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相術 正文

為何說語言是揭露人心理活動的密碼?

  言,心聲也。——漢·揚雄《法言·問神》

  言語即為內心世界的直接表達。《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項)梁與(項)羽俱觀”。看見萬人簇擁、威風凜凜的秦始皇,項羽雄心大發,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無獨有偶,劉邦也在成陽街頭見過秦始皇,喟然嘆息,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言,彼可取而代也!這兩句都透露出一種大英雄、大丈夫的氣概。從心理學上看,這兩句話也表達出二人的內心——不甘平庸,想要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主角。在這種潛意識的推動下,二人才會揭竿起義,趁勢而起,逐鹿中原。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人心理活動的軌跡。在不經意中,我們所說的話往往會顯露自己的真實意圖。例如,你和朋友去逛街,她說:“都中午了,你餓不餓?”再如,你向他人借錢,他支支吾吾地說:“聽說小高發財了,你怎麼不問問他呢?我現在剛買房,手頭也很緊。”聽到這些話后,想必你自然知道他人的真實用意了。

  在與人交往中,僅僅簡單地聽對方的話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多想。如果不去想,還是弄不清楚他人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說,聽話不能單憑一雙耳朵去聽,還要動用“心眼”,才能夠真正聽清楚,真正領悟到“話中的話”,以及“話外的話”。有時候,從言語中,也可以辨別出這話究竟是開導我們,還是啟示我們?是責備我們,或是要求我們幫助他?所謂“弦外之音、意在言外”,對方雖然沒有明說,我們也要能夠察言觀色、審言慎聽,從他的語言里,判斷他的意向與動機目的。

  1.言過其實者不可信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特別是在一個團隊的內部,更是應該萬眾一心、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不容有絲毫的芥蒂,而這特別需要靠一個“誠”字貫穿其中。若是與你交流之人過於浮滑,總是誇誇其談,說出來的內容多半與事實不符的話,此人便不可信任。

  此類人一般愛慕虛榮,或許他沒有壞心,但是出於面子,他們往往會在原有的事實上增添許多“莫須有”的東西,或是找出許多並不屬於自己的功績來為自己增光添彩。也正是因為他們過於看重面子,所以,往往成不了氣候。若與之交往,應小心提防。

  2.用語尖酸刻薄者多半內心狹隘

  當某人被大家所推崇時,他卻偏偏跑出來,告訴所有人,對方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你與他在一起聊天時,他也總是會以尖酸的語氣去議論那些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與事,他們擅長“登高望遠”,但是卻沒有指點江山的實力與資本。此類人一般心胸狹隘,在與此類人交流時,你應該竭力避免與他談起有關他人利害的關係,否則,對方很可能將你的說話內容引以為據,令你在莫名其妙中背上“嚼舌者”的稱號。

  3.過於正義者往往內心不平

  語言恰當的正義之士人人喜歡,但是此類人卻經常性地針對世界上的某些不平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總是樂於站在“道德”、“社會風氣”的角度上去審視他人,他們心眼也許並不壞,同時偶爾也會蹦出一些的確能夠令人反思的話語。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將自己變成了“正義衛士”,所以,一旦與他人產生對峙,或者有人懷疑他們的看法時,此類人便會大舉反擊,直至將對方逼到無言以對的地步,而他們的這種極端做法,往往是因為自我價值得不到他人承認、潛意識中的自卑而造成的。

  4.喜歡引經據典,善於以理服人者

  他們一般擁有較高的學歷,或是對人生有着較為透徹的看法。此類人往往不會強硬地逼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而是將自己的道理娓娓道來,之後便不再與你發生衝突,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我已經講明了道理,是否接受,就看你的了。與此類人交往,你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東西,但也正是因為他們太出色,你的光芒極有可能被他們掩蓋。

  5.善於分析,處處分門別類者

  此類人在遇到了事情之後,往往會進行仔細的分析: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應該如何處理?怎樣處理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結束后應該歸屬到哪個類別之中?他們樂於分析事情的頭緒,並會綜合它的類別,進行認真而仔細的總結。這類人為人心思縝密,多屬於頗有心計之人,在平日里,你若有幸與他們進行合作,便有機會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實幹家”。

  語言研究為人們揣摩他人的心理活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視角。如果我們細心聆聽,就可通過對人們說話的話語、風格、速度、技巧等方面的細微分析,更準確地把握講話者的意圖、流露出的情緒、傳播出的信息,並根據對方的言談了解其心理活動,通盤了解人事、人情,甚至是人心。

  “聽話聽音。”尤其在與居心叵測之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要善於從他的話里看出其心理動機是什麼,更要善於從他們的語言組織方式中看出對方的心思、性格,如此聽人說話,才能聽出學問、聽出道理、聽出弦外之音來。