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如也,如其學,如其志,如其才,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藝概》
《藝概》是清代學者劉熙載所著之書,其中提到了一個觀點:書寫即個人學識、志氣、才能的直接表現,即我們常說的“字如其人”。
當今時代,隨着法律的日益健全,很多平常我們並不關注的事情漸漸多了些法律內涵,就比如“遺書”這個東西。在以前大多數人都是不關注,甚至是不知道“遺書”的,一家內如果有誰生老病死,往往就是在臨死之前口述,自然有孝子賢孫來遵照執行。但是隨着社會的進步,人的智商也越來越“進步”起來,於是有些人不遵遺囑,甚至篡改遺囑,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民間野史中雍正皇帝就是一個因篡改遺囑而登上大寶的人。
就這樣,法律中出現了“遺書”這個東西,隨之而來的就是“遺書”真偽的辨別。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鑒定“遺書”真偽的手段也越來越多,但還是有些人喜歡通過筆跡來斷定“遺書”的真偽,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先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臨幕書法大家皮世南的字,在寫“截”字時,正好看見皮世南走過來,於是便只寫了“晉”,讓皮世南補上“戈”字。第二天,唐太宗把這幅字拿給魏徽看,想聽聽他的意見。魏徽看了看,對唐太宗說:“聖上之作,帷戈法似世南”。唐太宗一聽,自嘆與皮世南相距甚遠。
還有一個類似的事,說的是在明末清初,著名的醫家、書法大家傅山的大兒子擅長書法,而且一直在學習父親的字體,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有一天,傅山的大兒子故愈將自己所寫的一幅字放在桌上,想要看看父親是否能辨別出來。傅山剛開始看到后,真以為是自己所寫,暗暗吃驚。仔細審視這幅字,發現其字筆力沮喪,中氣已絕,心中不禁大亂,難道自己離大去之日不遠?好長時間心情都非常不安。不久之後,他的大兒子突然死去,傅山在悲傷之餘,又拿起那幅字,仔細分析后才知道是兒子所寫。
所以說,在鑒定“遺書”真偽時,可以從字跡或者說書寫時的壓力中看出書寫人的內心世界,心理學為此還大概總結了幾點:一是書寫的壓力過重時表明其生命力強、自信、專橫、頑固;書寫的壓力較輕時則說明這個人很敏感、主動性差,並缺少勇氣和抵抗力。把它放到鑒別“遺書”真偽中,自然可以推測出書寫人在寫“遺書”時的內心世界到底如何?所謂筆跡就是腦跡,字跡就是大腦的書寫,其道理就是如此。書寫的壓力
(1)筆壓重,說明寫字的人精力比較充沛,為人有主見,個性剛強,做事果斷,有毅力,有開拓能力,但主觀性強,固執。
(2)筆壓輕,說明寫字人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有依賴性,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筆壓輕重不一,說明寫字的人思維跳躍比較強,但情緒不穩定,做事猶豫不決。
2,書寫的筆力
(1)一般說來,男性下筆較重,女孩寫字大多下筆較輕,字寫得又柔和又纖小。
(2)有些人字寫得很小,或者寫得刻板,有棱有角,這些人有潛在的分裂型氣質,其性格是屬於內斂、封閉、保守型的。
(3)下筆很輕、但字寫得又大又圓的人,都有些急躁型氣質,多半性格開朗、大方。
(4)有些人寫起字來,下筆較重,而且字體又大又圓。實際上,他們的性格並不完全像他們的字那樣,他們幾乎在所有場合中,都能表現得十分得體,此類人還可能是賢妻良母或彬彬紳士,他們遇事不斤斤計較,感情細膩而豐富。
書寫壓力、力度的不同能夠看出個人的性格,這一點在國外也有所描述。美國系列劇《CSI》里,犯罪鑒證科的人在案發現場找到一張死者的“遺書”,從內容上看,死者系自殺,她願意把孩子留給指定的一位女士撫養。可是在做筆跡鑒定的時候,專家發現,“遺書”中的字體筆壓很不穩定,筆畫不連貫,很像是人在極度緊張的時候由於手顫抖而造成的。由此,專家推測死者是被人逼迫寫下“遺書”之後被人槍殺的。後來案情大白,殺死死者的,正是那位未來的“監護人”母親。她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得到孩子,殺死了孩子的親生母親。而孩子的親生母親冤情能夠昭雪,全憑自己的字跡。
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些唯心主義,根本算不得數。但是經驗和事例都擺在那裡,我國傳統命理相學也認可這種說法,另外,現代科學也認為這種說法有其正確的地方。從醫學方面來講,首先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與雙手是息息相關的,手部活動是人體最複雜的活動,因此腦部活動大部分都是為手而設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手能通過許多方式反映出人的內心世界。而書寫正是手腦聯合的產物,科學家從這個角度出發,認為人在書寫時,與其說是手在寫,倒不如說是大腦在手指的各種運動中反映出的人的內心世界在無意識下的一種表露,是被傳遞到手指上的一種無意識的思想。就像指紋能證明一個人的個體特徵一樣,寫字也能反映出每個人的獨特個性。所以說,觀察一個人的書寫可以挖掘出他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