眼
  英文名稱:
  eye
  眼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也是最能讓人感受到其不適或病變的感覺器官。
  人眼視覺器官包括眼球、視路和附屬器。
  人眼的外形接近球形,稱為眼球。
  眼球壁是包圍眼球的一層組織,由鞏膜、脈絡膜和網膜組成。
  眼球壁由外向內可分為三層:纖維膜、色素膜、視網膜。
  纖維膜由纖維組織構成,較硬,堅韌而有彈性,對眼球有保護作用,並能維持眼球的形狀,似雞蛋殼一樣。
  纖維膜又可分為角膜、鞏膜、角鞏膜緣。
  口
  英文名稱:
  mouth
  指整個口腔,包括口唇、舌、齒、齶等。下連氣管、食道。口是飲食物攝入的門戶,為脾之外竅,脾胃功能調和,則口食知味,唾液分泌正常。《靈樞·脈度》:“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口唇、舌與喉嚨、會厭等協調動作而發出聲音。口也是氣體出入的門戶之一,亦有助肺行呼吸的作用。口腔是經脈循行的要衝,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以及督脈、任脈、沖脈均循行於此。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素問·五臟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故臨床上常觀察口唇之變化,以診察脾之病變。
  鼻
  拼音:bí
  英文名稱:
  nose
  部首:鼻,部外筆畫:0,總筆畫:14
  基本字義
  ● 鼻
  ◎ 嗅覺器官,亦是呼吸的孔道:~子。~竇。~孔。~腔。~涕。~音。~煙(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狀的煙)。仰人~息。嗤之以~。
  呼吸兼嗅覺器官。屬於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學刺激的器官,對於動物接受外界化學信息、 識別環境、 辨認敵我 、歸巢、捕獵、避敵、尋偶和覓食有重要作用。

  人的五官合作的意義:可以豐富你的表情,更深刻更徹底更充分的表達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